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峽庫區新建夔州博物館 展三峽人文歷史積澱
2018-03-26 09:06:39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編輯:李勝蘭

  中新網重慶3月24日電 (蔣青琳)從巍峨的三峽之巔到幽深的長江河谷,從遠古13萬年前到近現代,從簡陋的石器到精美的青銅器,文明的足跡趟過奉節這片巴楚交融的土地。

  24日,記者來到地處三峽庫區腹地的重慶市奉節縣夔州博物館探訪,該館歷時8年打造,是展示三峽人文歷史的新窗口。

  歷史文物:峽江地區部分文物首次亮相

  奉節是一座古城,已有2300多年曆史。歷史上長期為郡、州、府治地,在此曾有過“劉備托孤”、李白“朝辭白帝”等重大歷史事件和文化名跡。

  記者步入展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面銅質浮雕,畫面為夔門、赤甲山與瞿塘峽共同組成的“三峽之巔”。

  “展廳以奉節歷史為主線,共3個展廳9個單元、500多件展品,展廳面積2000余平方米。”夔州博物館館長雷庭軍説,該館採取新通史的布展方式,選取峽江地區上游部分歷史上的重要節點進行展示,其中絕大多數文物是首次與市民見面。

  展廳中,一套組合青銅器引起眾人注意。雷庭軍説,組合青銅器具有典型楚式風格,是目前三峽地區出土的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青銅鼎,于2005年在奉節縣老縣城遺址上被挖掘。

  展館內,最“老”的物件要屬遠古13萬年前的象牙刻畫。它被譽為“世界最早人為創作藝術品”。記者了解到,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黃萬波教授曾在奉節縣雲霧鄉興隆洞內考古發掘出13萬年前人類右下第3臼齒化石1枚,2根劍齒象的門齒化石,以及舊石器時代所用的刀、斧、石制樂器等,這些化石、石器等都能佐證,奉節是人類早期發源地之一,且古人類的活動始終未中斷。

  詩詞文化:4464首咏夔州詩歌可線上查詢

  “歷代著名詩人如李白、杜甫、陳子昂、陸游、蘇軾等742名詩人在奉節或為官、為寓居、或遊歷期間共計創作有咏奉節的詩歌4464首。”據重慶市奉節縣文化委主任潘萬山介紹,“詩仙”李白,曾被流放夜郎,在奉節時聽到特赦的消息,於是便寫下“朝辭白帝彩雲間”的千古絕唱。“詩聖”杜甫《登高》,卻見“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他蟄居奉節1年零10個月,寫下“夔州詩”430多首,為現存“杜詩”的近三分之一。“詩豪”劉禹錫則是採集民歌《竹枝詞》,把“三峽”搬上中國文壇。

  “中國是詩的國度,奉節是詩的故園。”雷庭軍透露,為充分展示歷代詩人在奉節留下的詩詞足跡,夔州博物館建有專門的“詩詞巔峰”單元。目前該館物館採用VCR、配樂、朗誦等多媒體方式,對精選的4000余首古詩進行呈現,觀眾可以按照朝代、詩人等進行分類點播,彰顯出奉節的詩詞文化特質。

  軍事地理:重現“抗蒙山城”雄魄景象

  抗蒙山城是南宋時期軍民在四川制置司境內修築的用以抗擊防禦蒙古軍隊入侵的數十座山城。1242年,時任兵部侍郎、重慶知府余玠為抵抗蒙軍,修築成了一套完善的山城防禦體系,抵禦了蒙軍攻勢,延長了南宋王朝的統治。奉節白帝城作為當時四川“八柱”之一,是南宋抗擊蒙古軍隊的軍事重鎮,留下大量的歷史文物古跡。

  “在抗戰和解放時期的奉節歷史單元,我們將考古發掘出的南宋抗蒙山城兵器,包括一些宋軍的槍支、15枚火炮等進行展出。”雷庭軍稱,帶有戰爭痕跡的歷史遺跡和文物進一步明確了奉節“連環城”“城中城”“城外城”的空間佈局,揭露了南宋城防設施,南宋鐵雷的發現更是為宋元戰爭時期冷熱兵器共存提供了實物證據,為研究中國火藥史、火器史提供了重要依據。

  據悉,夔州博物館開館僅3個月,目前已接待遊客五萬餘人。下一步,夔州博物館周圍將打造形成夔州古建築群,大成殿、鮑公館、觀音洞、耀奎塔等文物點將同期進行陳列布展。當地將形成古建築和古文化展示園區,面向遊客免費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