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做大版權"文章"為文化産業提供創意“母本”
2017-12-22 10:10:27  |  來源:解放日報  |  編輯:李勝蘭

  原標題:一本書,最初只是一摞稿紙,未來以什麼樣的姿態呈現,有很多可能性

  讓出版成為文化産業創意“母本”

  上海將努力做大版權開發應用,拓展出版産業外延,構建“大出版産業”

  ■本報記者施晨露

  12月的一個週末,冬日裏的思南公館人頭攢動,許多市民頂著寒風趕到這裡,聽《中國詩詞大會》嘉賓酈波聊聊“今天為什麼要讀詩”,和獲得諾獎後蟄伏多時的莫言打個照面、聽一段新的故事,或者在“思南書局”裏挑幾本新書——逛逛新書店、參加讀書會,與作家、學者面對面,如今,上海市民的文化生活與“書”的聯繫越來越緊密。

  作為中國近現代出版的發祥地,上海一直是“書”最活躍、最重要的舞臺之一。如今,在新時代、新技術、新的産業融合趨勢面前,上海出版正在努力構建新的産業格局。“書”,仍然是出版最核心的內容,而圍繞“書”展開的“大出版産業”將成為整個文化産業鏈條上的重要一環,為文化産業提供源源不斷的創意“母本”。

  傳統雄厚,上海出版追求高遠

  1897年,中國歷史最悠久的現代出版機構商務印書館創辦于上海。1912年,全國第二大民營出版策劃機構——中華書局在上海創立。隨後,世界書局、大東書局、開明書局也陸續在上海開業,當時國內出版界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五大書局“商中世大開”林立於上海。據當時數據統計,1936年,僅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和世界書局三家出版機構的出版物冊數就佔全國出版物總冊數的71%左右。新中國成立後,上海出版依然保持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外來文化和傳統文化碰撞融合,帶來的先進生産理念和生産技術,為上海出版業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在業內人士看來,上海出版的起步、繁榮,對近現代上海乃至中國的文藝創作、學術科研等都起到有力的支撐作用,出版不僅傳播文化創造的成果,更是文化創造的催生者。上海出版的這種文化追求保持至今,在主題、學術、專業出版領域不斷結出碩果。今年公佈的國家級出版獎項中,上海繼續保持全國領先地位,上海辭書出版社《大辭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中國文字發展史》、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竺可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日本國見在書目錄詳考》等4種圖書獲得中國出版政府獎。

  群峰並起,上海出版面臨新挑戰

  “上海出版多的是文化人,少的是生意人。”多年來的一句笑言,某種程度上折射了上海出版的發展現狀:大眾出版競爭力不強,教育出版規模較小,而在新興出版領域,包括數字圖書出版以及版權開發、與圖書出版相關的文創産品開發等,發展步伐都不快。

  另一方面,紮根上海、利用上海資源運營的民營出版策劃機構,正在逐漸發展成為上海出版産業中不可忽視的新亮色。據統計,目前上海民營出版策劃機構數量超過150家,年出版品種超過1萬種,10多家民營出版策劃機構的銷售碼洋達數千萬元甚至上億元。

  面對實體書店衰退,上海率先出臺一系列扶持政策,無論本地書店還是外省書店拓展至上海的分店,無論國有書店還是民營書店,無論大型綜合性書店還是專、精、特的中小微書店,上海都以開放的姿態、嚴謹的規劃、豐富的資源為書店發展提供廣闊空間。

  彌補短板,構建上海出版新格局

  “我們提出努力構建出版産業新格局,就是要做大做強出版産業,提升上海出版的實力和影響力。”上海市新聞出版局局長徐炯説,今天的上海出版,必須保持和強化學術專業出版的領先優勢,這對上海建設國際文化大都市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著眼産業發展後勁,正視存在的缺陷和短板,即傳統領域發展不平衡、新興領域發展不充分。

  構建新格局,必須補短板。振興紙質圖書出版,推動數字出版迎頭趕上,做大版權開發應用,拓展出版産業的外延,構建“大出版産業”,成為上海出版下一階段的發展目標。激發國有出版單位的內生發展和創新活力,促進民營出版機構與國有出版單位的深度合作,將為上海出版提供新的發展動力。

  “關鍵在於切換産業思想”,在資深出版人士看來,跳脫圖書局限,做足版權文章,讓出版成為文化産業的創意“母本”,不僅激發出版業的自身活力,也將促進整個文創産業的發展速度和品質。一本書,最初可能只是一摞厚厚的稿紙,未來以什麼樣的姿態呈現在讀者面前,有很多可能性。如果把出版視為創意源頭,基於出版資源的影業儲備和新媒體延展都是“母本”的自然生發。在讀客圖書執行副總裁朱筱筱看來,基於好作品的版權開發是連接文創産業各個環節的黏合劑,這就是IP (知識産權)這個“熱詞”的核心,文學和出版作為IP的源頭,可以低成本、低風險孵化優質版權,而優質版權是優質電影、電視劇、網劇、遊戲等的基礎。上海正在加快建設全球影視創制中心和全球動漫遊戲原創中心,隱身其後的出版産業新格局,將在文化創意産業的快速繁榮發展中顯現越來越清晰的産業路線,提供越來越堅實的創意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