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湖南花垣縣石欄鎮文化站推出“讓媽媽回家”苗繡文化扶貧項目,吸收當地婦女在鎮上的創業培訓基地接受免費培訓,培養合格後聘為繡娘在當地就業,生産苗繡訂單産品。10年前遠赴廣東打工的吳整萍得到消息後,果斷辭工回鄉加入苗繡培訓班。在當地苗繡傳承人和技師的指導下,心靈手巧的她很快就成為一名合格的繡娘。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曾一度衰落的花垣苗繡如今又通過這一文化扶貧項目重煥生機,也讓越來越多像吳整萍一樣的母親通過一雙巧手實現了和孩子的團圓夢。新華社記者李尕 攝
2013年8月,余江木雕被列入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自此,江西余江縣積極創建雕刻創業示範街、雕刻創業示範園等雕刻産業平臺,吸引一大批余江籍雕刻人才返鄉創業。洪雁球返鄉後,于2009年創辦江西雁球工藝品有限公司,幫助40多名返鄉雕刻工人實現在家門口就業。據悉,目前余江縣從事木雕的3萬多人中,有3000多人是返鄉創業人員。2017年余江縣雕刻産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6.3億元。 新華社記者 宋振平攝
每天,來往于廣西靖西市新靖鎮舊州街的市民遊客,都會看到這樣一個溫馨的畫面:年過七旬的老人坐在家門口,一針一線地製作著手中的繡球,那認真又悠閒的神情,成為這條老街一道迷人的風景線。這位老人名叫黃肖琴,今年73歲,從小愛好刺繡、製作繡球,直到今天依然針線不離手,一有空就坐在家門口做繡球。1995年,她在首屆中華巧女手工藝術品大獎賽中獲獎,此後還先後榮獲“中國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靖西壯族繡球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廣西民間工藝藝術師”等稱號。新華社記者陸波岸 攝
江蘇省泗陽縣臨河鎮雲渡村是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雲渡桃雕的發源地,今年65歲的雲守陽是雲渡桃雕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雲守陽從童年開始跟隨長輩學習桃核雕刻技藝,在長期的實踐中,不斷研習,逐漸形成個人雕刻風格。他的作品形神兼備、氣韻生動,其中“十八羅漢”“八仙過海”等作品多次獲獎。在創作的同時,雲守陽也在傳承雲渡桃雕製作技藝,目前包括他的子女在內的10名徒弟正和他一起守護著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産。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黃驊面花是一種用模子塑形加工後蒸制的傳統麵食。面花模子作為蒸面花的主要工具,其雕刻技藝已有100多年的歷史,被列入河北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為做好這項技藝的保護和傳承工作,黃驊市教育部門在當地小學開設面花模子雕刻技藝課,定期講授相關知識。5月18日,在黃驊市羊二莊鎮中心學校,黃驊面花模子雕刻技藝第五代傳承人高勇(中)在為學生講解面花模子雕刻技巧。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湖南省邵陽市隆回縣灘頭木版年畫形成于唐朝,至今已有1300多年曆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17年下半年,受母親——灘頭木版年畫傳承人尹冬香的影響,“95後”姑娘肖揚選擇了回家學習傳承灘頭年畫。肖揚説,傳承灘頭年畫是年輕一代的責任,學好灘頭年畫技藝並創新衍生産品、讓灘頭年畫更好地融入市場是自己的長遠規劃。新華社發(曾勇 攝)
近年來,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區殘聯聯合當地藝術教育培訓學校,共同開辦“殘疾人烙畫藝術培訓班”,免費為安次區殘疾人教授木板烙畫、葫蘆烙畫等技藝,讓更多殘疾人掌握一技之長。5月20日,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中國烙畫”的傳承人艾秀琪老師(左一)給廊坊市安次區殘疾人講解葫蘆烙畫技藝。新華社記者 王曉 攝
仙居花燈又名針刺無骨花燈,燈身沒有骨架,由大小和形狀各異的紙片經刀鑿針刺、折疊拼接等13道工序製作而成。2006年,仙居花燈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目前,仙居花燈非遺傳承人王汝蘭和兒媳婦陳彩平婆媳倆每年能製作花燈50多盞,被各地藏家珍藏。新華社記者翁忻旸 攝
近年來,河北石家莊市級非遺井陘泥塑代表性傳承人張成兵致力於創作《西遊記》主題泥塑作品,目前已完成作品近百尊,以傳統技藝再現經典形象。這位老人還計劃做《水滸傳》108人物和300羅漢。張成兵表示,如果自己無法完成,將由女兒接力完成。新華社發(陳其保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