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新故事:運河人家
2017-10-24 16:36:21  |  來源:北京日報  |  編輯:李玥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通州區張家灣鎮皇木廠村,村民李樹德剛過了80歲生日,絕對稱得上是村裏“一寶”。他的肚子裏,裝著百年間的大運河故事。

  最近5年,隨著中國大運河入選世界文化遺産名錄;通州最古老城池——路縣重現,並被保護納入城市副中心建設整體規劃,運河水越來越清,兩岸平添綠意,李樹德講起運河故事,越來越起勁兒。

  “我就是個業餘愛好者。”村裏,一座倣古石橋上,李樹德單手推著車,跟記者擺手,“可不是什麼李老師,我家幾輩兒都住運河畔,説的都是咱家的故事。”

  初秋,天高雲淡。橋畔,竹廊蜿蜒。橋下,水光瀲艷。這是清嘉慶以前的大運河古道遺址。水畔,豎著一塊石碑,上書“舳艫千里”。

  “你想像一下,600多年前,這是多壯闊的景象。”李樹德閉著眼睛,仿佛面前“舟楫之勝可敵長城之雄”。

  “北京城是漂來的”這句老話兒,也是從那會兒流傳起來的。明永樂四年,朱棣下詔以南京皇宮為藍本,興建北京皇宮和城垣。一條大運河隨之繁忙起來。

  “我家就是明初搬到大運河邊兒的,一輩兒接一輩兒,再也捨不得離開。”李樹德隨身常帶著的一張手繪圖,紙邊泛黃髮毛,顯然經常拿出來給人展示。畫面上,簡單幾筆勾勒出張家灣、皇木廠村和大運河的關係,“張家灣,水面深闊,兩岸土質堅硬,在我家搬來一百年前就已經是大運河上有名的良港。”

  南來北往的船隻選擇到此地停泊,各式各樣的奇珍異寶,從南方一路沿運河而上,到這裡下船。其中就包括構建北京城的木材,楠木、檀木、雞翅木、黃花梨,積得多了,朝廷便在張家灣碼頭附近建設了一座大型木廠,故得名“皇木廠”。

  史料記載,管理皇木廠的官吏在木廠周圍種植槐樹。“現在還能看到一株古槐呢!”李樹德帶著記者繞村子,處處古風。走到600多歲的古槐樹下,微風習習,枝繁葉茂。

  數百年變遷,大運河雖已改道,因運河而聚的小村換了模樣,運河風韻愈濃。20年前,全村就建起了數百棟小別墅,村民都住上了樓房。樓間,綠意盎然,竹閣亭榭,水波流轉,漕運巨石、漕運石權、大運河古河道遺址……大運河的痕跡成了點綴其間的明珠。路邊擺放的幾塊半人高的巨石,每塊都有一段運河故事。1998年,京沈(現京哈)高速路墊路基,在村子附近取土時,找到一些巨石,一側有開發板材所鑿的密集釬眼。“經過我的考察,這些石塊不透水,跟十三陵等皇陵所用的石材基本一樣。它出土的位置就在古運河的西岸,估計就是《日下舊聞考》記載的張家灣花板石廠。”

  一條大運河,潤澤了兩岸的經濟和文化,成為通州人的魂兒。運河畔,李樹德們一輩又一輩,不圖名利,守護著家鄉的故事,探尋著、傳承著大運河的文脈。

  如今,一座城市副中心正在運河邊加緊興建,通州、張家灣、漷縣三座古城,將建成運河歷史文化展覽館、甕城博物館等一批歷史文化展覽場所,大運河文化帶正在成為北京標誌性的文化品牌。

  千年運河,與古都共融,水光秋月正相和。

  文/本報記者 劉冕  攝/京報集團記者 潘之望

北京新故事:運河人家

  千年運河,與古都共融,水光秋月正相和。運河畔,李樹德們一輩又一輩,守護著家鄉的故事,探尋、傳承著大運河的文脈。

北京新故事:運河人家

通州的一橋一路,都曾留下李樹德的腳印。

北京新故事:運河人家

李樹德隨身常帶著的一張運河手繪圖,紙邊泛黃髮毛,這是他和別人探討交流運河文化的重要工具。

北京新故事:運河人家

六萬字的手稿,李樹德老人用紙筆記錄著百年間大運河的故事。

北京新故事:運河人家

皇木廠村建起一座5層高的塔樓,專門存放出土的歷史文物,向後人詮釋運河的昔日輝煌和豐厚的文化。

北京新故事:運河人家

46塊漕運巨石中,最大的一塊被立起來做成了石碑,擺放在村口位置。李樹德和大運河的故事也從這裡開始。

北京新故事:運河人家

  當年管理木廠的官吏在木廠四週栽植了許多槐樹,現今僅剩一棵。李樹德老人從小就在樹下嬉戲,這株600多歲的大槐樹歷經多年風雨,仍然枝繁葉茂,煥發著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