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國藝術吸引外國客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18-04-20 10:00:27

中國藝術吸引外國客

北京語言大學的學生展示書法。

中國藝術吸引外國客

韓國留學生金採省吹笛子

  結繩、書法、篆刻、中國畫、中國樂器……如今,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不再滿足於走馬觀花式地看中國,而是被中國傳統文化藝術所吸引,在實踐中認識中國、體驗中國。他們的好奇變為熱愛,由熱愛而更加堅持,學得越深,越懂中國。

  妙手結繩多趣味

  將彩繩巧妙地打結、翻轉,拍下製作過程的每一步,在圖片上標注動作要領,上傳微博……日本女士清香時常以這樣的方式跟網友們分享她的編繩心得。

  “小時候,我只知道中國人鍾愛紅色。説起第一次接觸編繩藝術,那還是很久以前,我到一條距東京不太遠的‘唐人街’,在那裏看到了中國的挂飾吊墜。”清香回憶説。那時她沒有想到,以後會與編繩結下不解之緣。

  4年前,因先生工作調動,清香隨之來中國生活。在學習中文的過程中,她對中國傳統文化和風俗習慣産生了莫大的興趣。清香深知,了解一項傳統技藝的最佳方式就是動手實踐。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她買了十余本關於中國結的書籍,並且報名參加了編繩課程,每個月上兩次課,每週花兩個晚上的時間自學。

  功夫不負有心人。如今,清香對平結、蛇結、玉米結、雙錢結、盤長結、紐扣結等四十多種編法駕輕就熟。她嘗到編繩的樂趣,深深迷上了這門技藝。“只要幾根線,就能編織出各式各樣的裝飾品。不僅造型好看,而且每種編法都有不一樣的吉祥寓意。在我這樣的外國人眼中,編繩充滿了趣味!”

  除了擁有一雙巧手,清香還將獨特的心思與創意融入編繩之中,設計編織首飾、挂飾和日用品,為生活增添了不少樂趣。提到最喜歡的作品,清香展示了兩個原創茶墊。一個是紫色,一個是藍粉色,正圓造型精巧大方,藝術性與實用性兼具。她介紹道:“編織手法看似複雜,其實只需雙錢結和蛇結兩種編法就可以實現。不同的顏色也有各自的寓意。紫色象徵著中國的紫荊花,藍粉色則代表日本沖繩的大海和珊瑚。”

  其實,清香也是篆刻和中式面點製作愛好者。在她看來,學習這些中國傳統技藝是有趣且開心的事情。“它們不僅充實了我的生活,也使我更為深入地了解中國文化,培養了我的藝術審美觀。不過,對中國文化了解越深就發現自己懂得越少。我想繼續學習更多的中國傳統藝術。”

  以笛會友促溝通

  每年秋季,中國人民大學校園內總會上演精彩紛呈的“百團大戰”,各個社團紛紛亮出十八般武藝吸引學生加入。韓國留學生金採省就是在這樣的機緣巧合下開始學習吹笛。“當時,我正走過一個個攤位,突然耳邊傳來一陣十分動聽的旋律,循著聲音一看,是一位美麗的姑娘正在吹笛。於是,我決定加入笛簫社。”説著,他忍不住笑起來。

  其實早在來中國之前,金採省已經對中國頗為了解。在韓國,他的本科專業是中國學,在校期間系統學習了中國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識,特別是對東北亞地區安全和和平發展的問題尤為關注,於是來到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攻讀碩士學位。

  加入笛簫社後,金採省踴躍參與社團活動,每週六晚與同學們一起,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學習吹笛。課餘時間也不懈怠,勤加練習。初學期間,金採省曾設立一個目標,在一個學期內學會吹《小蘋果》。到現在,不僅《小蘋果》對他來説不在話下,《菊花臺》《青花瓷》《笑傲江湖》等歌曲也都吹得有模有樣。

  當然,學習之路並不是一帆風順。如何吹出悅耳的高音?這可讓金採省犯了愁。不過,他也坦言自己基本上是無壓力學習。“學習吹笛一方面是為了發展業餘愛好,另一方面是希望深入體驗中國文化。現在,它也成為我在課餘時間自我放鬆的一種方式。”

  以樂怡情,以笛會友。學習笛子也擴大了金採省的交友圈。他説:“在笛簫社認識了不少中國朋友,通過與他們的溝通與交流,我對中國年輕人的想法以及他們各自的家鄉特色有了更多的了解。其實我的夢想是成為中韓友好使者。聽起來有些宏大,就短期目標來説,我希望掌握笛子這一門樂器,讓它成為我和中國人溝通的橋梁。”

  金採省還希望,今年秋天能代表笛簫社在“百團大戰”上表演,吸引更多像他這樣的外國留學生入社。

  創新形式融精髓

  “中國傳統文化對於外國人的吸引力很大,他們一旦迷上了,就會特別熱愛,因為他們能從其中慢慢領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且學得越深,他們對中國的理解就越深。”談及對外國人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中國書法篆刻研究所所長、北京語言大學教授朱天曙這樣總結。

  作為全國唯一一所以漢語國際教育和中華文化傳播為主要任務的大學,北京語言大學一直以來十分重視對外國留學生傳播中華傳統文化藝術。在這裡,外國留學生可以接觸到中國書法、篆刻、中國畫、中國樂器、吟誦、傳統詩歌等較為完善的中國傳統文化課程。

  朱天曙曾經擔任過外國留學生的書法、篆刻教學工作,他對書法教學的感觸頗深,“外國人對漢字的造型十分敏感,覺得很有意思。練習書法的外國人,一方面可以通過書法藝術來認識漢字,了解字詞的意義,另一方面,書法變化多樣的形式中還蘊含著藝術美感,給人以審美上的享受。”

  書法不僅是識字認字的利器,還是極具中國特色的文化藝術,這就使其成為理解中國文化的敲門磚。比如説學習書法中的篆書,外國留學生就有兩個任務,一是要認識篆書,二是要會寫篆書。認識篆書之後,學生舉一反三,慢慢地也能理解LiSu ,日常生活中認識的漢字也會越來越多。在文字變化的脈絡中感受中國文化的肌理,外國留學生通過書法來認識中國。

  不過,書法雖美,卻也難教。朱天曙坦言,外國留學生理解起中國文化如書法等,還有一定的困難。如何吸引外國留學生的興趣,設置更加完善的教學體驗體系?如何將中國文化藝術中的精髓與中國文化真正的美傳遞給世界?這些問題仍需要不斷探索。朱天曙以書法為例,“書法內涵豐富,不僅有審美的內涵,還包括技法的、人文的、哲學的內涵。然而在實際傳播過程中,書法卻很容易被庸俗化,被當成一種‘民俗’來展示。沒有真正理解中國文化的精髓,有效傳播自然談不上。”他建議,在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播中,不僅要傳播其中的精髓,更要結合中國各種傳統文化形式,比如將書法和印章藝術與詩歌和中國山水花鳥畫相結合。畢竟文化是一個整體,將中國文化中經典的、優質的內容結合起來傳播,中國文化的立體形象也就隨之浮現。

  

編輯:李玥
在信息的海洋中為您導航陪您去週游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