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
光明日報記者 王建宏 韓業庭
在中國,中關村是創新驅動發展的一個標誌。近日,銀川·中關村創新中心在寧夏銀川市正式揭牌運營。首批24家企業意向簽約銀川·中關村創新中心。這些企業中,不乏甲骨文、聯想等高科技公司。
中關村1區16園的物理空間不到北京市面積的3%,但每年創造的産值佔北京經濟總量的四分之一。近年來,中關村早已走出北京、走向海外,在創新要素相對集聚的美國矽谷、加拿大渥太華等地設立“分號”。
此次,中關村創新中心為何進駐創新要素相對貧瘠的西北?
銀川與北京協同創新
中關村為什麼進駐銀川?
“創新始終是中關村的一面旗幟,中關村首先考量的是一個城市的發展理念和創新氛圍。”面對記者的疑惑,北京中關村信息谷資産管理有限公司銀川項目負責人姚建林説,寧夏第十二次黨代會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擺在了“三大戰略”之首。作為寧夏的首府,銀川已有的科技基礎和城市定位與中關村的發展理念完全同頻。
銀川智慧城市展廊。光明圖片
寧夏第十二次黨代會閉幕不久,2017年6月,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銀川市委書記姜志剛就北上中關村,尋求合作事宜——銀川市準確務實的定位、合作共贏的情懷、良好的産業基礎和投資環境打動了中關村。
此後,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管委會、中關村發展集團先後4次派人到銀川對接考察。經過雙方再三對接洽談,2017年9月30日,銀川市人民政府與中關村管委會、中關村發展集團簽訂戰略協議。
“不到3個月時間,銀川·中關村創新中心便正式揭牌投入運營,這體現了銀川與中關村創新合作的務實高效,更展示了銀川蘊含的巨大潛力。”北京中關村信息谷資産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石七林説。
銀川·中關村創新創業科技園由一中心和一基地組成,一中心即銀川·中關村創新中心,選定寧夏創業谷10萬平方米合作載體進行建設;一基地選址在寧夏高校聚集的西夏區。項目計劃分三期建設,通過1年時間,在銀川·中關村創新中心引進並聚集50家企業,創新服務體制機制初步形成;3年引進150家企業,初步形成産業集聚效應;5年引進300家企業,産值突破100億元,成為北京—銀川協同創新示範區。
“通過銀川與北京的協同創新,匯聚強大發展勢能,將推動區域間創新要素的高效流動與優化配置。”銀川市市長楊玉經説,銀川將最大限度地提供優質高效服務,推動銀川·中關村創新創業科技園成為引領銀川新興産業發展的“策源地”,帶動銀川經濟發展的“新引擎”,西北地區創新産業“新標杆”。
“兩園三區”搭建創新驅動大平臺
銀川·中關村創新創業科技園是黨的十九大召開以來銀川市佈局的創新驅動發展平臺之一。該市還在其核心區啟動規劃建設銀川絲路經濟園,集中發展以非公經濟為主的生産性服務業。目前園區已開工建設,首批簽約企業20家,投資意向182億元。
銀川“互聯網+教育”智慧教育模式。光明圖片
銀川新能源“藍色海洋”。光明圖片
銀川·中關村創新創業科技園、銀川絲路經濟園,加上已有的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濱河新區、綜合保稅區,“兩園三區”將形成協同發展。
位於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共享集團,從傳統鑄造車間到鑄造智慧工廠,兩者距離不到百米,卻“穿越”了一個時代。通過自主研發的鑄造3D列印技術,這個企業讓整個行業從“傻大黑粗”進化至“窈窕淑女”。企業負責人介紹,以柴油發動機缸體鑄件模具為例,過去需要5名高技能工人花費兩周時間,用25塊部件拼成,即使在最順利的情況下,成品率也只有50%。如今通過3D列印技術,生産率提高5倍的同時,成品率也提高了20%至30%。目前,共享集團80%以上的客戶都是世界500強和行業領先者。
同在這個園區的銀川隆基硅材料有限公司,率先在國內同行業研究並規模化推廣應用金剛線切割技術。企業負責人鐘寶申説,僅這一項技術,就使硅材料使用率提升30%以上,硅片成本降低30%。2017年10月,由其母公司隆基股份牽頭制定的《SEMI PV22-0817硅片標準》向全球發佈,該標準給全行業帶來50億元以上的價值貢獻,是加快光伏“平價上網”的重要舉措。
絲路經濟園地處銀川市金鳳區,是目前寧夏政務效率、城市化率、國際化率最高的區域,中阿博覽會、WCA世界電子競技大賽、TMF全球智慧峰會等國際活動在這裡常態化舉辦。園區將非公經濟確定為核心主導産業,對標“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功能核心區和形象展示區建設要求,重點佈局民營總部經濟、金融貿易、現代服務、智慧産業等四大類非公經濟,預計全面建成後可吸納就業8萬人、居住人口2萬人,完成固定資産投資350億元,實現地區生産總值200億元,成為區、市重要的經濟增長極。
