新華網北京9月5日電(記者 袁鳳梅 史競男)為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總結五年來文學事業發展成就,“砥礪五年——詩歌創作研討會”日前在北京舉行。近20位詩人、評論家圍繞五年來的詩歌生態、詩歌創作成績以及詩歌批評、翻譯出版等方面的情況進行探討。
中國作協副主席吉狄馬加説,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藝工作的系列重要講話,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學的發展指明瞭方向。五年來,詩歌創作總體向好,可以用“繁榮”、“多元”、“和諧”、“共生”、“回暖”等關鍵詞來概括當下詩歌的生態。在創作上,數百萬詩歌創作者用手中的筆記錄生活感悟、反映時代巨變、書寫人民心聲,創作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其中,不少詩人通過長詩、組詩的形式,高歌中國夢,傳揚正能量,在思想和藝術上都取得突破,可稱為時代之詩。
吉狄馬加認為,在這一過程中,詩歌重建了與人民大眾的緊密聯繫。同時,通過國際詩歌節、詩歌互譯等途徑,中外詩歌交流更加深入,産生實效。
中華詩詞學會會長鄭欣淼説,傳統詩詞的發展同樣令人欣喜,無論是詩詞創作還是理論研究,無論是詩詞隊伍發展還是組織建設、詩詞活動的開展,都呈現新的活力,煥發新的光彩。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從事詩詞創作的人數已達200萬,每年創作的詩詞曲作品更是以千萬計。在龐大的詩詞創作大軍中,涌現出了一大批年輕有為、才華橫溢的中青年詩人,他們逐漸成為當今詩壇的中堅力量。
除了一批反映時代巨變的宏大之詩,還有很多詩人的作品聚焦于個體性的觀察和感悟。詩人大解認為,詩歌創作更為深入地呈現生活細節,帶著鮮活的溫度和質感,詩人們集體完成了對人類生活的全景寫照。
與會專家普遍認為,詩歌創作的繁榮發展,得益於詩歌創作隊伍的不斷壯大。《詩刊》常務副主編商震説,詩歌的創作隊伍和作品數量與國家的發展同步,呈現出空前的壯大與繁榮。詩人的多元化也使得當下的詩歌作品表現出多維的審美視角。“可以説,詩歌從來沒有脫離過現實生活,我們的詩人一直處在國家走向富強的現場,我們的詩歌一直在反映著國家走向富強的進程。”
《詩刊》副主編李少君認為,社會的穩定和發展進步,導致人們的精神需求日趨旺盛,為詩歌的發展注入了強心劑。加上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出現,改變了原有的詩歌創作發表機制,釋放了詩歌的內在活力,促進了詩歌的傳播和擴散。詩歌的影響力和受關注程度日益增強。
在這些因素推動下,當代詩歌迅速發展,呈現出紛繁熱鬧的場景,具體表現在:新詩、傳統詩詞創作融合共存,在創作上相互激勵;詩集和詩歌選本出版明顯增多,而且不少詩集變成了暢銷書;借助新媒體以及眾多的詩歌電視節目,重新恢復了古代的“詩教”傳統;詩歌對外交流日趨頻繁,詩歌翻譯不斷推進,中國詩人獲國際獎日趨增多。
良好的詩歌生態,還體現在詩歌內部機制的逐步建立和規範上。評論家何言宏認為,中國作協、各地作協和其他機構越來越重視詩歌的發展,通過扶持創作、研討作品、舉辦評獎等措施,促進了青年詩人的成長。詩人們都在探尋屬於自己的詩學理想,寫出了一些極具辨識度的作品。在學院批評、新媒體推介、評獎等機制的共同推動下,新詩經典化的機制在慢慢成熟。
詩人歐陽江河説,近些年來,詩歌創作視野越來越開放,面向世界讀者講述中國故事、書寫中國經驗,成為很多寫作者的共同意識。各地駐校詩人制度的執行、詩歌翻譯工程的推進、新媒介對新詩的傳播等,都對當前的詩歌生態産生了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