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鋼鐵糧倉”綠色轉型 解碼黃石“華麗轉身”
2017-11-29 08:52:45  |  來源:新華網  |  編輯:李勝蘭

  新華網武漢11月28日電(曾偉龍)“中國現代工業的搖籃”是歷史賦予黃石的榮譽,3000年的青銅史,百餘年的鋼鐵工業史,銅綠山古銅礦遺址、亞洲第一天坑、華新水泥遺址……這一個個帶有歷史厚度的城市符號,為黃石這座城市打上了青銅古都、鋼鐵搖籃、水泥故鄉的烙印。

  湖北黃石,從三千年的工業文明走來,通過現代轉型發展,全力推動經濟結構從“資源型”向“綠色型”轉變,使得老企業煥發新生機,一座曾經以鋼鐵、水泥生産為産業基礎的老工業城市,“華麗轉身”走出了綠色轉型發展的新路子。

  “鋼鐵糧倉”綠色轉型 解碼黃石“華麗轉身”

  圖為:《城在湖中》。柯恒 攝

  鋼鐵糧倉,中國近代工業搖籃

  “牙刷草,開紫花,哪有銅,哪有它。”走進黃石銅綠山古銅礦遺址,講解員指著地上成片紫色的銅草花,介紹説古人就是憑藉這些花來判定此處是不是銅礦富産地,並在此開採、冶煉。

  黃石的工業文明從商周時期綿延至今,從青銅時代、鐵器時代、鋼鐵時代到今天的信息産業時代,從未缺席和斷檔。

  這3000多年曆史因為先人們的工業生産及其衍生的社會活動而産生了意義,綿長的時間由於人的刻寫具有價值、光芒閃亮,對比其他工業旅遊示範基地,歷史跨度和文化厚度,黃石是全國獨一無二的。

  對於中國的近代工業來説,就不得不提兩個名字,一是黃石,二是張之洞。

  清末,積貧積弱的清王朝已是油盡燈枯。發展民族重工業,被有志之士奉為救國救民的重要出路。1889年,時年52歲的張之洞調任湖廣總督,繼續推行其任兩廣總督時未完成的大業——大力發展鋼鐵工業。

  此時,有著千年礦冶歷史的黃石大冶鐵礦,以其礦藏量之大、品位之優引起了張之洞的重視。從此,張之洞在黃石拉開中國近代重工業發展的序幕。

  1892年,為將大冶鐵礦石運至漢陽鐵廠,張之洞購進德國器件及機車,興修了一條從鐵山至石灰窯江岸30余公里的運礦鐵路,這是中國黃河以南的第一條鐵路。1893年,大冶鐵礦正式投入生産,成為中國近代第一座用機器開採的大型露天鐵礦。

  此外,也因有著豐富的石灰礦、煤礦,黃石地區興建了大冶湖北水泥廠(華新水泥的前身)、源華煤礦、利華煤礦,從而生産出發展民族工業所需的水泥、煤炭。

  黃石因為有了礦冶,而在近代中國佔據了顯要地位。建國初期,作為一座新生的重工業城市,黃石一直牢牢堅守“工業糧倉”的陣地上,源源不斷地向國家輸送大量原材料。

  大冶鐵礦、大冶鋼鐵廠、華新水泥等大型企業的開辦,直接帶動了鐵路和碼頭的建成、人口的流動,使得鐵山、下陸、石灰窯連成一氣,一座新興的礦冶工業城市成為長江之濱的一顆明珠。

  依託豐富的礦産資源,黃石建成了全國十大特種鋼廠之一的湖北新冶鋼集團公司、全國六大銅礦之一的大冶有色金屬公司、全國十大鐵礦之一的大冶鐵礦、全國三大水泥集團之一的華新水泥公司等大型骨幹企業。

  當時,黃石市已形成年産25萬噸銅、200萬噸特鋼、10萬噸鋁、1500萬噸水泥、200萬噸煤的生産能力。

  改革開放以來,黃石更是以其歷史留下的雄厚的工業基礎,一度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光環中大放異彩,一路抒寫著“黃老二”的輝煌。

