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從被懷疑野外滅絕到野外回歸破500株 幾代科學家接力“峨眉聖花” 家族壯大
2018-03-30 11:28:03  |  來源:成都商報  |  編輯:程茜
從被懷疑野外滅絕到野外回歸破500株  幾代科學家接力“峨眉聖花” 家族壯大
     峨眉擬單性木蘭雌花
從被懷疑野外滅絕到野外回歸破500株  幾代科學家接力“峨眉聖花” 家族壯大
     人工授粉
從被懷疑野外滅絕到野外回歸破500株  幾代科學家接力“峨眉聖花” 家族壯大
      野外回歸

  經過車載、騾運、人背,選地、挖坑、栽種等程式,160株世界極危植物——峨眉擬單性木蘭“安家”在森林。至此,在四川省自然資源科學研究院峨眉山生物資源實驗站的努力下,這種被稱為植物界“大熊貓”的植物,野外回歸的數量突破了500株。

  經過近30年的努力,峨眉山生物資源實驗站目前在人工繁殖、遷地保育、野外回歸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這不僅對峨眉擬單性木蘭極小種群的拯救保護工作有著重要的意義,還成為四川省瀕危野生植物拯救保護的成功典範。

  重返山林

  160株“峨眉聖花” 安家了

  今年3月21日,是第六個國際森林日。當天上午9時,80株峨眉擬單性木蘭,從峨眉山生物資源實驗站“出發”,經過半小時車程,它們從後備箱被轉移到了騾背上,在山間小道上“行走”了一個小時整,最終到達了峨眉山海拔1460米高的常綠闊葉林。

  選地、挖坑、栽種、掛牌……峨眉山生物資源實驗站的工作人員正把峨眉擬單性木蘭一一“安家”在森林,讓它們從此告別“人工培育”,真正實現野外回歸。“種下去之後,我們就不再干預,只會對回歸苗木進行長期監測,一季度統計一次生長情況。”

  次日,第二批80株峨眉擬單性木蘭又緊跟著“出發”了,這次它們要去的地方,是峨眉山海拔1050米的山溝。那裏山路狹窄,一邊懸崖,非常艱險,騾子無法到達,全部的回歸苗,由人工揹運。

  “這次選的兩個地方,海拔一高一低,一個向陽乾燥、一個潮濕蔭蔽。”峨眉山生物資源實驗站工程師李策宏介紹説,目的就是為了進行實驗對照,看峨眉擬單性木蘭能否在野外不同海拔不同條件下都能實現自然生長。

  兩天時間,數十公里路。至此,160株峨眉擬單性木蘭全部實現野外回歸,也標誌著國際植物園保護聯盟(BGCI)資助的峨眉擬單性木蘭保護項目中的野外回歸任務圓滿完成。

  據悉,這是該項目從2016年野外回歸成功以來,第三次實現回歸自然,峨眉擬單性木蘭野外回歸數量突破了500株。

  峨眉擬單性木蘭,被譽為“峨眉聖花”,生長在峨眉山海拔約1200~1500米的區域,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物種,由中國老一輩的植物學家鄭萬鈞先生於1940年,在峨眉山首次發現其雄花標本。不過,之後卻神秘地銷聲匿跡達40年之久,曾一度被懷疑已經在野外滅絕。

  回歸背後

  數量稀少

  目前野外僅發現74株

  四川省自然資源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余道平介紹,經查閱文獻,1987年5月,為了核實峨眉擬單性木蘭是否真的絕滅,時任四川省峨眉中藥學校校長的鄔家林老師與該校的吳光第老師、閔伯清和當時在峨眉山林管所工作的彭啟新共4人,對該種進行了實地考察。

  當年5月14日,考察隊在途經一處海拔約1200米的地段時,在路邊看到有落地的黃色花瓣,四人仔細觀看之後,懷疑就是峨眉擬單性木蘭。大家追蹤到一株開這種花的樹木。此樹不僅長在懸崖邊,而且樹榦細而高,很難採到開花標本。大家正為此著急時,吳光第自告奮勇冒險爬上了樹採標本。

  當開花標本被用繩索吊下來仔細觀察之後,大家興奮不已。隨後,又在周邊找到了8棵相同植株,其中還有3棵雄株正值花期。當年採集的雄花標本,目前保存在北京的中國科學院國家標本館。

  當時,在峨眉山生物實驗站工作的研究員莊平得知消息後,迫不及待地和同事劉仁英、吳葒、李策宏對該種開展進一步的野外考察,期望尋找到該種的雌株。功夫不負有心人,不僅再次採到了它的雄花標本,還在一處懸崖邊首次發現了1株雌性個體。同時還對海拔1100~1300米範圍進行了峨眉擬單性木蘭分佈和生境狀況的調查。同年9月,又採到果期標本。

