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圳交響樂團:奏響中國故事的“世界語”
2018-04-09 09:27:53  |  來源:光明日報  |  編輯:葛寧遠

  【院團故事】

  從祖國大江南北到“音樂絲路”上的歐洲四國,從西方經典的《阿依達》到東方神韻的《霸王卸甲》,170場次演出,14萬人次聽眾,同比增長140%的票房收入——這是深圳交響樂團在2017年令人驕傲的成績單。

  2018年年初,樂團收到了美國肯尼迪藝術中心主動發出的春節音樂會演出邀請,這支年輕的隊伍再次讓優美的中國聲音飄揚在世界舞臺。“本想讓團員們在家過個年,但很快我們又有了新的使命。”深圳交響樂團團長聶冰話語之中不無自豪。馬不停蹄的背後,是一部地方樂團從名不見經傳躋身國內樂團“第一梯隊”的奮鬥史,也是一部在這片改革開放熱土用“特區精神”奮力抒寫的藝術史。

  這裡的人都有股不服輸的勁兒

  “穿過一片村落順著田地走,直到芭蕉葉後傳來圓號的練習曲聲,就知道樂團在前方了。”1985年,大學畢業的聶冰前來參加小提琴手的招考,此時深圳交響樂團僅成立三年,條件非常艱苦。

  特區的基礎設施尚處於熱火朝天的建設中,文化事業更是剛起步,常被人們詬病為“文化沙漠”。而年輕的小提琴手最終選擇留下:“這裡的人都有股不服輸的勁兒。”

  對於音樂藝術創作和演繹來説,不僅要有天賦、激情和靈感的碰撞,更要有樂手千錘百煉和精益求精的追求。而深圳這座城市努力拼搏的奮鬥精神,恰好成為樂團發展的精神養分。

  “沒有排練場地,我們就在食堂練習,伴著田間的蟬鳴蛙聲,把每一次登臺表演都當作提高的機會。”聶冰告訴記者,勤奮、刻苦為樂團的初期發展打下了牢牢的地基,也為日後深圳交響樂聽眾的培育撒下了第一批種子。

  在揮灑汗水的歲月中,技巧精深而又氣勢恢宏的拉赫瑪尼諾夫《交響舞曲》《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馬勒《第一交響曲》等公認的大曲、難曲被完美演繹,海內外好評如潮,《華盛頓郵報》曾讚美其“精妙的演奏可以使歐美任何一個歌劇院蓬蓽生輝,音質和音域豐富厚重,大氣感性而宏偉壯美”。

  昔日用來排練的食堂已被重建為專業的排練廳,深圳交響樂團已經是近年備受古典音樂界關注的新生力量,成為為數不多擁有音樂季的職業化樂團之一。而拼搏奮鬥至今仍然是團員們的信條。

  “樂團上升到一定水準,更要有精神層面的沉澱作為支柱和靈魂。”聶冰説。一支好的樂團,不僅要有技藝高超的樂手,更要考驗團隊成員之間的默契協作。今天的深圳交響樂團已經在訓練中形成了人人必須遵守的“鐵律”,引入了西方樂團嚴格的管理模式,並不斷向世界一流樂團學習。用聶冰的話説,“因為我們不服輸”。

  為深圳城市和中國故事增光添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對於樂團來説,也是從當年‘跟跑’、現在‘並跑’進而進入中國樂團‘領跑’方隊,我們要擼起袖子加油幹,為深圳城市和中國故事增光添彩。”樂團成員們告訴記者。

  優秀的音樂作品總能突破語言的國界,在情感上引起聽眾的共鳴。我國不乏源遠流長的優秀文化和音樂精品,要想實現中華文化的自我表達和弘揚傳播,突破口就是交響樂這門全世界都能聽懂的“世界語”。

  去年9月的歐洲巡演,深圳交響樂團來到匈牙利、奧地利、斯洛伐克、捷克四國,特意選擇了民族交響樂曲《高山青》《良宵》、琵琶協奏曲《霸王卸甲》,開啟了民樂與交響完美融合的中國敘事,將民族音樂變為“世界音樂”的創新之舉,令當地觀眾為之傾倒。

  “我們中國人的交響樂團不但要演莫扎特、貝多芬,也要用交響樂這種‘世界語’向全世界講述中國故事。”聶冰説,“在國際舞臺講述中國故事,關鍵在於推出一大批優秀民族藝術作品,這是我們藝術工作者的文化使命。民族交響樂,就是打通中西方觀眾心靈的最佳橋梁之一。”

  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深圳交響樂團委約創作了近百首原創民族交響樂作品。創新的腳步從不停歇。去年“一帶一路”音樂季上,《西北謠——為薩克斯與管弦樂隊而作》《西域風情之一杯美酒隨想曲——為鋼琴與管弦樂隊而作》、交響合唱《陜北音畫》以濃郁的西北特色娓娓訴説著絲路風采。

  播撒音樂的種子

  音符組成的優美旋律,是城市的文化印記,許多城市因音樂而溫暖、靈動、雋永。“交響樂作為情感表達、文化承載的手段,引領著整座城市的文化審美品位和思想內涵。”聶冰認為。

  然而,高山流水終須覓得知音,否則就會面臨曲高和寡的境地。如何讓更多的民眾得到高雅音樂的滋養,從而提升城市文化內涵,是國內樂團普遍面臨的挑戰。

  “山不就我,我去就山”,深圳交響樂團先敞開了自己的大門,把音樂“送出去”,進校園、入社區、赴軍營,無論是圖書館、街道還是醫院,全年100場公益演出讓更多人感受到交響樂的魅力。

  聶冰告訴記者,在交響樂團進校園活動中,師生們喜愛交響樂的神情和歡迎樂團的情景至今仍深刻留存演職員工心間。

  如何吸引更多普通受眾走進音樂廳?深圳交響樂團推出了音樂季套票優惠政策,除了對學生、老人的優惠,還常設50元的最低票價,幾乎與電影票持平,讓許多對交響樂感興趣卻因高票價望而卻步的聽眾能走進音樂廳,感受高雅藝術之美。

  如何進一步擴大受眾面,讓更多人了解交響樂,從而成為潛在聽眾?立足深圳這座科技之城,2016年11月,深圳交響樂團率先採用網絡向全球直播大師經典系列之“勇士”交響音樂會,獲得40多萬次點擊量,隨後的2016—2017音樂季閉幕音樂會,更是有42.6萬名觀眾觀看,讓原本僅能容納千余人的現場演出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作為文化內容的提供者,我們不僅應當思考怎樣提供更好的文化産品,也要考慮怎樣盡可能多地實現人民的文化權利。”聶冰説。

  (光明日報記者 黨文婷 嚴聖禾)

在信息的海洋中為您導航陪您去週游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