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飛“閱”長渠
8月22日拍攝的湖北襄陽長渠渠首(無人機拍攝)。 近日,位於湖北襄陽市境內的長渠(又名白起渠)成功申報為世界灌溉工程遺産。這也是水系發達的湖北省首個世界灌溉工程遺産。 長渠位於襄陽古城南部,西起南漳縣的謝家臺村,東至宜城市的赤湖入漢江,全長49.3公里。相傳其前身為戰國大將白起所開渠道,至遲南宋時期已形成相對完善的灌溉體系,是古代“長藤結瓜”式灌溉工程的典型代表,至今仍灌溉著南漳縣和宜城市30.3萬畝良田。 專家介紹,長渠經過歷代修繕,現已發展成為以三道河大型水庫為主水源,15座結瓜水庫及2671口陂塘為補充水源,各級干支渠道為脈絡的“大、中、小”相配套、“蓄、引、提”相結合、“長藤結瓜”式農業灌溉系統。工程擁有規模以上幹渠1條、主要支渠38條、閘門499座、渡槽39座、涵洞518座、倒虹吸3座、滾水壩1座。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長渠累計向南漳和宜城兩地提供農業和工業用水140余億立方米,為灌區糧食豐收作出巨大貢獻。 新華社記者熊琦攝
8月22日拍攝的湖北襄陽長渠(無人機拍攝)。 近日,位於湖北襄陽市境內的長渠(又名白起渠)成功申報為世界灌溉工程遺産。這也是水系發達的湖北省首個世界灌溉工程遺産。 長渠位於襄陽古城南部,西起南漳縣的謝家臺村,東至宜城市的赤湖入漢江,全長49.3公里。相傳其前身為戰國大將白起所開渠道,至遲南宋時期已形成相對完善的灌溉體系,是古代“長藤結瓜”式灌溉工程的典型代表,至今仍灌溉著南漳縣和宜城市30.3萬畝良田。 專家介紹,長渠經過歷代修繕,現已發展成為以三道河大型水庫為主水源,15座結瓜水庫及2671口陂塘為補充水源,各級干支渠道為脈絡的“大、中、小”相配套、“蓄、引、提”相結合、“長藤結瓜”式農業灌溉系統。工程擁有規模以上幹渠1條、主要支渠38條、閘門499座、渡槽39座、涵洞518座、倒虹吸3座、滾水壩1座。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長渠累計向南漳和宜城兩地提供農業和工業用水140余億立方米,為灌區糧食豐收作出巨大貢獻。 新華社記者熊琦攝
8月22日拍攝的湖北襄陽長渠(無人機拍攝)。 近日,位於湖北襄陽市境內的長渠(又名白起渠)成功申報為世界灌溉工程遺産。這也是水系發達的湖北省首個世界灌溉工程遺産。 長渠位於襄陽古城南部,西起南漳縣的謝家臺村,東至宜城市的赤湖入漢江,全長49.3公里。相傳其前身為戰國大將白起所開渠道,至遲南宋時期已形成相對完善的灌溉體系,是古代“長藤結瓜”式灌溉工程的典型代表,至今仍灌溉著南漳縣和宜城市30.3萬畝良田。 專家介紹,長渠經過歷代修繕,現已發展成為以三道河大型水庫為主水源,15座結瓜水庫及2671口陂塘為補充水源,各級干支渠道為脈絡的“大、中、小”相配套、“蓄、引、提”相結合、“長藤結瓜”式農業灌溉系統。工程擁有規模以上幹渠1條、主要支渠38條、閘門499座、渡槽39座、涵洞518座、倒虹吸3座、滾水壩1座。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長渠累計向南漳和宜城兩地提供農業和工業用水140余億立方米,為灌區糧食豐收作出巨大貢獻。 新華社記者熊琦攝
8月22日拍攝的湖北襄陽長渠(無人機拍攝)。 近日,位於湖北襄陽市境內的長渠(又名白起渠)成功申報為世界灌溉工程遺産。這也是水系發達的湖北省首個世界灌溉工程遺産。 長渠位於襄陽古城南部,西起南漳縣的謝家臺村,東至宜城市的赤湖入漢江,全長49.3公里。相傳其前身為戰國大將白起所開渠道,至遲南宋時期已形成相對完善的灌溉體系,是古代“長藤結瓜”式灌溉工程的典型代表,至今仍灌溉著南漳縣和宜城市30.3萬畝良田。 專家介紹,長渠經過歷代修繕,現已發展成為以三道河大型水庫為主水源,15座結瓜水庫及2671口陂塘為補充水源,各級干支渠道為脈絡的“大、中、小”相配套、“蓄、引、提”相結合、“長藤結瓜”式農業灌溉系統。工程擁有規模以上幹渠1條、主要支渠38條、閘門499座、渡槽39座、涵洞518座、倒虹吸3座、滾水壩1座。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長渠累計向南漳和宜城兩地提供農業和工業用水140余億立方米,為灌區糧食豐收作出巨大貢獻。 新華社記者熊琦攝
8月22日拍攝的湖北襄陽長渠(無人機拍攝)。 近日,位於湖北襄陽市境內的長渠(又名白起渠)成功申報為世界灌溉工程遺産。這也是水系發達的湖北省首個世界灌溉工程遺産。 長渠位於襄陽古城南部,西起南漳縣的謝家臺村,東至宜城市的赤湖入漢江,全長49.3公里。相傳其前身為戰國大將白起所開渠道,至遲南宋時期已形成相對完善的灌溉體系,是古代“長藤結瓜”式灌溉工程的典型代表,至今仍灌溉著南漳縣和宜城市30.3萬畝良田。 專家介紹,長渠經過歷代修繕,現已發展成為以三道河大型水庫為主水源,15座結瓜水庫及2671口陂塘為補充水源,各級干支渠道為脈絡的“大、中、小”相配套、“蓄、引、提”相結合、“長藤結瓜”式農業灌溉系統。工程擁有規模以上幹渠1條、主要支渠38條、閘門499座、渡槽39座、涵洞518座、倒虹吸3座、滾水壩1座。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長渠累計向南漳和宜城兩地提供農業和工業用水140余億立方米,為灌區糧食豐收作出巨大貢獻。 新華社記者熊琦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