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河畔的春節,挂起花燈迎客來。 李莉/攝
滿城燈火耀街紅,弦管笙歌到處同,真是昇平良夜景,萬家樓閣月明中。春節裏,秦淮河畔總會挂起紅彤彤、明晃晃的綵燈,精巧玲瓏的盞盞燈火于風中明艷招展、顧盼生姿。這流傳了1700多年的“秦淮燈會”,至今依然佔據著南京人內心深處最依戀的年味。
秦淮花燈藝人顧業亮的辦公室裏挂滿斑斕花燈
走進秦淮花燈藝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顧業亮的辦公室,五彩斑斕、玲瓏剔透的花燈立刻映入眼簾,令人目不暇接。
顧業亮從8歲時就開始跟著父輩在學習扎燈,那時在老門東聚集著很多扎燈人,大家都是一個想法:荒年餓不死手藝人,大家都用扎燈來養家糊口。為了多學點手藝,顧業亮18歲時拜著名綵燈藝人李桂生先生為師,憑著對扎燈的鑽研,顧業亮在業內屢屢獲獎博出了名氣。
染好的花瓣
製作花燈總共需要62道工序,顧業亮如數家珍:在用竹篾紮好花燈的“筋骨”後,就要開始製作花瓣。首先將白色的拷貝紙,剪成豆腐塊一樣大小,500張或1000張一起,浸泡在顏料水的染缸中,深淺漸變的效果由染色時間決定,這一過程,一般秘不外宣。泡好後花瓣紙還要晾幹,而這也講究,只能陰幹、不能曬乾。
顧業亮在用銅絲繞圈,製作花瓣的“經絡”。
紙張幹透後,還需要壓模,形成花瓣、葉子上的一道道“筋絡”。首先,需要把約10張染好的花瓣繞在木棍上,以銅絲圈圈纏繞。
銅絲繞圈也有講究,首要的條件是均勻,這決定著花瓣紋路的整齊與美觀。
顧業亮對花瓣紙進行壓模利用銅絲將花瓣紙定型後,還需要利用模具壓模,壓模的瞬間便會在染紙上形成一道道均勻、細膩的“筋絡”。這一步驟無法用機械代替,只能講究手工的熟能生巧。
顧業亮吹開花瓣這時,10張花瓣的筋絡成形,需要藝人用吹氣的方式將被按壓緊實的花瓣吹開間隙,以便分片。
扎花頭分片的花瓣雖然具有了紋路,但形狀依然是矩形。為了製作花瓣的尖頭,顧業亮又掏出銅絲,飛速地纏住花瓣紙一邊。
顧業亮的手中“開”出一朵小小的花瓣纏好銅線後,再剪去線頭,栩栩如生的一片花瓣便誕生了
在花瓣上涂上漿糊為了體現出立體、半浮雕的效果,扎花瓣時要先進行捲曲,然後用膠水黏貼在花燈的骨架上。
顧業亮將花瓣一圈圈粘貼在燈架上不同的燈,大小不一、層次不一,花瓣的片數也不同。一般來説,小的有30張、中等的40至50張,大型的需要7層56張。
小巧精美的荷花燈成形最後,在荷花燈上裝上花頭、蓮蓬、荷葉等裝飾,荷花燈就做好了。裏面點上蠟燭或放上LED燈,用筷子或鉤子挑起來,就算完成了。
春節裏觀燈的一對老夫妻 李德恩/攝
荷花燈是秦淮燈彩裏最傳統、經典的樣式,它象徵著圓滿與祥和,也是烙印在南京人心裏寓意美好的圖騰。然而,在近代由於戰亂頻繁,花燈手藝一度歷經坎坷。如今,在外來文化影響下,中國傳統文化的原生態也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與燈會相關的民間文化藝術自身生存也面臨考驗:傳統手工製作學藝辛苦、勞動強度大、年輕從藝者數量有限……種種困難,讓花燈步履維艱。
顧業亮與倫敦設計節南京周推廣大使查理·西姆捧著花燈合影。
好在,隨著06年秦淮花燈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這流傳了1700年的古老手藝在傳承中也迎來了時尚的煥活與生機。在2016年位於倫敦舉辦的“倫敦設計節南京周”活動上,顧業亮帶去的花燈綻放在泰晤士河畔,讓“金髮碧眼”的倫敦,多了屬於中國、屬於南京的一抹鐘靈毓秀的色彩。
2015年的米蘭世博會上,顧業亮教外國友人學習扎花燈。
顧業亮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也擔負起帶著花燈“走出去”的使命。近年來,秦淮花燈已經出訪了39個國家, 每到一處,都受到外國友人的熱情關注,他帶去的花燈總是被搶購一空。顧業亮希望,通過與外國設計師的交流,讓中西藝術文化在碰撞中融合,最終,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世界愛上秦淮花燈。
在公司裏,顧業亮與同事在設計2018年秦淮花燈的布展。
如今,在南京市秦淮區政府的支持下,顧業亮成立了南京秦淮燈彩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專業從事秦淮燈會、秦淮燈彩的挖掘、保護及産業化發展。
精美的兔子燈吸引了雙胞胎女孩的注意。利明/攝
除了總體設計運營每年的燈會布展,顧業亮還致力於將花燈帶入學校和社會,從南京的孩童們身上開始普及這一古老造詣的新生魅力。顧業亮希望,以秦淮燈會為平臺,繼續進行燈彩創新,將匠人的心氣與非遺的傳承融匯貫通,在未來的日子裏,全世界能有更多的地方將亮起“秦淮花燈”。(魏薇/文 郭家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