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岳石刻十萬 期待驚艷十方
2018-03-23 14:32:32  |  來源:四川日報  |  編輯:李玥

安岳石刻十萬 期待驚艷十方

臥佛院唐代臥佛。 四川日報記者吳曉鈴攝

安岳石刻十萬 期待驚艷十方

造像頭上的寶冠雕刻得美輪美奐。 安岳縣委宣傳部供圖

安岳石刻十萬 期待驚艷十方

茗山寺石刻。 四川日報記者吳曉鈴攝

安岳石刻十萬 期待驚艷十方

毗盧洞水月觀音被讚為“東方維納斯”。 吳坤忠攝

安岳石刻十萬 期待驚艷十方

毗盧洞柳本尊十煉修行圖。 四川日報記者簡霞攝

  3月初,《資陽市安岳石刻保護條例》面向社會各界徵求意見,標誌著安岳石刻立法保護進入實質性階段。

  在安岳廣袤的山鄉,石窟遍佈69個鄉鎮,數量超過十萬尊。這裡有全國現存盛唐時期最完美的摩崖臥佛造像,有被譽為“最美觀音”的毗盧洞水月觀音,有多達40余萬字的唐代刻經,還有全國最早且罕見的宋代《柳本尊十煉修行圖》……在著名美學評論家王朝聞眼裏,安岳石刻“古、多、精、美”,令人驚嘆。

  然而,分佈零散卻造成安岳石刻保護及利用的困難。在資陽市著手立法保護的同時,一份《安岳石窟綜合保護利用規劃》方案已由同濟大學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機構初步編寫完成,目前已進入送審階段。未來,有望從更高層面推動保護。

  安岳石刻,能否借此大展芳華?

  川渝石刻,被譽為中國石窟藝術的“下半闋”。在樂山大佛、大足石刻早已納入《世界遺産名錄》、蜚聲海內外之時,與大足石刻毗鄰的“姐妹花”安岳石刻,卻仍如深山明珠——

  造像之精

  嘆為觀止

  安岳全縣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多達10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9處。全縣69個鄉鎮無一沒有石窟。數量眾多的造像中,除少數有敦樸、粗獷的魏晉之風外,大多呈體態豐滿、雍容華貴的唐代風,以及精細華美、瓔珞蓋身的宋代風,蔚為壯觀,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安岳,地處四川中部,從南北朝時期開始鑿石造像,此後興于唐朝、五代、兩宋。在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佛教考古研究所所長雷玉華看來,佛教傳入中國以後,佛教藝術的歷史長卷便在巴山蜀水的懸崖峭壁上徐徐展開。晚唐以降,安史之亂令北方大規模的開窟造像活動漸漸衰落。隨著唐玄宗入川避難,大批工匠和藝術家隨之而來,大唐帝國的佛教藝術在巴蜀得以續存。到了北宋滅亡,中原地區高水準的藝術家再度南下,巴蜀石窟與摩崖造像的開鑿於是綿延不止,日益繁盛,書寫了輝煌的篇章。

  在這些石刻造像中,代表雕刻藝術最高水準的,當屬毗盧洞水月觀音。如今,這尊儀態萬方的觀音像,已成為安岳石刻的“形象代言人”。

  高達3米的水月觀音像,懸坐于峭岩石窟的蓮臺之上,是全國少有的宋代石刻藝術精品。觀音背倚浮雕的紫竹,頭戴富麗華貴的貼金寶冠,側首低目、衣裙飄逸。引人注目的是,觀音不再以端莊嚴肅之態出現,坐在山岩蒲草之上的她一腳懸于蓮臺,一腳彎曲撐于臺上,倍顯風流瀟灑。其雕工之精、佈局之巧、裝飾之麗,尤其是造型展示的綽約風姿,讓英籍華裔女作家韓素音上世紀80年代在安岳看到它時,也不由感嘆它就是“東方維納斯”。

