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溫州:濕地生態好 鳥兒棲息樂
2018-04-18 10:10:08  |  來源:浙江日報  |  編輯:李玥

  原標題:濕地生態好 鳥兒棲息樂

  4月14日,溫州市“愛鳥周”宣傳活動公佈了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有著“鳥中大熊貓”之稱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秋沙鴨已經連續3年回溫州越冬。“它們異常忠實于這片棲息地,3年前我第一次發現中華秋沙鴨,今年又發現了4隻。”溫州野鳥會資深會員葉成光説,中華秋沙鴨對生存環境非常挑剔,是檢驗濕地環境品質的標誌物種,它們連續三年回到同一片棲息地,説明溫州的濕地生態越來越好。

  溫州市8公頃以上濕地面積21萬餘公頃,是黑嘴鷗、卷羽鵜鶘、黑臉琵鷺等珍稀瀕危水鳥棲息地。由於早些年大面積的圍填海和挖塘養魚等人類活動,造成許多濕地功能退化,物種減少,候鳥遷移。近年來,溫州嘗試推進“退養還濕”,還原濕地生態,逐步恢復自然水生態系統,增加生物多樣性,人鳥共處的和諧景象得以重現。

  今年3月,溫州市正式宣佈:在全省率先規模化推進“退養還濕”,還原濕地原生態,啟動濕地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工作。

  生態好不好 鳥兒都知道

  浙江省海洋規劃設計研究院鳥類專家熊李虎的電腦中,存著一張做滿標記的鳥類觀測圖。

  以中國地圖作背景,每一顆黃色的五角星都代表了他設立的一個鳥類觀測點。其中,在溫州濱海區域,星星分佈密集,串起了一條金色長廊。“水鳥的分佈和數量就像濕地變化的‘指示器’,可以提示濕地的健康狀況。”熊李虎説,溫州濱海濕地位於全球候鳥遷徙的東亞——澳大利亞的路線上,是水鳥重要的能量補給地,每年春季的3月至5月,大量由南半球飛來的水鳥在此停歇、覓食,補充體力後北飛,待秋季再來落腳,完成一趟循環之旅。

  甌江口的樹排沙就是熊李虎地圖上的一顆星星。綿綿春雨中,記者跟隨溫州龍灣區海洋與漁業局海洋資源儲備中心主任王浩敏察訪樹排沙區域濕地。天空中,不時有成群的鳥兒掠過。灘塗上,還稀稀拉拉插著一些竹竿。“以前這裡都是魚塘,佈滿漁網,現在陸陸續續拆除了,還剩下一組,退出來的地方都要種上紅樹林。”王浩敏説。

  “前些年溫州減少了1萬多公頃濕地,主要原因是過度養殖。”溫州市海洋與漁業局資源環境保護處處長吳群力説,溫州沿海經濟對灘塗圍墾、養殖等拓展空間的依賴性較大,村民們缺少環保意識,灘塗上插根竹竿就佔地挖塘。

  有關部門作過調查,近5年溫州全市灘塗圍墾10萬畝左右,部分灘塗資源開發利用與自然淤漲之間出現不平衡趨勢,影響了灘塗資源的“再生”能力,對灘塗濕地、海洋生物多樣性産生較大影響。植物與植被是濕地動物的食物源和棲息地,植被遭破壞,生存其中的動物面臨死亡,這也意味著候鳥的食物減少了。

  常年在溫州濱海濕地觀測鳥群的熊李虎對此感受更深。走在灘塗上,曾經刺眼的一幕始終深深印在熊李虎的腦海中:“蟶子養殖放苗的時節,漁民們為了避免水鳥覓食影響蟶子苗生長,就利用竹竿架網,不少水鳥都困在了這些透明的‘陷阱’中。”

  沿海鳥類棲息地遭到破壞後,導致雁鴨類、鸻鷸類等鳥類適宜的自然生態環境逐漸減少。熊李虎心中存有憂慮:溫州列入保護名錄的鳥類中,青頭潛鴨、勺嘴鷸、東方白鸛等近兩年已經很少被觀測到了,它們還會回來嗎?