  此後,峨眉擬單性木蘭先後被列為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全球紅色名錄列為極度瀕危(CR)物種,被《全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拯救保護工程規劃(2011~2015年)》確定為急需拯救保護的120種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之一。

  余道平介紹説,峨眉擬單性木蘭是一種常綠喬木,成樹可以高達25米,胸徑40釐米。這種木蘭開花時,花朵為乳白色,和普通木蘭花形差別不大,但在野外自然環境中卻極為稀少。到目前為止,野外僅發現了74株,因其數量極少,被稱為植物界的“大熊貓”。

  “男多女少”

  導致種群繁衍困難

  為了拯救保護峨眉擬單性木蘭,四川省自然資源科學研究院峨眉山生物站的科技人員,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了相關研究工作。

  “由於兩性花植株都長在懸崖峭壁之上,再加上木蘭樹本身的高度,種子的採集十分危險。需要利用繩索,爬上垂直高度約百米的峭壁,採集種子回來育苗。”曾親身參與過種子採集的峨眉山生物資源實驗站工程師李策宏十分了解該過程的艱辛和不易,“幸運的是,我們從1989年開始對該物種進行了遷地保護,並成功繁育。”

  最驚險的一次是,是2008年“5.12”地震發生時。李策宏當時正在懸崖上拍花和採集花粉,幸好沒有出現意外。李策宏介紹説,這種“危險作業”直到2010年才逐漸減少,這得益於前代科學家數十年的努力。從1989年開始,科技人員對該物種進行了遷地保護,並成功繁育其子一代實生苗60余株。

  據余道平介紹,峨眉擬單性木蘭為雄花兩性花異株,這種性系統在有花植物中極為少見。通過對其花粉活力的檢測,發現其兩性花中的雄性不育,只能從雄花上採集花粉進行異花授粉以獲得種子。而在野外環境中雄株遠遠多於兩性花株,這種“男多女少”現象,極不利於種群的繁衍與穩定。

  在野外已發現的74株峨眉擬單性木蘭中,僅有4株為兩性花,具備“孕育”種子的能力,再加上其雌雄株的開花存在時間差,即每年5月花期,雄花總是要比兩性花早開5~7天,野外雌雄株相隔較遠,加上傳粉昆蟲的缺乏,導致其授粉困難、結實率低。

  攻堅克難

  已成功繁育1600株

  據余道平介紹,為了提高峨眉擬單性木蘭結實率,近年來在四川省科技計劃項目的資助下,2013年,峨眉山生物站資源圃搭建了兩組高20米的鋼架,並邀請到三峽大學的陳發菊教授做人工授粉技術指導,之後連續4年對其進行人工授粉。

  “每年待花開時,為了能讓這稀少的雌株盡可能多結實,不管天氣多惡劣,我們都會在夜幕降臨時守護著花兒的開放,適時做它們的傳粉者,直到所有的兩性花全部凋謝為止。”余道平説,5年來的守候和堅持,他們共收穫了上千粒的飽滿種子。

  不過,大家卻面臨著另一個問題——種子難萌發。“種子來之不易,需要及時處理,小心翼翼地把每一粒種子徹底清洗乾淨後再進行貯藏處理。”經過幾年摸索,終於解決了種子難萌發的問題,並成功獲得實生苗850株。

  由於播種繁殖受限于種子數量,為了彌補這一缺陷,科研人員在2014年開始對其嫁接繁殖技術進行攻關,連續5年共嫁接上千個枝條,在精心的養護下,目前獲得嫁接苗750株,並獲得國家發明專利3項,成功解決了峨眉擬單性木蘭自然條件下傳粉難、種子萌發難與成苗難三大技術難關。

  截至目前,峨眉山生物資源實驗站已成功繁育1600株峨眉擬單性木蘭,其中500株野外回歸峨眉深山,剩餘的一部分向峨眉山以外的地區以及其他植物園輸送栽種,其餘的栽種在峨眉山生物站和新建的苗圃基地。

  “通過定時對放歸的植株進行監測和養護髮現,我們發現野外回歸的樹苗長勢健壯,其成活率達到95%以上。”余道平表示,“苗木的回歸只是重建種群的開始,後期的監測與管理更是艱難,還有重建種群的結構、遺傳多樣性以及與回歸地原群落的相互關係等諸多問題等待我們去探討,希望通過我們幾代人的努力能使該種能在自然條件下世世代代延續下去,不斷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