銀川西部航展。光明圖片
在銀川濱河新區,寧夏如意科技公司智慧紡紗、高端面料、個性化服裝定制及科研教育等多位一體的現代紡織全産業鏈已經形成。通過“互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的嫁接,量體裁衣實現了3D掃描剪裁,只要往機器前一站,30秒即可生成180個數據,最快2小時就可以成衣。在智慧化生産水準方面已成為國內高端智慧紡織産業發展的引領者。
銀川市圍繞“産業鏈”部署“創新鏈”,以恒天、如意公司為代表的智慧紡織,以共享鑄鋼、巨能機器人公司為代表的智慧製造,以隆基硅、佳晶公司為代表的新材料,正以技術的群體性突破,從“追趕者”向“領跑者”跨越。
然而,作為欠發達地區的銀川,創新土壤依然貧瘠,還必須通過東西部聯動來增加科技創新力量。
“兩園三區”對外科技協作的方向各有側重: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重點深化與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合作,目前,與中國航發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的軍民融合項目——總投資40億元的石墨烯項目年內開工建設,投産後可形成100億元年産值;銀川濱河新區與蘇州工業園區深度合作,發展大數據、智慧製造、通用航空、大健康産業;銀川綜合保稅區將複製國內自貿試驗區創新政策,打造投資貿易便利化示範區。
放鬆管理的手,鋪好創新的路
創新是一個複雜的生態系統。只有造就適合創新的“雨林”生態,才能進化出新的“物種”。
“去年10月份才開始跟銀川市有關方面接觸,11月份就完成了公司註冊、項目落地的各種手續。尤其是公司註冊,上午提交材料,下午就拿到了營業執照,辦事效率很高。”玉漢堯石墨烯儲能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周大橋説。
記者來到銀川市民大廳,一層的展示櫃裏,被永久封存的59枚公章靜靜地躺在那兒。這59枚審批公章,既是曾經煩瑣的行政審批流程的“親歷者”,也是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見證者”。銀川市在全國率先成立行政審批服務局,將發改、住建等26個部門153類審批事項及審批人員統一劃歸審批服務局,實現“一枚印章管審批”,時限壓縮了86%,人員減少了90%。
商事制度改革惠及的不僅是大投資的高科技企業,也激發了大量中小企業創新創業的熱情。“原來需要填4個表格,提交9個申請要件,如今一張表格解決所有問題。”在銀川市民大廳行政審批服務局審批窗口,寧夏德晟泰大藥房連鎖有限公司的徐娟通過“一表通”申辦零售藥店《藥品經營許可證》核發事項。從接件到受理僅12分鐘,從受理到初審僅1小時58分鐘。
創新生態不是“管”出來的,而是“放”出來的。據介紹,改革以來,銀川吸引了46812家企業高效註冊,同比增長48%,新增電子商務、遊戲、信息化等8類新型産業860多家。
“但這還是‘物理’整合,我們正啟動新一輪改革,推動行政審批的‘化學’整合。”銀川市行政審批服務局副局長強娟説,下一步的“投資項目大廳”和“商事服務大廳”建設,要實現“1小時辦結企業註冊,1天完成企業開戶和稅票辦理,30天完成工業企業投資項目審批,40天完成政府投資項目審批”,即“113040”新模式。
創新驅動被置於最重要位置
沿黃河地區聚集了寧夏60%的人口、創造了90%的GDP,是寧夏創新要素最富集的地區。2017年8月,在科技部支持下,銀川、石嘴山、吳忠、中衛四市和寧東基地成為沿黃科技創新改革試驗區,並被納入國家區域創新佈局。
2017年12月22日,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政府召開銀川都市圈建設工作推進會,提出打造以銀川為核心,輻射帶動石嘴山、吳忠、寧東基地協同發展的銀川都市圈。
無論是沿黃科技創新改革試驗區,還是銀川都市圈,銀川都是龍頭,創新驅動都被置於最重要位置。在産業層面,聚焦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新能源、葡萄酒、現代服務業、新能源汽車和生命健康等十大産業,形成産業集群。2017年12月21日,銀川市政府與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簽訂投資合作協議,推動雲軌生産基地、純電動客車生産基地、純電動乘用車生産基地“三個産業”落地銀川。
互聯網時代,最寶貴的資源是數據,最通暢的交通是頻寬。銀川都市圈加快佈局5G等新一代通信技術,利用已經走在前列的“智慧銀川”建設成果,建設高效的都市圈智慧服務平臺,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為企業創新創業提供基礎設施。
銀川,在沿黃科技創新改革試驗區和銀川都市圈建設中走在前頭,成為寧夏創新驅動發展的龍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