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網絡媒體走轉改】合川峽硯“守藝人”的30余載堅持
2018-01-19 16:21:01  |  來源:新華網  |  編輯:李勝蘭

  【網絡媒體走轉改】合川峽硯“守藝人”的30余載堅持

  圖為合川峽硯傳承人易宗成細心雕刻硯臺。新華網 張免 攝

  【網絡媒體走轉改】合川峽硯“守藝人”的30余載堅持

  圖為易宗成獲獎作品《二龍戲珠》。新華網 張免 攝

  新華網重慶1月18日電(陶玉蓮)在重慶合川有一門從宋代流傳下來的技藝——“合川峽硯”製作工藝,歷史上一度與中國“四大名硯”齊名。

  峽硯選用天然峽石手工雕琢而成,這種石頭細膩無雜質,製作出來的峽硯具有磨墨快速、不損筆鋒、硯中蓄水、數日不幹、儲墨不腐等特點,加上雕刻精湛、造型美觀,頗受文人墨客的青睞。

  在合川文峰古街唯一正對著文峰塔的門面,峽硯傳承人易宗成的“易硯堂”常常會有老顧客來光顧,店裏陳列著大大小小幾十個硯臺,都是手工製作,絕對找不出一模一樣的,標價也從幾十到幾萬元不等。

  店舖最初開業是2013年,一次性擺出了易宗成囤積在家裏的一百多個峽硯,但是路過看熱鬧的人多,真正購買的沒幾個。最初半年基本沒生意,他甚至在外地找了一份雕墓碑的工作準備離開。一天,易宗成自己在店舖裏雕硯臺的場景被人看到,那人一下買走了八個峽硯,易宗成的信心頓時又回來了,這才一直堅持了下來。

  這些年時勢的變化是最讓易宗成唏噓的,90年代他做學徒時,師傅帶了70來個徒弟,月收入上千,在那個年代可不得了。慢慢地隨著寫毛筆字的人越來越少,市場需求越來越小,很多原本雕峽硯的人都轉行雕起了骨灰盒、墓碑,甚至有的當起了保安。

  “雕峽硯太苦了,太枯燥了!”任是易宗成做了一輩子峽硯雕刻,也忍不住感嘆。從當學徒時就養成每天早起的習慣,到現在仍是雷打不動5點多就起床,趁著一早頭腦清醒時多雕幾刀。易宗成説,雕刻中最關鍵的是要會“創作”,因為常常會出現把梅花的細枝、龍的觸角等細微處不小心雕壞的情況,就得根據情況重新構思作調整,但這些都是日積月累的功夫。

  當年學藝時,師傅很少手把手教徒弟,因為手藝人總有“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顧慮,易宗成的師傅做得最多的就是把一方硯臺擺在他們面前,讓他們自己觀察琢磨。但現在耐得住寂寞、吃得了這份苦的人少之又少,大多數人都是希望一兩個月速成,馬上就能出門賺錢,易宗成常常擔心這門手藝在自己這代就斷了。他在2013年宣佈免費收徒,將全部技藝傾囊相授,找了兩年,才收到第一個徒弟王霜。

  “90”後小夥王霜少言寡語、做事沉穩,每天不是在店裏就是在工作室孜孜不倦地學習雕刻,學了三年,終於可以雕出最簡單的一朵荷花、一枝荷葉的硯臺,易宗成説,他要學的東西還很多。做細微的雕刻對視力要求極大,稍微有點老花就“廢了”。易宗成17歲學藝,現年49歲,從事雕刻已有32個年頭,想趁著自己老花前把所有的手藝包括店舖“易硯堂”傳給徒弟。

  合川峽硯還面臨一個巨大的困境:所用的石料近三年都沒有開採了。易宗成趕在封洞前買了1000多塊石頭,到現在還剩700多塊,他説自己的這些石頭夠雕個十年八年的,但那以後是什麼情況,現在根本無法想像。他最大的希望就是,這項非遺技藝能一直有人傳承下去。(完) 

  【網絡媒體走轉改】合川峽硯“守藝人”的30余載堅持

  易宗成説,店裏賣得最好的就是這種普通的小硯臺,貴的其實很少有人買。新華網 張免 攝

  【網絡媒體走轉改】合川峽硯“守藝人”的30余載堅持

  “易硯堂”裏擺放的硯臺,全都是易宗成親手雕刻而成。新華網 張免 攝

  【網絡媒體走轉改】合川峽硯“守藝人”的30余載堅持

  根據石頭形狀進行創作是最難的,拿到一塊石頭首先就要在腦中構思將它雕成什麼圖案。新華網 張免 攝

  【網絡媒體走轉改】合川峽硯“守藝人”的30余載堅持

  易宗成的每塊峽硯下方都會刻上自己的名字與製作年份。新華網 張免 攝

  【網絡媒體走轉改】合川峽硯“守藝人”的30余載堅持

  合川釣魚城是這些年易宗成創作得比較多的題材之一。新華網 張免 攝

  【網絡媒體走轉改】合川峽硯“守藝人”的30余載堅持

  徒弟王霜跟著易宗成學了三年多,終於可以雕刻些簡單的圖案。新華網 張免 攝

  【網絡媒體走轉改】合川峽硯“守藝人”的30余載堅持

  圖為易宗成在原始石料上進行雕刻。新華網 張免 攝

  【網絡媒體走轉改】合川峽硯“守藝人”的30余載堅持

  易宗成的雕刻構想已初見雛形。新華網 張免 攝

  【網絡媒體走轉改】合川峽硯“守藝人”的30余載堅持

  圖為易宗成在工作室裏雕刻硯臺。新華網 張免 攝

  【網絡媒體走轉改】合川峽硯“守藝人”的30余載堅持

  圖為易宗成對硯臺進行打磨。新華網 張免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