  好在,濕地資源不斷萎縮、生態功能逐步退化的問題已引起政府部門的重視,對溫州濱海濕地的保護正緊鑼密鼓地展開。

  還濕地原貌 建鳥類樂園

  這段時間,溫州洞頭區霓嶼正規劃對南岙區域的灘塗進行平整,為引種紅樹林作準備。根據規劃,以霓嶼南岙灘塗為中心,利用霓嶼南岙及其周邊海域特有的區位優勢、良好的生態環境以及豐富灘塗濕地資源,建設一處面積400余公頃,集紅樹林種植和生態養殖、濕地生態保護和旅遊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性海島紅樹林濕地生態公園。

  霓嶼濕地生態公園的規劃與建設不是個例。去年,溫州在成立濕地保護領導小組的基礎上,整合組建了溫州市綠化與濕地保護委員會,加強部門協作和統籌力度。今年3月12日,溫州市綠化與濕地保護委員會召開會議,部署濕地保護工作。

  “濕地是溫州重要的環境資源和生態資源,不僅是鳥類天堂,也是浙江省蟶、蚶、牡蠣的養殖基地和苗種基地,在溫州生態環境建設和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溫州市林業局副調研員陸順祥告訴記者,按照到2020年要完成紅樹林種植面積7000畝的目標要求,今年重點在樂清西門島、洞頭霓嶼、溫州龍灣海洋公園等自然淤積灘塗開展紅樹林適宜區選劃和紅樹林種植工作,改善濕地功能。

  據悉,溫州市計劃建立濕地執法協作機制,相關部門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加強對濕地保護和管理工作的監督檢查,對破壞濕地資源的違法行為依法予以嚴厲打擊,取締地籠網、灘塗串網,禁止非法圍塘養殖。

  濕地公園是濕地保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護和合理利用濕地直接而行之有效的途徑之一。2017年以來,溫州新增省級濕地公園8處,今年力爭新增省級濕地公園3處,實現省級濕地公園縣(市、區)全覆蓋。其中,三垟城市濕地公園計劃於今年下半年初步建成開園。

  “人與自然是生命的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陸順祥説,讓濕地回歸自然狀態,減少養殖對海洋生態的影響,為候鳥的棲息覓食提供安全環境。

  鳥棲紅樹林 人在畫中游

  位於樂清市的西門島國家級海洋特別保護區,已先行一步開展“退養還濕”工作。這裡是中國緯度最北的紅樹林生長區。記者看到,有成群的鳥兒在紅樹林裏覓食。“紅樹林具有極高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它的自然凋落物質能為魚蝦提供餌料,還能凈化水質、阻擋颱風,也能成為旅遊觀賞景點。”站在一段紅樹林後面的觀光堤壩上,樂清市海洋與漁業局黨組成員高毅説,以前這裡都是村民搞養殖的圍塘,平整的灘塗被挖得高低不平,像貼了一塊塊膏藥。過度圍塘養殖污染濕地,野生的小魚小蝦和各種貝殼類生物大大減少。經過反復與村民溝通,逐步“退養還濕”,種上紅樹林。規劃擴種面積將達到1000畝以上,目前已擴種400余畝。

  “西門島緊靠雁蕩山景區,我們想借助紅樹林發展觀光旅遊。”島上的南岙山村書記陳傳寶説,“深入灘塗濕地的海上棧道就要開建了,讓遊客能近距離接觸紅樹林。”

  島上有一家名為“西門島樂園”的漁家樂,來吃飯的客人絡繹不絕。“以前遊客來了只想吃點小海鮮,現在濕地恢復了,來島上玩的遊客不止吃一頓,説不定還能住一晚。”老闆胡雲波對島上要開展濕地旅遊充滿了期待,在他眼裏,換一種更生態的方式,退養的村民依舊能靠海致富。

  嘗到“退養還濕”好處的還有樹排沙區域的濕地。最近,浙江海洋大學在此開展了一個生物多樣性調查,共鑒定出大型底棲動物41種,魚、蝦、蟹、貝類等底棲生物和越冬候鳥數量明顯增加,河鰻、河蟹、江鯽等甌江洄游動物,都重新出現了。

  “你們看,這邊有招潮蟹。” 王浩敏指著灘塗中的洞眼給我們看,只見紅樹林之間的灘塗上幾隻招潮蟹從洞中探出身子,呆頭呆腦。“小海鮮增多了,總有附近的村民來挖海螺吃。”王浩敏輕聲地訴説他的小煩惱。

  濕地好生態,鳥兒終歸來。如今,僅樂清灣觀察到的水鳥就達到195種,比2008年調查的結果多102種。(本報記者 章宏法 汪成明 肖淙文 市委報道組 陳暉)

在信息的海洋中為您導航陪您去週游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