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消息:侗家村寨,米酒芬芳;仙姑岩前,戲韻飄揚;櫟木林裏,山歌飛揚。9月20日,在“貴州省侗族戲劇文化藝術之鄉”天柱縣渡馬鎮的楊柳村,一年一度的“七月二十坪”侗族戲曲節如期舉行,四海賓客紛至遝來、流連忘返,淳樸的侗家人載歌載舞、熱情待客。
“打造永恒的‘七月二十坪’,建設全域旅遊示範基地,建成全鎮乃至全縣文化旅遊的標杆。”渡馬鎮黨委書記楊長燕表示,將利用“七月二十坪”侗族戲曲節這塊金字招牌,傳承戲曲文化,推動全域旅遊,撬動旅遊扶貧。
“文媒”聯姻,成就文化惠民
渡馬“七月二十坪”侗族戲曲節,始稱為“蓮花坪歌節”,于每年的農曆七月二十日舉辦,歷時3天,主會場設在楊柳村的“仙姑岩”,主要有侗戲、陽戲展演等戲劇民俗文藝演出。
9月10日至12日,農曆七月二十至二十二日,天柱縣委宣傳部與渡馬鎮政府為讓活動更接“地氣”,決定由渡馬老年大學主辦今年的“七月二十坪”活動。“七月二十坪”連續開展的侗戲、陽戲等活動,生動展現了侗家人或高昂或婉轉或喜悅或悲涼或纏綿的唱腔,凸顯了侗家戲劇的服裝美、身材美、伴奏美,彰顯了侗家戲劇臉譜、表演方式的五彩紛呈與絕妙新奇,表現了侗家戲劇弘揚真善美、鞭笞假醜惡的文化精粹。侗家戲劇喚起了遊客一次又一次心靈的共鳴,為遊客們帶來濃濃的侗家戲韻。
戲劇表演
天柱縣委宣傳部每年都會派出資深記者對這個民間戲曲盛會進行連續跟蹤報道,並在新華、多彩貴州、新浪、網易等網絡平臺陸續推出專題報道,轉發量超過上千次;貴州新聞聯播、黔東南電視臺等電視媒體也隆重推出;貴州日報、黔東南日報等媒體也進行了重點報道。今年,天柱縣委宣傳部續寫著同樣的“故事”。
“這是對戲劇的關懷,對民生的關注,不僅渡馬群眾享受到了侗家戲劇文化的韻味,更讓全世界的人民都感受到了侗家戲曲文化的獨特魅力。”渡馬鎮分管旅遊文化的黨委組織委員袁燦平説,傳統文化搭上媒體的“快車”,讓藏在深閨的文化資源成為大山裏的“金寶貝”。
未雨綢繆,推進旅遊扶貧
新硬化的水泥馬路四通八達,從天柱縣城和白市方向涌進渡馬鎮的車輛川流不息。來自長沙的遊客楊燕語説:“聞著稻穀的秋香,只為一睹心馳神往的‘七月二十坪’。”
在渡馬鎮楊柳村53歲的村民梁莊濤的印象裏,今秋最忙也最開心,他的小吃店客流如潮,米豆腐、涼粉、榨粉等每天要賣400多碗,收入1000多元。村裏57歲的農民龍鳳蘭過去賣蒸紅苕、葛苕、地瓜等都是很少有人問津,現在這些農産品卻是一度脫銷。
渡馬鎮黨委書記楊長燕介紹,全鎮所有飯店、小吃店客人爆滿,米酒、煙狗肉、馬打滾、油炸粑成為遊客爭相品嘗的美食,葡萄、梨子、小竹籃等土特産供不應求。僅農曆七月二十這一天,渡馬鎮就接待省內外遊客3萬多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45萬多元,數百名貧困群眾享受到“旅遊紅利”。
旅遊扶貧,未雨綢繆。借著“七月二十坪”這個文化寶貝,渡馬鎮黨委、政府決定,在“七月二十坪”的周圍打造百畝黃桃基地、百畝菊花基地、萬畝鳳柚基地,讓遊客在感受濃厚的戲曲文化之時,同時享受花果飄香的世外桃源。
“脫貧有了方向路徑,致富信心更大更足。”渡馬鎮龍盤村建檔立卡貧困戶陳光剛抓住旅遊扶貧的機遇,成功試栽50株芒果,明年就可挂果,木瓜也即將移栽下地,農家樂建設穩步進行。他説,明年的“七月二十坪”將是戲韻與果香齊飛的世界。
加速發力,建設全域旅遊
巍巍仙姑,天造地設;奔騰渡馬,戲韻飛揚。渡馬鎮作為天柱縣“七月二十坪”歌會的中心歌場,早在清朝鹹同年間就有了戲劇旅遊的萌芽;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曾吸引日本“中國民俗第三次訪華團”前來采風;2014年渡馬鎮獲評“貴州省侗族戲劇文化藝術之鄉”;2016年渡馬鎮楊柳村被國家旅遊局列為全國旅遊扶貧重點村。渡馬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劉中建表示,該鎮在2016年提出加快建設文化旅遊強鎮後,一直在探尋突破口、提升品牌影響力。而如今,“七月二十坪”已成為建設全域旅遊的發力點。
貴州民族大學副研究員龍昭寶一直潛心研究侗族戲劇與旅遊的關係,他認為,建設以“戲韻”為品牌的全域旅遊基地,打造“永恒的七月二十坪”將成為一種新模式。
鑄就戲劇品牌,旅遊效應凸顯。渡馬鎮今年“七月二十坪”侗族戲曲節,繼續堅持主打侗戲和陽戲。侗戲《三打白骨精》《大破天門陣》《長坂坡》和陽戲《盜菜》《三娘教子》《謝文清南山耕田》等10多個劇目輪番上演,引來省內外10余萬遊客“大快朵頤”。
侗戲表演
據統計,今年“七月二十坪”戲曲節期間,渡馬鎮共接待遊客20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30多萬元,同比分別增長20%、40%。(文 陳光昌 彭敏 圖 劉才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