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浙江傳承運河文明 打造“流動的文化帶”
2017-11-07 09:58:53  |  來源:新華社  |  編輯:尹紅燕

  新華社杭州訊 浙江位於大運河最南端,多年來,浙江通過積極保護和適度開發,全面提升運河生態、文化、旅遊、休閒、商貿和居住功能,致力於以運河促進民生福祉,打造“流動的文化帶”,構建“活著的精神家園”。

  千年運河美景重現

  位於杭州市拱墅區的拱宸橋是京杭運河最南端標誌,區內有12公里的運河河段,是古跡保存完整的杭州段運河。漫步在運河畔,河中水光粼粼,岸邊楊柳依依,還有一字排開的歷史街區,裏面分佈著老字號藥房、咖啡館、書店、創意皮具店等。

  杭州段運河經歷了從污染到修復,再到保護性開發的過程。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拱墅區運河兩岸成為杭州工業發展的重地,運河實際成了天然排污地。“那時候沿著運河坐船,都説‘臭氣來,杭州到’,運河邊的人家裝了雙層玻璃都不管用。”在運河邊長大的民俗畫家吳理人説。

  “杭州沒有任由運河被污染下去,而是將兩岸的工業企業搬走或者關停,並下大力氣整治環境。”拱墅區委書記朱建明説,此舉看重的是不可再生的歷史文化遺存對於一座城市的巨大價值。

  “保護歷史文化遺存就是保護城市的生命力、競爭力”的理念,在浙江運河沿線城市逐漸得到貫徹。紹興八字橋歷史街區位於浙東運河沿線,石橋古樸、流水潺潺,偶爾有烏篷船駛過,在水面上劃出一陣陣漣漪,一幅江南水鄉美景圖呈現眼前。

  在街區生活了大半輩子的老人徐建新説,前些年河底淤泥很厚,各種排污管直通河道,河水又臟又臭,大家都不敢到河裏洗衣服、洗菜。後來舊城改造,加上運河申遺保護,清理河道、截污納管、整治周邊污染源,“小時候的河又回來了!”

  打造運河“金名片”

  為用好運河這張“金名片”,浙江深入推進運河綜合整治與保護開發,全面提升運河生態、文化、旅遊、休閒、商貿和居住功能,建設運河文化帶。

  一是水裏和岸上同治,以環境治理倒逼産業轉型,延續運河良好生態。杭州運河集團董事長高小輝説:“從1993年至2001年,杭州實施了運河截污納管工程,2002年起,又實施了運河綜合整治與保護開發工程,累計投資超過300億元。”問題在水裏,根子在岸上。以拱墅區為例,從2007年以來,拱墅區關停並轉移了516家高能耗、高排放企業,徹底消除污染源,引入並培育文創企業,實現了産業“騰籠換鳥”。

  二是建設和修復結合,融入百姓生活,構建活著的歷史街區,打造運河特色景觀。走在杭州的小河直街、橋西直街,依然可以看到原住民“枕河而居”的歷史風貌,青磚黛瓦、古色古香的住宅內是現代化的廚衛設施,體現了“運河人家”21世紀的生活品質,構建了“活著的精神家園”。

  沿著運河一路往南,杭州絲綢聯合廠鋸齒狀的老廠房變身為“絲聯166創意産業園”,長征化工廠舊址上建成“西岸國際藝術區”,陳舊的鍋爐、銹跡斑斑的機器、灰色的工業管道,在這裡與電腦、沙發、咖啡碰撞出不一樣的人文景觀。

  三是傳承和創新並存,以文化增強凝聚力和向心力,發揚運河文化基因。在拱宸橋畔,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中國刀剪劍博物館、中國扇博物館、中國傘博物館、中國工藝美術博物館依次排開,後四座均由老廠房改造而成。五個博物館均免費開放,迄今已接待遊客超過1000萬人次,展示著運河文化和文明。

  此外,浙江運河沿線城市通過開展各類民俗節慶活動,推進非遺更多地融入百姓生活。如杭州以大運河文化節為統攬,春走大運、夏逛民俗、秋遊廟會、冬賞花燈,唱響了運河文化“四季歌”。湖州市南潯鎮作為運河遺産點,組建了由老藝人、老文化工作者等組成的非遺文化志願者隊伍,傳播運河文化。

  加大保護力度串珠成鏈、百花齊放

  “在大運河傳統運輸功能弱化的今天,要彰顯其文化價值,要在運河的歷史文化和現代文明中找到新的平衡點,以文化建設為引領,帶動社會、經濟、生態各項建設。”大運河保護與申遺專家委員會委員、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張書恒説,“政府應樹立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理念,併發動全社會力量,將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

  曾任杭州市大運河保護和申遺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的浙江大學人文學院研究員王水法表示,對於運河,需要保護、管理、研究、經營、民生5篇文章一起做,最終的落腳點是民生。

  “運河作為線性遺産,沿岸各段要串珠成鏈、由線及面,又要和而不同、百花齊放。”王水法説,“申遺時我們重點挖掘的是‘昨天’的文化遺産,今天我們還需要開發‘今天’和‘明天’的文化財産,運河分段來看很平常,但是連起來就是鴻篇巨制,建議將運河保護上升到國家層面,出臺頂層設計,發揮各地的比較優勢,把大運河文化打造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文化標誌。”

  王水法、張書恒等專家還建議,如今運河沿岸都在開發旅遊、文創,需警惕同質化。在同一個經濟走廊上,應該高潮迭起,各有亮點,各個地方的地方特色應融于頂層設計中。“不能搞低層次同質化競爭,要互補而不是互掠。”張書恒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