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慶構建“社會大救助”格局 織牢民生安全網
2018-01-18 16:49:58  |  來源:國際在線  |  編輯:朱明達

  國際在線重慶頻道報道(高爽):2017年12月,重慶江津區西湖鎮水廟村村民高萬紅老人突發急性心肌梗死入院,治療費用共計5萬餘元,其本人需承擔2.5萬元。西湖鎮民政辦第一時間與老人取得聯繫,核實相關信息後向保險公司報案。保險公司按照保險條款進行了賠付,老人得到了7000元賠付款。“政府免費為我們買了‘民政惠民濟困保’,住院有報銷,沒想到還能領錢,太好了!”老人激動地向民政辦工作人員表達感謝之情。   

  這是2017年重慶市社會救助工作的縮影,該項工作認真踐行“民政為民、民政愛民”的理念,堅持“托底線、救急難、可持續”的原則,健全以低保救助為基礎,專項救助為銜接,臨時救助為補充的社會救助體系,有效保障了全市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據統計,2017年,重慶共支出低保資金39.5億元,醫療救助資金14億元。   

  實施社會救助與扶貧開發有效銜接   

  2017年,重慶市對符合低保標準的農村貧困人口實行政策性保障兜底,全市有24.4萬名扶貧對象納入農村低保,佔全市農村低保總人數的40%,佔建檔立卡貧困對象的15%。在低保兜底扶貧對象全部納入醫療救助的基礎上,全市160余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被納入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範圍,醫療救助全年共救助建檔立卡扶貧對象61.6萬人次,發放救助金1.42億元。扶貧濟困醫療基金救助建檔立卡扶貧對象1.48萬人次,支出救助金2568萬元。   

已過審【社會民生】重慶構建“社會大救助”格局 織牢民生安全網

重慶市紀委王建東(左一)到大足區調研近親屬備案工作 供圖 重慶市民政局

  當建檔立卡扶貧對象遭遇突發事件、意外傷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導致其基本生活陷入困難,低保、醫療救助等其他社會救助制度無法覆蓋,或者救助之後仍然難以維持基本生活時,臨時救助扶貧給予其應急性、過渡性救助,保障救助對象的基本生活。   

  創新出臺社會救助政策       

  重慶市印發《重慶市最低生活保障申請審批規程》和《重慶市最低生活保障動態管理規範》,優化審核審批程式,加強低保動態管理;制定《重慶市最低生活保障條件認定辦法(修訂)》,從家庭成員、收入、財産、消費支出等方面,明確最低生活保障條件,公平公正認定保障對象。     

  在健全特困人員供養體系方面,完善特困供養人員認定政策,將原已認定的城市“三無”人員、農村五保對象、事實無人撫養困境兒童直接納入特困人員管理範圍。出臺《關於進一步完善臨時救助工作的指導意見》《關於做好支出型貧困家庭救助工作的通知》,健全臨時救助制度,制定支出型貧困家庭救助政策。   

  重慶還在40個區縣全部設立區縣扶貧濟困醫療基金,首次注入資金3億元,對醫療救助對象和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發生醫保目錄外的醫療費用實施分段分檔救助,每人每年最高可獲得5萬元救助。推進醫療救助與城鄉居民大病保險有效銜接,籌劃並實施“民政惠民濟困”商業保險項目,主要按照小額意外保險、大病補充保險、疾病身故保險、學生重大疾病保險和困難人群升學補助金保險5類險種進行賠付,首批投保惠及全市城鄉低保、特困人員、孤兒和享受國家定期撫恤補助優撫對象等4類城鄉困難群眾近110萬人。   

  社會救助水準穩步提升   

  重慶將城市低保標準提高到500元每人每月,農村低保標準提高到350元每人每月,全市共有94萬城鄉低保對象,全年支出低保資金39.5億元。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標準由600元每人每月提高到650每人每月,全市共有特困供養人員 18.7萬人,支出救助金15億元。   

已過審【社會民生】重慶構建“社會大救助”格局 織牢民生安全網

大足區民政局分管領導入戶調查幹部親屬涉及低保情況 供圖 重慶市民政局

  為更好保障困難群眾醫療需求,重慶提高了資助參加醫療保險、普通疾病門診和住院救助、重特大疾病救助水準,2017年累計困難群眾醫療救助達648萬人次,支出醫療救助資金14億元,其中資助參保174萬人次,支出參保金2.33億元。扶貧濟困醫療基金累計救助5.39萬人次,支出救助金1.02億元。     

  重慶還通過常規程式和緊急程式及時對困難群眾發生的突發性、緊急性、臨時性基本生活困難實施救助,2017年累計救助24萬戶次,支出救助資金5.77億元。同時,紮實推進防災減災工作,新創建28個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2017年全年撥付救災資金2.27億元,緊急轉移安置 2.6萬人,100余萬受災群眾得到及時救助,全面完成因災倒房恢復重建1.16萬間。   

  大力夯實社會救助基礎   

  重慶市、區縣兩級均建立了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研究解決各類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問題,確保上級相關決策部署更好地落實到基層。同時,建立社會救助“一門受理、協同辦理”機制,確保了困難群眾求助有門、受助及時。   

  全面啟用市級社會救助家庭經濟狀況核查認定信息系統,實現了與工商、車輛、公積金、戶籍、國土、地稅、國稅等部門的數據自動交換,增加了核查比對範圍,提高了核查比對工作效率。   

  開發使用低保、特困、臨時救助系統。醫療救助和扶貧濟困醫療基金實現“一站式”結算。特困供養人員實現信息化管理,研發啟用全市特困人員救助管理信息系統,實現了特困供養人員申請、審批、管理和統計的網上辦理,提高了工作效率,減輕了基層工作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