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重慶5月28日電 題:65項絕技絕活重慶齊亮相 “巴渝工匠”細數傳承與期待
中新網記者 鐘旖
“什麼是西蘭卡普?”“葫蘆也能作畫嗎?”“根雕還能展現書法?”28日,在重慶召開的“一帶一路”國際技能大賽“巴渝工匠”絕技絕活項目展示現場,川流不息的人群中時不時發出上述感嘆和疑惑。
陶藝、刺繡、雕刻、剪紙、木制作、傳統樂器、編扎、畫藝……在萬餘平米的展館內,65項重慶絕活絕技齊聚展示,為市民帶來一場技藝盛宴。來自不同領域的非遺傳承人們向記者談起對工匠技藝的傳承與期待。
71歲的張居常癡迷葫蘆烙畫30餘年,製作有葫蘆烙畫作品3000余件,被大家尊稱為“葫蘆爺爺”。作為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退休後他便常去到校園裏與小朋友互動,展示烙畫技藝,只因“烙畫是一門老手藝,不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展示,知道的人會越來越少”。
“傳承很重要。”張居常説,在生活愈發快節奏的當下,不少老技藝鮮有經濟效益,但他仍盼望著能有多一點的展示和傳承機會。
“帶學徒,是工匠手藝人的共同期待。”51歲的重慶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銅梁龍燈彩扎工藝傳承人周合平説。據介紹,彩扎龍多是用作舞蹈的道具。近年來,隨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銅梁龍舞不斷發揚光大,彩扎龍的製作技藝也隨之變化。如之前競技龍舞用的是帆布材料製作道具,為了舞動方便、美觀,現在已換成了網眼材料。周合平説,技藝表現形式會隨時代發展作出改進,但傳統的製作工藝是不能改變的。
“西蘭卡普”在土家語裏是“花鋪蓋”的意思,這一土家織錦製作技藝距今已有千餘年歷史,現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55歲的汪少碧是“西蘭卡普”重慶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她認為,傳統技藝發展不能固步自封,而是應該跟著年代前進。
“2018年末,我們與國際服裝設計師合作,對西蘭卡普的織錦圖案作了改良,西蘭卡普變得時尚起來,甚至登上了國際T臺。”汪少碧介紹説,為培養技能人手、拓寬銷售渠道,多年來她做了多種嘗試,如開設“扶貧車間”召集建卡貧困戶開展技藝學習;在職教中心開設西蘭卡普課程;將廠房遷至當地人流量高的旅遊景區等。“在工匠精神的倡導下,前途是光明的,這需要手藝人自己守正創新。”汪少碧説。
榮昌折扇始於宋代,至今已有800餘年歷史,它與蘇扇、杭扇並稱中國三大折扇,于2008年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當前通曉榮昌折扇所有傳統製作技藝的傳承人已是鳳毛麟角,40歲出頭的李開軍便是精通、傳承這一技藝的少數人之一。
由於父母在折扇廠上班,李開軍自小便耳濡目染學習制扇,不到20歲就熟練掌握了製作榮昌折扇的16個工段、140多個操作工序。他告訴記者,制扇不難,重要的是堅持用傳統老技藝來制扇,為此,他在過去十餘年時間裏遍訪名師學藝。
“大家都談工匠精神,我想,這需要有精益求精的追求和堅持下去的勇氣。”李開軍説,他期待更多人認識榮昌折扇技藝,更多人加入傳承大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