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南岸打造主城生態旅遊休閒目的地——南岸區委書記鄭向東接受重慶晚報記者採訪
南山枇杷園火鍋
市民在南山植物園賞花
航拍南山
背靠巍巍南山,坐擁滾滾長江,立足資源稟賦,重慶市南岸區如何保護利用好生態資源,創新社會治理,建設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幸福南岸?近日,南岸區委書記鄭向東接受上游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作為我市主城的肺葉,南岸區一直以來秉承“生態優先 綠色發展”的理念,建設“三生三宜”品質城市。通過三事分流、131院落自治等一系列創新社會治理工作,使得社會更加和諧,群眾幸福感顯著提升。
“131”自治管理模式
在主城區裏,南岸區人口稠密,流動人口多,社會治理一直是工作重點。鄭向東介紹,南岸區在創新社會治理方面開展了許多有益探索,給群眾解決了許多實際問題。
花園路街道大石社區的信園小區是90年代中期修建的開放型老舊小區,共有6棟樓22個單元340余戶。因為歷史原因,在2015年前一直沒有物業管理,管網堵塞、人車混雜、污水橫流、治安混亂等問題比較突出,居民怨聲載道。對此,很多居民向社區和街道反映,強烈要求將小區進行綜合整治。
2015年,南岸區政府將信園小區納入到綜合整治工程中,業主依法選舉成立了自治小組,從而開始了“131”自治管理模式。從去年初開始,小區業委會聘請了門衛安保和清潔人員,解決了小區臟亂的問題;根據大多數居民的意見,對小區實施了畫線停車;由政府、居民等多方籌資新建了視頻監控系統,12個攝像頭覆蓋了95%的小區公共區域。整體環境的根本改善,讓居民們看到了自治管理帶來的切身好處。
鄭向東介紹,從小處著眼、從問題著手,這是為老百姓辦的實事好事。老舊小區整治好了,綜合環境煥然一新,由此帶來的則是社會的整體和諧、健康發展。
“三事分流”工作法
在社會治理工作中,南岸區遇到一些長期困擾而又無法回避的問題。“民生投入越多,群眾就越滿意嗎?政府管理越細,群眾就越幸福嗎?物質條件越好,社會就越和諧嗎?在實踐中往往事與願違。”鄭向東鄭重地説,“我們體會到,沒有權責利相統一的支持規則和公平透明的投入機制,投入越多,群眾可能越不滿意;沒有注重群眾集體意識的培養和精神引領,條件再好,社會也未必和諧;只有自上而下的機械管理,沒有自下而上的廣泛參與,政府管得越細,群眾也許越不幸福。”
鄭向東介紹,為了解決社會治理中政府、社會與群眾職能不清、權責不等的問題,南岸區探索了“三事分流”工作法:大事政府快辦、小事協商共辦、私事群眾自辦。在此過程中,以黨建引領社建,為基層減負增效,引社會夥伴參與,用公益基金造血,讓群眾自己做主,厘清了政府、社區和群眾在創新社會治理中的角色定位,建立起責任共擔、協同共治、有序參與的多元化權責格局,形成了一大批實踐成果。比如長生橋鎮桃花橋社區的“131”散居院落物業自治模式、花園路街道南湖社區的“三益社區”和“微益坊”……近年來,南岸區先後獲得了全國文明城區、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全國創新社會治理優秀城市等榮譽。
鄭向東表示,未來,南岸區將推動“幸福南岸、共同家園”的建設。這裡,“共同”是核心、“群眾”是基礎,“參與”是關鍵,以此推動全區創新社會治理工作形成由點及面、由局部到整體的全面提升。
“三生三宜”品質城市
創新社會治理,是讓百姓收穫實在的幸福。而作為主城的肺葉,南岸又該怎樣利用生態優勢激發出更大的價值紅利,讓生態之美,成為百姓的幸福之源呢?
鄭向東介紹,南岸區2017年啟動了南山生態保護綜合治理項目,全區11個街鎮都參與其中。該項目分兩步進行,首先將開展為期100天的三大綜合執法專項行動,重點圍繞市容市貌、交通違法、違章建房等內容進行整治;除了整治行動以外,從2018年開始,南山區域還將實施排洪排污管網建設、崇文路風貌改造、火鍋小鎮建設、“4+5+N”交通暢通建設、南山林相改造、山地公園建設、景區景點品質提升等七大提升工程建設。整個南山區域將得到全面的提檔升級。未來南山生態環境將進一步改善,成為主城區重要的生態旅遊休閒目的地。
此外,南岸區要建設“三生三宜”品質城市,“三生”是空間,集約高效的生産空間、宜居適度的生活空間、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三宜”是環境,宜居、宜業、宜遊的美麗城市環境。具體的實施路徑,就是要發揮南岸依山伴水、山水一體、城林交融的生態優勢,科學規劃生産生活生態空間,讓城市融入大自然,把綠水青山留給市民。可以從五個詞、十個字來把握,就是:望山、理水、留空、融合、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