  就在水月觀音幾步之外,毗盧洞的《柳本尊十煉修行圖》也雕刻得極為生動,氣勢恢宏。柳本尊,佛教密宗第五代祖師。毗盧洞中,工匠們栩栩如生雕刻了煉指、立雪、割耳、舍臂等10種修行場景。細看之下,手持寶劍的武將、身穿長衫的仆從,表情造型無一相同。

  這種氣韻生動的雕刻在安岳比比皆是——

  安岳東禪村與八廟村交界的臥佛院,釋迦涅槃造像及説法圖,依崖取勢,雄偉大氣,是全國唯一一尊左側臥佛。開鑿于唐代雕刻水準最成熟的開元時期的臥佛,全長近23米,是四川最大的唐代臥佛。臥佛上部刻有十大弟子和佛説法圖,下方有宋代雕刻的善財童子故事和十二圓覺菩薩,場面宏大、內容豐富。

  頂新鄉虎頭山巔,茗山寺絕壁之上佛像森列。這裡的造像以氣勢宏偉著稱,雕刻于宋代的造像有8尊高達六七米,其中文殊菩薩左手托經書外伸1.5米,書和手的重量上千斤。雷玉華説,這個重量全靠高2.2米的垂地袈裟支撐,古代的工匠將力學與美學完美結合,才有了造像的歷經千年不毀。

  石羊鎮箱蓋山上華嚴洞裏,華嚴三聖和兩側十菩薩雕刻得美輪美奐,尤其造像頭上的鏤空飾花寶冠,身飾瓔珞,更顯身份尊貴。雷玉華説,大足寶頂公認的石刻皇冠就是圓覺洞,然而圓覺洞內佈局、雕像造型,和安岳華嚴洞如出一轍,但氣勢不及後者,且年代更晚。由此可見,安岳華嚴洞或許是大足圓覺洞鑿刻的藍本,堪稱宋代石刻的豐碑。

  價值之高

  獨具川渝特色

  在佛教石刻研究專家眼裏,安岳石刻不僅藝術之美登峰造極,它所蘊含的歷史信息,尤為珍貴。

  雷玉華最愛在野黃薔薇盛開的4月去安岳臥佛院。吸引她的除了那尊沉睡千年的唐代臥佛,還有臥佛對面南崖上的刻經窟。

  在15座洞窟的墻壁上,佈滿了唐代刻經。雷玉華曾耗時近兩年對其進行識讀,“刻經字數超過40萬字,如今還能識讀的有34萬多字。”這些經書,包括大部的《妙法蓮華經》《大般涅槃經》等,以及小部的《佛説報父母恩重經》等。經文密密麻麻、工整刻于石壁之上,“既有寫經體的規矩,又有行書的從容自如。”

  對公眾而言枯燥的刻經,被佛教研究專家視若珍寶。

  雷玉華説,唐末五代,中原和江南經過戰亂,佛教經典喪失殆盡。沒想到的是,這些在中原毀於戰亂的佛教經典,在偏居西南的四川,卻被鐫刻于崖壁之上。北宋建立後,很快就在蜀中刊刻大藏經經板,有的重新運回開封。安岳臥佛院的這批刻經,比北宋時期的經板更早。在其中一座窟內西壁,刻有《一切經論目序》,序中説此處刻經出自唐朝京城長安。另一處石窟中所刻的《佛説報父母恩重經》,雷玉華透露,這是大足寶頂山巨型雕刻報父母恩經內容的經典依據。此外,敦煌藏經洞也出土有這部經的寫本,而它們都是唐代僧人的創造,並廣泛流行于川渝地區。

  而毗盧洞的《柳本尊十煉修行圖》,在專家眼裏儼然是這處密宗道場的核心和標誌。雷玉華説,柳本尊的簡歷,從大足寶頂山的兩方碑文中可簡略得知。他于唐大中九年出生於今樂山市,沒有師傳,獨自行化,在今廣漢、新都、青白江為中心一帶建過道場,成為五代、宋時期四川密教祖師。《柳本尊十煉修行圖》在大足寶頂山也有相同內容的石刻,而竭其一生精力在寶頂山造像弘法者,正是他的後繼者、南宋淳熙年間的趙智鳳。大足、安岳地區的川渝密教造像,也由此成為目前中國佛教史上絕無僅有的、系統的密教造像。