  歷史最高峰時,黃石採掘業及其加工業生産總值佔GDP總量的62%,黃石的實力僅次於武漢,成為湖北省第二大城市。

  一百年多年後的今天,我們再次零距離走近大冶鐵礦,一個東西長2000多米,南北寬900米,坑口面積達108萬平方米的巨大露天天坑讓人驚嘆,它被譽為亞洲第一天坑,更是百年中國工業史的見證。

  據現場一工作人員閻紅勇介紹,大冶鐵礦是中國百年工業化從洋務運動留存至今且仍在生産的唯一企業,僅從1890年至2000年的百餘年間,從該礦坑中共剝離岩石就達3.6億多噸,累計採出1.3億多噸鐵礦,生産出32萬多噸礦山銅等,它曾是漢冶萍公司的重要組成部分,被譽為“鋼鐵糧倉”。

  “鋼鐵糧倉”綠色轉型 解碼黃石“華麗轉身”

  圖為:水泥故鄉——黃石。馮燕軍 攝

  礦業瑰寶,留住“工業鄉愁”

  在素以中國礦冶文明“王冠”為傲的銅綠山古銅礦遺址,我們可以領略三千多年前青銅開採冶煉的壯觀歷史;

  在“亞洲第一天坑”大冶鐵礦露天採礦坑,1700多年的開採畫面若隱若現;

  在漢冶萍廣場上的高爐,則見證著100多年的鋼鐵工業發展史;

  在華新水泥遺址,有著100多年的水泥製造史,來到黃石,就像來到水泥的故鄉;

  在中國現存最早的鋼鐵企業之一湖北新冶鋼公司,我們見證鋼鐵出爐如巨龍出海……

  一座城如同一個人,有其獨特的氣質。黃石既有半城山色半城湖的顏值,也有深厚的工業文化底蘊。

  可以説,黃石豐富的工業遺跡,是不可或缺的文化記憶和城市精神象徵。在發展全域旅遊的當下,黃石工業文明建設的光輝歷程,是重要的文化旅遊資源。行之有效的合力保護和發掘,為城市留住美麗的“工業鄉愁”。

  大冶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始於商朝晚期,經西周、春秋戰國延續至漢代,時間跨度長達千餘年,歷時之久遠、規模之宏大、保存之完好舉世罕見,堪稱礦冶文化之瑰寶。

  在這裡,我們不但可領略3000多年的悠久採冶史,更能體驗“銅草花開-青銅文明”的深厚礦冶文化底蘊。

  當我們身臨黃石國家礦山公園廣場上,礦工們忙碌的身影恍惚再現。

  曾經,這裡是一片寸草不生的礦山硬岩廢石堆放場和固體垃圾排放地,如今已被改建為一座保留自然生態景觀特色,並融入鐵山悠久礦冶文化歷史的園區。

  華新水泥公司舊址整體保存完整,見證了中國民族工業從萌芽、發展到走向現代的歷史進程,是非常重要的工業遺産。

  “黃石引領了三千年的礦冶文明史,引領了近100多年的近現代工業發展史,當前更是處在引領著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歷史時期。”黃石市委書記馬旭明介紹,黃石有著豐厚的礦冶文化資源,轄區的銅綠山古銅礦遺址、亞洲第一天坑的黃石國家礦山公園、漢冶萍高爐等工業遺址資源在國內絕無僅有。

  “未來,我們需要重新認識工業與旅遊、工業與生活的關係,打響工業文化品牌。”馬旭明認為,工業文化是黃石的血脈,也是推進轉型升級的力量源泉。黃石要鑄文化之魂,堅定文化自信,努力打造成為中國最美工業旅遊城市、最具“工業鄉愁”城市。

