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受到熱捧的特色小鎮建設近日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在日前舉行的首屆中國特色小鎮論壇上,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將對各地特色小鎮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各類問題進行統一規範,嚴格控制建設數量,取消一次性命名,統一實行寬進嚴定、動態淘汰的創建達標制度。
眾所週知,培育特色小鎮的初衷是要通過各具特色的小鎮引領帶動全國小城鎮建設,不斷提高建設水準和發展品質。特色小鎮不僅要擁有和諧宜居的美麗環境,更應具備特色鮮明的産業形態,富有彰顯特色的傳統文化。然而,政策的本意雖好,但在各地的建設過程中,資本推波助瀾,各路人馬一哄而上,導致少數特色小鎮建設慢慢走了樣:各種特色小鎮規劃藍圖滿天飛,各類主題的特色小鎮層出不窮,千城一面問題突出。有些企業打著特色小鎮建設的名義大肆進行房地産開發,出現不少“假小鎮真地産”項目。面對種種亂象,規範特色小鎮建設開始箭在弦上。
千城一面、房地産化,顯然不符合人們對特色小鎮建設的心理預期。一個理想的特色小鎮,應該是讓人唸唸不忘的。這種唸唸不忘的回想不僅産自顏值,更源於氣質。畢竟,“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青墻黛瓦每個小鎮都能造得出,但獨特的文化印記卻是無法複製的專屬品。文化,才是特色小鎮應有的特色所在。
文化從哪來?費孝通先生曾説,“文化得靠記憶,我們不但要在個人的今夕之間築通橋梁,而且在社會的世代之間也得築通橋梁,不然就沒有了文化,也沒有了我們現在所能享受的生活。”文化離不開歷史,歷史“生於斯長于斯”,經過時間的沖刷凝結成當地獨特的傳統文化。然而一些地方在建設特色小鎮的過程中卻舍本逐末,將優秀傳統文化棄之不顧轉而去發展並不符合當地水土的外來文化。針對這種情況,去年7月,住建部曾發佈通知,要求在推進特色小鎮的規劃建設發展過程中做到三個“不盲目”,其中一條就是“傳承小鎮傳統文化、不盲目搬襲外來文化”。可見,特色小鎮要守住的文化靈魂應該是散發著濃濃歷史氣息、生長于那片泥土的當地傳統文化,而不是照搬照抄的外來文化。建設特色小鎮要守住文化靈魂、擦亮文化底色,就要懷著尊重和敬畏之心,深度梳理當地歷史文化發展脈絡,對當地傳統文化展現出充分的文化自信,挖掘提煉出獨一無二的文化基因,為打造優秀的文化品牌奠定基礎。
當然,懷抱優質的傳統文化基因,也不能忘記在傳承中創新。做足特色小鎮的文化底色,還要在“文化+”上做好文章,找到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生活的契合點,增強當地傳統文化的感染力並放大其價值,將文化資源轉換成特色産業,加強與旅遊等其他産業的融合發展,使其成為推動特色小鎮發展的內生動力。唯此,才能充分彰顯各地傳統文化的個性,才能讓人們看到千姿百態的特色小鎮,留給人們唸唸不忘的回想。(文 陳晨)
《光明日報》( 2018年01月24日 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