  雷玉華説,中國自唐安史之亂起,到北宋雕刻《大藏經》期間,川渝地區是中國唯一連續不斷開鑿佛教石窟和摩崖造像的地區,也是佛教經典保存最完整的區域。

  保護之切

  912處文物點急需保護治理

  “我認為以安岳石刻之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足以成為世界文化遺産。”雷玉華説。但安岳石刻數量之多、分佈之散,為保護帶來了巨大困難。加強對安岳石刻的綜合保護,迫在眉睫。

  十幾年前,雷玉華為調查研究,踏遍安岳每一個鄉鎮。但和媒體言及安岳石刻之精美時,她往往語焉不詳、不願告知具體位置,“有些沒專人看護的文物點,有不法分子專門搜索我的話順藤摸瓜去偷。”安岳縣文物局提供的資料顯示:安岳現存唐、宋、明、清的摩崖石刻造像230處、文物保護點912處。以前,它們因為地處深山得以保存,最近幾十年,則成為不法分子眼裏的一塊肥肉。1997年,大般若洞內十八羅漢一夜間被盜割頭部。2009年,靈遊院的三尊佛頭也被盜。在臥佛院刻滿經文的石頭上,還可見早年有人“到此一遊”的刻寫。

  最近幾年,安岳加強了“三防工作”:人防、犬防和技防。安岳縣文物局副局長唐文軍介紹,技防,是在全縣45處重要石刻文物點周圍安裝遮擋式微波探測器、報警器,採用紅外線監控等技術手段來防盜;人防則是在全縣重要文物保護點聘請60多位管理員24小時看守;犬防則是在文管員之外,再配備近50條狼狗,對企圖偷盜的不法分子形成預警和威懾。唐文軍説,安岳縣財政每年為“三防”專項投入資金近百萬元。

  然而,在更多未納入“三防”、僅靠當地自覺守護的文物點,安全依然令人憂心。此外,這些石質文物本身還受到各種病害的侵蝕,需要長期監控並進行“治療”。

  3月初,毗盧洞文管員發現《柳本尊十煉修行圖》上的幾處銘文初現剝蝕情況,立刻上報。12日,四川博物院副院長韋荃等省文保專家一行抵達毗盧洞檢查,初步認為是水侵蝕和風化的影響。未來,專家們將就此展開診治。韋荃介紹,這些開鑿于深山之中的石質文物,往往面臨著風化、滲水、崖體滑坡、酥鹼以及各種生物病害。尤其風化是個世界性難題,需要綜合治理。

  在《安岳石窟綜合保護利用規劃》中,對文物本體的保護被放在重中之重。省文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國保、省保的文物保護,可以申請各級專項資金。但我們希望安岳更多的文物能夠安上監控、能夠解決危崖加固、滲水防治等起碼的問題。”

  對安岳而言,同樣期待在安岳檸檬之外,再把“安岳石刻”這張名片擦亮。

  “在文物安全之外,安岳首先應該培養一批自己的學術研究人才,深入挖掘其價值。”韋荃透露,相鄰的大足石刻研究院,有上百人的編制,研究保護、宣傳行銷等門類齊全。相比之下,安岳縣文物局20人的編制,應付最基本的文物保護就已疲於奔命。去年12月,安岳石刻研究所成立,目前定編兩人,顯然遠遠不夠。

  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安岳石刻還期待能夠成為人們在四川的又一個旅遊目的地。然而僅僅是在各文物點之間構建旅遊環線,預算便數以十億計算,遠非一縣之財力所能支撐。

  “美玉不應一直藏于深山。在大足石刻已是世界文化遺産的背景下,安岳石刻應該獲得與其歷史、藝術價值匹配的知名度和美譽度。而一旦走出深山,安岳石刻足以驚艷世界。”雷玉華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