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時代 看農村改革“七十二變”
2018-02-01 14:17:41  |  來源:中國台灣網  |  編輯:高爽

  原標題:【網絡媒體走轉改】新時代,看農村改革“七十二變”

【媒體走基層專題 最新消息】新時代,看農村改革“七十二變”

今日的改革開放發源地安徽鳳陽小崗村。(中國台灣網 王鑫 攝)

  中國台灣網1月22日北京訊 (記者 王鑫)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

  新年伊始,1月15日至20日,中央網信辦組織的主題為“新時代,新夢想”2018全國網絡媒體新春走基層活動一行來到安徽,在為期6天的採訪中,記者們先後走訪了皖北、皖西、皖南的5市7村,行程2200多公里,踏足了改革開放的發源地安徽鳳陽小崗村,採訪了革命聖地金寨縣的白塔畈村和劉衝村貧困戶,了解了蕪湖縣六郎鎮美麗鄉村建設的進程,感受了黃山市歙縣新安江山水畫廊的保護與治理。

  小崗村的“變”:一變邁過溫飽線,一變奔向富裕門

  小崗村,被稱為中國農村改革的發源地,一座能在我國近代史上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傳奇村莊。1978年,十八位農民以“托孤”的方式,冒著“殺頭坐牢”的風險,立下生死狀,在土地承包責任書上按下了紅手印,創造了“小崗精神”,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

  進入小崗村,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漂亮。兩側各種風格的小樓,有徽派風格,也有現代造型,而且大多是白墻,看上去讓村子更顯整潔;寬闊的馬路,讓人覺得這不是鄉村;村子裏農家樂、小飯店、鄉村淘寶以及各種生活服務類商店應有盡有。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村裏僅剩的一座茅草房,如今也有了名字,叫“當年農家”,這裡就是當年小崗村的先行者按紅手印的地方,準確的説,這裡才是中國農村改革的發源地。在這裡,記者們也見到了活生生的“歷史人物”——當年“大包乾”的帶頭人嚴金昌。

  “當初按紅手印,實行‘大包乾’,就是想吃飽肚子,沒想那麼多。”嚴金昌老人笑著為記者講述當年按紅手印的初衷。他説的很輕鬆,但是這一變,讓村民們一夜邁過了溫飽線,也鑄就了小崗村敢為人先的“大包乾”精神。

  我們了解到,如今嚴老和二兒子一起生活,每個月在村裏企業打工不僅能拿1800月工資,二兒子一家開的金昌食府一年也有幾十萬元的收入。嚴老回憶説,可惜的是,雖然小崗村一夜邁過了溫飽線,但是卻二十年沒摸到富裕門,而這一現狀的該變,要歸功於小崗村發展過程中的另一個關鍵人物——沈浩。

  沈浩是安徽省蕭縣人,原就職於安徽省財政廳,2004年作為安徽省第二批選派農村任職幹部到到鳳陽縣任小溪河鎮黨委副書記、小崗村黨支部第一書記、村委會主任。2009年11月6日,沈浩因過度疲勞而導致心臟病突發逝世于小崗村臨時租住的房子內。

  小崗村現任村委會主任周群之説:“沈浩同志來之後,村裏路通了,小樓也蓋了,村民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對未來也更有信心了。”村裏人都念著沈浩的好,沈浩精神也被人們廣泛傳頌。

  據周群之介紹,小崗村的改革還在持續,從去年開始,安徽省首批選擇11個縣(區)13個村開展“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三變)改革試點,小崗村就是其中之一。小崗村的有形、無形資産折算成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個人股,4288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人均股份705股,每股10元。

  小崗村,這個孕育了“大包乾”精神和沈浩精神的神奇土地,就是因為“變”了,小崗村人才吃飽飯;因為“變”了,小崗村才走上了富裕的大道上。

【媒體走基層專題 最新消息】新時代,看農村改革“七十二變”

  記者們在“當年農家”採訪“大包乾”帶頭人嚴金昌(頭戴灰色小帽者)與當年一起“大包乾”的農民(中國台灣網 王鑫 攝)

【媒體走基層專題 最新消息】新時代,看農村改革“七十二變”

大廟鎮東陵村村支書李筱姣向記者介紹今日東陵村的現狀。(中國台灣網 王鑫 攝)

  東陵村的“變”:從貧困戶變成富裕家

  東陵村位於安徽省鳳陽縣大廟鎮西南8公里,北與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皇陵僅一墻之隔,南接鳳陽山脈。這裡曾經也是一塊貧困“高地”。

  在一個下雨的早晨,記者們來到大廟鎮東陵村,昨日的貧困“高地”已然成昨日黃花,為帶動東陵村攻克貧困“高地”,發展産業經濟,在大廟鎮支持下東陵村新農村建設資金互助專業合作社于2008年7月8日成立。依託鳳陽縣東陵村新農村建設資金互助合作社、無公害蔬菜生産專業合作社等7個農村合作社,東陵村農業産業不斷擴大。鳳陽縣東陵村新農村建設資金互助合作社也先後獲得了縣、市、省、國家級示範合作社的榮譽稱號。

  那麼曾經的貧困戶今天生活又如何呢?

