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北:探秘荊州“文物醫院”
湖北日報  2018-08-02 13:20:11

  原標題:圖文:復活——探秘荊州“文物醫院”

  湖北:探秘荊州“文物醫院”

  圖為:工作人員正在用竹釘對漆盒進行加固。

  湮沒于歲月的輝煌,如何在當代重生?最好的載體,莫過於深埋地下的文物。而文物從出土到陳列于博物館,最後展現在人們面前,中間大部分時間都在“文物醫院”度過。它們,必經一場漫長而艱辛的“復活”。

  湖北荊州,就有一座在全國大名鼎鼎的“文物醫院”——荊州文物保護中心。該中心是國家文物局首批三大文物保護重點科研基地依託單位之一。

  近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走進荊州文保中心,探秘“化腐朽為驚艷”的文物“復活”過程。

  在木漆器修復室,大大小小的器皿中,用透明液體浸泡著形狀各異的木塊。荊州文保中心出土木漆器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趙陽博士介紹,這是一艘戰國古船,出土時已碎成了數千塊,修復過程極其複雜。

  文博界有個説法:幹千年,濕萬年,不幹不濕就半年。一般人想不到,文物泡在水中是一種最好的保護。但是飽水狀態的木漆器出土之後,十分脆弱,像海綿一樣,手一捏一個窩。如果不做脫水處理,將快速損毀。“這艘古船的碎塊都泡在液體中,從出土開始,它們就沒有離開過水環境。”趙陽説,經過清洗處理後,現在做的是一個基礎而關鍵的環節——化學脫水,用乙二醛溶液進行浸泡,置換出文物中的水分。

  文物脫水過程漫長,大件木漆器一般需要浸泡兩三年。不過,脫水只是最基礎的一步,後續還有乾燥矯形、修胎、髹漆等多個環節。

  荊州文物保護團隊的領頭人吳順清介紹,當時修復天星觀2號墓出土的虎座鳥架鼓,足足用了5年時間!

  在紡織品修復室,工作人員正全神貫注,一針一線對絲織文物進行修補。埋藏地下數千年後,織物大多已腐爛變質,即便倖存下來,稍加觸碰就會“灰飛煙滅”。

  荊州文保中心紡織品保護研究部主任魏彥飛介紹,該中心修復的最具代表性絲織文物是荊州謝家橋楚國一號墓出土的絲綢棺罩(荒帷),歷時3年時間,將出土時粘連成一團“爛泥”的荒帷,恢復為色澤飽滿、花紋清晰的精美絲織品,鋪展開來面積達44平方米。

  在簡牘修復室,文保專家正在為竹簡脫色。據介紹,簡牘出土時,往往散成一堆,看上去只是爛泥中黑乎乎、近乎朽腐的竹條木片。出土後會瞬間氧化,變成黑色。

  經過無數次試驗,文保團隊找到一種叫連二亞硫酸鈉的新型脫色材料,古代書寫主要用碳粉,連二亞硫酸鈉可以還原竹簡顏色,但不會破壞墨蹟。經清洗、脫色、脫水後,簡牘才能恢復本貌,字跡“魔術”般清晰地再現世人面前。

  荊州文保中心主任方北松介紹,截至目前,該中心已累計修復了全國各地出土的6000多件木漆器、13萬枚竹木簡牘、500多件紡織品,保護完成的簡牘佔全國出土飽水簡牘總量的70%,完成的木漆器佔全國已保護出土飽水木漆器總量的60%。(圖/記者 柯皓 通訊員 蔡元成 文/記者 張磊 通訊員 楊優)

  湖北:探秘荊州“文物醫院”

  圖為:工作人員通過掃描電子顯微鏡檢測紡織品文物纖維,來確定後續修復方案。荊州文物保護中心擁有先進的實驗或專用設備40多臺(套),技術裝備超過國內大部分省級文博單位。

  湖北:探秘荊州“文物醫院”

  圖為:顯微鏡下一片待修復的竹簡碎片。

  湖北:探秘荊州“文物醫院”

  圖為:工作人員在檢查一件安徽省南陵縣鐵拐村宋墓出土的上衣,商討修復方案。

  湖北:探秘荊州“文物醫院”

  圖為:發現

  資料圖片:漆木虎座鳥架鼓出土時的場景。(記者周立新拍攝于2000年,荊州天星觀二號楚墓發掘現場。)

  湖北:探秘荊州“文物醫院”

  圖為:新生

  歷時5年,荊州文物保護中心採用清洗、脫水、整形、拼對等多種科技保護手段,將虎座鳥架鼓修復。2000多年前的珍貴文物煥發新生。

  湖北:探秘荊州“文物醫院”

  圖為:修復

  木漆器保護研究部的庫房裏,工作人員在檢查另一件待修復“虎座鳥架鼓”的虎座。

編輯:葛寧遠
在信息的海洋中為您導航陪您去週游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