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武漢2月13日電 題:武漢:一座高鐵車站的春運10年
新華社記者王賢、喻珮、齊菲
12日淩晨,經歷第10個春運的武漢站熙來攘往,通宵營業的商鋪燈火通明,夜色中交替穿行的列車,承載著旅客的匆匆腳步。
2009年到2019年,從一條線路、日均發送量不過數千人的春運“配角”,到連片成網、滿負荷運轉的春運“主力”;從普通車站到“智慧車站”……年輕的武漢站見證了高鐵時代鐵路春運的巨變。
“奢侈品”漸入尋常百姓家
節前客流高峰,天濛濛亮,56歲的湖北天門人張恭財到武漢站候車。乘坐“夜行高鐵”從打工地南京返漢的他,準備換乘早上的高鐵回家。
“車次多了,票也好買了,高鐵比汽車快多了,還便宜。” 張恭財説,打工收入還不錯,票價也不貴,這兩年回家都坐高鐵,武漢站哪個窗口換票、哪台機器取票、哪有熱水,他都知道。
“10年前,春運期間人也不多,節後還會猛減,空車率較高。”在鐵路系統工作了21年的武漢站黨辦主任劉奎書説,近幾年,一到春運車站都在滿負荷運行,挑著扁擔、拿著蛇皮袋的務工人員隨處可見。
2009年底,作為武廣高鐵始發站之一,武漢站正式啟用。那時,一張遠程高鐵票價格甚至高過了打折後的機票,對打工族來説無異於奢侈消費。
10年間,人們的收入不斷攀升,高鐵票價並沒有上漲,曾經“坐不起”的高鐵早已飛入尋常百姓家,老百姓的獲得感大大提升。
從春運“配角”到春運“主力”
11日,武漢火車站發送11.2萬人次,刷新車站春運單日最高客流紀錄,為了方便中轉旅客,節後高峰期車站每天都要額外接靠從周邊城市加開的數十列中短途動車。
武漢站黨委書記魯信剛介紹,今年春運武漢站日最大開行479列,預計發送336.3萬人次。而在春運期間中國鐵路武漢局集團有限公司開行的列車中,高鐵、動車運能佔比達7成。武漢站成了名副其實的春運“主力軍”。
然而,10年前,武漢站只有一條線路,日均開行24至30趟高鐵,單日發送3000多人次。春運僅發送10萬多人次,與當時武鐵千萬人次的發送量相比,顯得微不足道。
隨著高鐵越建越多,武漢站的分量越來越重。2014年底,武鐵開行高鐵、動車220對,運能佔比首次過半;2015年春運,武鐵高鐵、動車發送1200多萬人次,分擔60%的運能。
2015年春運,高鐵武漢站奮起直追,發送人數與兩大百年老站武昌、漢口站接近。武昌站發送旅客281萬人次,微增1%;漢口站294萬人次,同比持平;武漢站245萬人次,大增38%。
從普通車站到“智慧車站”
“G516次在哪候車?”“請到A1、B1檢票口檢票。”……武漢站“五心”服務台旁,旅客張先生與新上崗的“頭雁寶寶”機器人進行互動。
魯信剛説,這4台機器人為旅客提供語音自助查詢服務。旅客問它到哪兒候車、洗手間怎麼走、車票怎麼改簽,它會快速準確解答。
記者在進站口看到,車站內旅客不僅可方便快捷地在終端上自助取票,還可在專設的“智慧島”終端一體機上,查詢計程車、地鐵、公交駁接等服務信息。
去年,武漢站“刷臉進站”大顯身手;今年,武漢站繼續打造“智慧車站”。他們設置了智慧寄存櫃、“智慧島”終端一體機等特色項目,以及“暢行九州”站內導航APP和“車站通”微信小程式。
“10年前,檢票、問詢、導航全靠人工,而今,機器人都來搞春運服務了;鐵路春運的變化,就是社會進步的縮影。”經常到武漢站坐車的張先生感觸頗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