  記者們參觀了位於鳳陽縣東陵市級現代農業示範區,曾經的貧困戶陳如芬就在這裡通過承包溫室大棚脫了貧,致了富。雖然前段時間下了大雪,有幾個大棚被壓垮了,但是,其餘大棚中的農作物長勢都不錯。這裡就是東陵村的扶貧項目之一,在這裡我們也見到了陳如芬。

  “我以前就是做點小生意,要養活兩個女兒一個兒子,也不能出去打工,幾乎沒什麼收入。”陳如芬給記者講起了自己曾經的貧困經歷。在講述的過程中,她聲音幾度哽咽,眉頭皺著,原本因為緊張握在一起的手也向兩邊攤開。

  據陳如芬介紹,從2009年底承包了8個大棚到今天的31個大棚,在經歷了單一種植蔬菜,到轉型種植草莓,再到今天的蔬菜草莓同時種植,在不遇天災的時候,每個大棚年收入可達兩萬元。2016年陳如芬就已經在鳳陽縣城貸款購買了一套123平方米的樓房,説到自己今天的收入、生産規模以及發家經歷,她的表情立刻多雲轉晴,豪爽的笑聲不時響起。

【媒體走基層專題 最新消息】新時代,看農村改革“七十二變”

成功脫貧致富的東陵村村民陳如芬向記者展示自己種植的草莓。(中國台灣網 王鑫 攝)

【媒體走基層專題 最新消息】新時代,看農村改革“七十二變”

蕪湖縣六郎鎮官巷村水上花燈。(中國台灣網 王鑫 攝)

  六郎鎮的“變”:特色小鎮搞起來

  在六郎鎮的入口處,記者們看到了一個雕塑群,造型各異的雕塑讓這個小鎮瞬間擁有了一種非同尋常的神秘感。順著平整寬闊的馬路進入六郎鎮,沿途的綠化在我這個從北方寒冬中出來的人感到尤為亮眼。

  六郎鎮位於蕪湖縣西北部,是蕪湖市和蕪湖縣之間的中心節點鎮,蕪湖市七個新市鎮之一,G329、蕪宣高速、蕪雁高速貫穿全境。近年來,六郎鎮以打造現代農業示範鎮、鄉村旅遊特色鎮、産業轉型創新鎮為目標,不斷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深入開展“三水共治”和“清潔城鄉·美化家園”專項整治行動,積極推進産業轉型升級,全鎮綜合實力逐步提升。

  説起曾經的六郎鎮,已經在六郎鎮擔任了近兩年鎮長的毛月霞深有感觸。她指著眼前的公路説:“我剛到任的時候,這條路還是一條破破爛爛的路,後來實施美麗鄉村建設之後,對這條路進行了改造,讓原本晴日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爛路煥然一新。”據毛月霞介紹,這條路的夜色,如今也已成為六郎鎮的特色之一。

  六郎鎮今天被當地人稱之為“四色六郎”,四色分別是綠色、夜色、水色、古色。夜色,就是上述提到的那段公路;古色,指的是當地一個名叫官巷村的古村落;水色,指六郎地處江南,是典型的江南小鎮,水面約佔鎮域面積的25%左右;綠色,是指六郎鎮的綠化環境。而此行記者們恰好有幸領略了六郎的四色之美:去時沿途欣賞了六郎的“綠色”,回程又感受了特色“夜路”,走訪了古村官巷,領略了江南水鄉的水美。

  新的一年,毛月霞希望將六郎鎮的改革與變化繼續進行下去。“作為一名鄉鎮工作者,希望未來更多的人能夠關注、參與並支持鄉村建設和發展,將中國的鄉村打造成為一幅美麗的畫卷,讓人人能享受,農民能增收!”

  小崗村變了,東陵村變了,六郎鎮也變了,這是安徽農村改革、甚至中國農村改革“七十二變”中的冰山一角。新時代,中國農村改革還在路上,中國農民正在用行動為祖國加油。(完)

【媒體走基層專題 最新消息】新時代,看農村改革“七十二變”

六郎鎮打造的“原野森林休閒莊園”項目一期工程已建成。(中國台灣網 王鑫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