  在調研第二屆全國工業旅遊創新大會籌備情況時,湖北省旅遊委黨組書記、主任晏蒲柳強調,這次全國工業旅遊創新大會在黃石召開,對黃石既是一次巨大挑戰,更是一次難得的發展機遇,黃石要充分利用大會的宣傳效應,向世人全方位展現黃石工業旅遊的特色之美。

  “鋼鐵糧倉”綠色轉型 解碼黃石“華麗轉身”

  圖為:《五彩繽紛》的黃石。紀雲霞 攝

  騰籠換鳥,鳳凰涅槃再高飛

  黃石,在共和國歷史上是非常重要的原材料工業基地和裝備製造基地,誕生了“大冶鋼廠”、“大冶鐵礦”、“大冶有色”、“華新水泥”等一大批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知名企業和産品。

  這些工業基地,是城市寶貴的財富,更是城市文化之根。

  目前,黃石一方面將遺址保護起來,申報世界級、國家級工業遺産,同時開發工業旅遊,把廢舊的工廠改成文化創意企業。

  2017年11月27日至29日,第二屆全國工業旅遊創新大會暨“靈秀湖北”推介會在黃石舉行。

  黃石迎來千載難逢的機會,它也將在本次全國工業旅遊創新大會上,通過銅綠山古銅礦遺址、漢冶萍煤鐵廠、華新水泥廠舊址等呈現,向世界展示中華深厚礦冶文化和近代工業文明。

  3000年熊熊不滅的爐火,鑄就了黃石工業文化的根脈和靈魂,成為黃石推進轉型升級的寶貴財富和力量源泉。

  可以説,黃石曾經是中國鋼鐵事業的一面旗幟,為國家建設、地方經濟發展、人民生活保障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當年祖國需要時,礦山敞開胸懷,黃石把熾熱的能量貢獻給國家。但是,黃石人沒有停下腳步“等靠要”,卻用礦冶文化將“亞洲第一採坑”建成以“漢冶採坑觀光區”和“復墾生態觀光區”為核心景區的礦山公園。

  榮譽屬於探路者,2005年7月23日,黃石礦山公園成為全國首批、湖北省首座國家級礦山公園。2010年2月21日,黃石國家礦山公園再次讚譽,獲批國家4A級旅遊景區,成為國內工業旅遊為數不多的4A級景區。

  作為老工業基地,黃石市工業旅遊資源體系完備,既有3000多年工業文化沉澱的銅綠山古銅礦遺址,也有近代工業文明成功的華新水泥、漢冶萍鋼鐵廠等舊址,還有當前享譽全國的勁牌、新冶鋼等知名企業,並建設了黃石礦博園、黃石地質博物館等特色場館。

  近年來,黃石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拆除了長江沿線非法碼頭123個,關閉露天採石場131家,實現沿江區域無非法碼頭和礦山,開啟了一片新的藍天。曾經因為污染嚴重而戴上“光灰城市”的帽子,而今卻已經是一個“半城山色半城湖”的綠色發展之城。

  在“工業+旅遊”理念的引領下,在轉型道路上邁出了新的步伐,為該市擺脫資源困境指明瞭方向。黃石的“華麗轉身”,涌現出不少高品質的工業遊景點,讓“全域旅遊”這道大餐更加豐富。

  當下,黃石憑藉豐富的工業文化遺産,正全力圍繞構建完整的礦冶文明鏈條,把現有的工業遺址串成線、聯成片,申報世界文化遺産,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打造最具“工業鄉愁”的旅遊城市。

  黃石市長董衛民認為,第二屆全國工業旅遊創新大會暨靈秀湖北推介會是黃石繼成功舉辦地礦科普大會後的又一次盛會,辦好此次大會,對推動黃石旅遊發展,擦亮最美工業城市名片,促進城市轉型,意義重大。

  如今,“生態”“綠色”已成為黃石這座老工業城市的新名片,綠色資源正在源源不斷地生長。告別對熟悉的發展路徑的依賴,鳳凰涅槃,浴火重生,黃石人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自己的堅韌和勇氣,也為一座城市的長久繁榮找到了一條綠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