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雲南省麗江市石鼓鎮鮮花和綠樹掩映下的“長江第一灣”(2016年3月29日攝)。近年來,圍繞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定位,地處長江上游的雲南省著力打造綠色屏障,通過水土涵養工程、退耕還林還草、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多措並舉,保護青山綠水。雲南西北部的迪慶、麗江等地積極實施天然林保護和退耕還林工程、生態環境整治行動、滇西北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等,完善生態指標考核體系,加大環境執法監督力度,修復一度透支的森林資源。2016年迪慶藏族自治州的森林覆蓋率已升至75%;麗江市的森林覆蓋率也提升到68.48%;大理洱海流域的森林覆蓋率比2010年增加了4.56%。新華社記者 藺以光 攝
這是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普達措國家公園一景(2016年11月19日攝)。近年來,圍繞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定位,地處長江上游的雲南省著力打造綠色屏障,通過水土涵養工程、退耕還林還草、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多措並舉,保護青山綠水。雲南西北部的迪慶、麗江等地積極實施天然林保護和退耕還林工程、生態環境整治行動、滇西北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等,完善生態指標考核體系,加大環境執法監督力度,修復一度透支的森林資源。2016年迪慶藏族自治州的森林覆蓋率已升至75%;麗江市的森林覆蓋率也提升到68.48%;大理洱海流域的森林覆蓋率比2010年增加了4.56%。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這是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境內的森林和雪山一景(3月24日攝)。近年來,圍繞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定位,地處長江上游的雲南省著力打造綠色屏障,通過水土涵養工程、退耕還林還草、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多措並舉,保護青山綠水。雲南西北部的迪慶、麗江等地積極實施天然林保護和退耕還林工程、生態環境整治行動、滇西北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等,完善生態指標考核體系,加大環境執法監督力度,修復一度透支的森林資源。2016年迪慶藏族自治州的森林覆蓋率已升至75%;麗江市的森林覆蓋率也提升到68.48%;大理洱海流域的森林覆蓋率比2010年增加了4.56%。新華社記者 藺以光 攝
遊人在雲南大理洱海邊遊覽(2015年12月9日攝)。近年來,圍繞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定位,地處長江上游的雲南省著力打造綠色屏障,通過水土涵養工程、退耕還林還草、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多措並舉,保護青山綠水。雲南西北部的迪慶、麗江等地積極實施天然林保護和退耕還林工程、生態環境整治行動、滇西北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等,完善生態指標考核體系,加大環境執法監督力度,修復一度透支的森林資源。2016年迪慶藏族自治州的森林覆蓋率已升至75%;麗江市的森林覆蓋率也提升到68.48%;大理洱海流域的森林覆蓋率比2010年增加了4.56%。新華社記者 藺以光 攝
這是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境內的高山湖泊和草甸(2016年11月19日攝)。近年來,圍繞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定位,地處長江上游的雲南省著力打造綠色屏障,通過水土涵養工程、退耕還林還草、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多措並舉,保護青山綠水。雲南西北部的迪慶、麗江等地積極實施天然林保護和退耕還林工程、生態環境整治行動、滇西北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等,完善生態指標考核體系,加大環境執法監督力度,修復一度透支的森林資源。2016年迪慶藏族自治州的森林覆蓋率已升至75%;麗江市的森林覆蓋率也提升到68.48%;大理洱海流域的森林覆蓋率比2010年增加了4.56%。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這是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建塘鎮郊外的森林和藏族村莊(2016年5月7日攝)。近年來,圍繞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定位,地處長江上游的雲南省著力打造綠色屏障,通過水土涵養工程、退耕還林還草、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多措並舉,保護青山綠水。雲南西北部的迪慶、麗江等地積極實施天然林保護和退耕還林工程、生態環境整治行動、滇西北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等,完善生態指標考核體系,加大環境執法監督力度,修復一度透支的森林資源。2016年迪慶藏族自治州的森林覆蓋率已升至75%;麗江市的森林覆蓋率也提升到68.48%;大理洱海流域的森林覆蓋率比2010年增加了4.56%。新華社記者 藺以光 攝
中外遊客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普達措國家公園裏遊覽(3月24日攝)。近年來,圍繞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定位,地處長江上游的雲南省著力打造綠色屏障,通過水土涵養工程、退耕還林還草、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多措並舉,保護青山綠水。雲南西北部的迪慶、麗江等地積極實施天然林保護和退耕還林工程、生態環境整治行動、滇西北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等,完善生態指標考核體系,加大環境執法監督力度,修復一度透支的森林資源。2016年迪慶藏族自治州的森林覆蓋率已升至75%;麗江市的森林覆蓋率也提升到68.48%;大理洱海流域的森林覆蓋率比2010年增加了4.56%。新華社記者 藺以光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