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刺桐“向海而歌”:泉州用藝術搭建海絲文化交流平臺
2017-12-14 09:51:41  |  來源:新華網  |  編輯:李勝蘭

  新華社福州12月13日電   題:刺桐“向海而歌”:泉州用藝術搭建海絲文化交流平臺

  新華社記者劉娟、吳劍鋒

  波濤滾滾,巨輪揚帆。隨著演出《向大海》中清遠的號角聲響起,由文化部、福建省人民政府主辦的第三屆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在泉州拉開了帷幕。

  千年前,泉州以九日山上盛大的祈風儀式,為千百艘大小商船壯行,目送點點帆影走向世界。

  今天,這一海絲重要門戶城市再度敞開懷抱,為沿線國家搭建文化交流平臺,來自31個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的1100多位來賓10日至15日齊聚“刺桐城”,用藝術讓歷史與現實又一次激情碰撞。

  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再次起航!

  昔日“東方第一大港”再迎八方來客

  宋元時期的泉州曾是東方第一大港,裝載著無數茶葉、陶瓷和絲綢的輪船從這裡起航,駛向遙遠的國度。

  又有無數商船劃破茫茫晨靄,為這座城市帶來古老的香料和寶石,也帶來了它的精神圖騰——刺桐花。

  而今刺桐花開,恰逢客來,“刺桐城”因這場盛事再次成為焦點。

  南音嫋嫋傳來,新加坡湘靈音樂社帶來了以南音和梨園戲為主軸的音樂劇《九歌·意象》。“這部跨界音樂劇以屈原的詩歌為藍本,表達了新加坡藝術界對中國偉大詩人的致敬。”湘靈音樂社藝術總監林少淩説,這是《九歌·意象》首次出國演出,第一站就選擇在南音的故鄉泉州交流,通過海絲藝術節這一平臺接受海內外弦友的檢閱。

  據泉州市委宣傳部長陳鐵晗介紹,本屆海絲藝術節包含南音大會唱、國際木偶節等核心項目10個以及各縣市聯動項目61個,豐富的中外節目讓觀眾一飽眼福。

  “感謝藝術節為世界各國了解東方文化打開了一扇窗口,為東西方文化深度交流搭建了友誼之橋。”在觀看了國際木偶節的表演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木偶聯會秘書長伊黛婭·奧泰古伊如是説。

  萬千非遺瑰寶一展海絲神韻

  海絲之路縱橫兩千多年,綿延七千多裏,沿線無數非遺瑰寶至今仍閃耀著熠熠光輝。

  本次藝術節以“一條海上絲路萬千非遺瑰寶”為主題,在泉州府文廟展出了來自國內23個省份及越南、尼泊爾、突尼斯等國家的117項非遺珍寶。

  古老神秘的華縣皮影、巧奪天工的稷山螺鈿漆器髹飾、光彩四溢的突尼斯珊瑚飾品……每件非遺作品都讓人賞心悅目。

  土耳其濕拓畫藝術家艾新·賽金在現場展示了美輪美奐的繪畫技藝,還熱情地邀請觀眾一起體驗:在水面上輕敲上顏料,小心地勾勒出圖案,再取一張紙覆在水上,就能將水中畫完全拓染在紙上,整個過程神奇而美妙。

  “濕拓畫非常古老,在我們國家也一度瀕臨失傳,感謝中國的‘一帶一路’政策讓我能來到泉州向中國觀眾展示這項技藝,同時也能和來自不同國家的非遺藝術家們一起交流學習。”艾新·賽金説。

  在海絲商貿上頗受歡迎的德化白瓷此次也集中亮相。釉色乳白如凝脂,雕工細膩且逼真,觀眾嘖嘖稱奇。此次展出的白瓷均為代表了現代德化瓷燒制技藝高水準的傳承人的作品。

  “雖然《清明上河圖》上的圖畫沒有傳到西方,但是通過瓷器我們完全可以想像一個比《清明上河圖》還要豐富的中國人物質與精神的百科全書。”中央美院院長范迪安説,要看到藝術的創造在文化中的價值和作用,它能促進文化的理解和接受,進而植根於人心,我們今天處在一個全球信息碰撞交匯交融的時代,更有理由高高揚起海上絲綢之路的藝術風帆。

  千年海絲之路搭建文化交流新橋梁

  在‘一帶一路’的框架下,泉州正“向海而歌”,以藝術之名搭起一座文化共享的新橋梁。

  針對未來如何推進海絲文化在沿線國家的傳播,11日召開的“海上絲綢之路藝術發展論壇”上,來自不同國家的多名藝術家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僅是經濟共同體,也是文化共同體。文化是貫通‘一帶一路’血脈的重中之重。”參加論壇的中國國家交響樂團團長關峽説,在過去的幾年裏,他委託中外作曲家創作南音交響,在新海絲語境下的交響樂領域取得了一定的傳播成果。

  法國作曲家迪迪埃·馬洛安尼認為,通過音樂和藝術的方式,將增進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人民的心靈溝通。“音樂能跨越地域,直指人們的內心。我相信它比人類傳播的腳步更快。”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泉州在全球文化交流中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獲批永久落戶於此,全球第一個“世界多元文化中心”在這裡誕生,泉州也被列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

  無數的光榮與夢想,將在這座古老的港口再度起航。

  “相信借此契機能夠促進沿線國家文化領域的思想交流和觀念創新,為推動新時期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發展和繁榮做出積極貢獻。”泉州市委書記鄭新聰説,對於泉州而言,盛會是一次聚首,更是一次新的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