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慶97歲老兵的“愛心長跑”
2018-02-09 09:46:14  |  來源:重慶日報  |  編輯:朱明達

  原標題:他生活節儉,60多年來,卻一次次拿出工資進行捐贈;近年來,又累計捐款30多萬元——97歲老兵的“愛心長跑”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018-02-09-0016

市扶貧基金會將捐款榮譽證書送到陶文德老人(中)手中。記者 顏安 攝

  2月8日,重慶日報記者跟隨重慶市扶貧基金會一行來到陸軍軍醫大學(第三軍醫大學)幹休所,為離休幹部陶文德送去榮譽證書和捐款證明。不久前,97歲的陶文德老人向市扶貧基金會捐贈5萬元,成為目前重慶市最年長的扶貧捐贈人,並以累計捐款近15萬元,榮膺基金會個人名義捐贈“第一人”。

  5萬元,愛的執著

  今年元旦節後的一天,市扶貧基金會會長楊亞玲接到了第三軍醫大學幹休所打來的電話:“我們這裡有位離休幹部,他想捐出30萬元……”

  “30萬元不是一個小數目,尤其是對於一位離休已45年,今年97歲的老人來説,這是一種怎樣的情懷。”接完電話後,楊亞玲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決定去幹休所了解實際情況。

  一到幹休所,聽到了“陶文德”的名字,楊亞玲更是肅然起敬——因為此前陶老已向扶貧基金會捐贈多次,還因此被評為2016年“全市扶貧開發工作先進個人”,而這次準備捐出的30萬元,是陶老剩下的所有積蓄。

  “使不得,使不得,您年事已高,雖然現在身子骨硬朗,但以後萬一要請人照料怎麼辦……”楊亞玲急忙做陶老的工作,並表示最多只能收取他兩萬元。

  捐贈的人想多捐,而被捐助單位卻不肯接受。反復勸説後,陶老勉強同意這一次先捐5萬元。

  1月9日,在幹休所工作人員的陪同下,陶老來到銀行,向市扶貧基金會捐出5萬元,他也因此成為目前重慶市最年長的扶貧捐贈人。

  活到老,捐到老

  “心中沒有群眾,就不配做共産黨員。我只是響應黨中央的號召而已。”在陶老家中,97歲的他精神矍鑠,行動自如,思路清晰,但對於自己的捐贈卻不願多談。因此,市扶貧基金會再三叮囑重慶日報記者:“就説你是基金會工作人員。”這才得到採訪機會。

  “響應號召”4個字,在陶老心中重於泰山。

  上個世紀50年代初,當我國還在實行供給制時,他就曾拿出所有津貼和積蓄,一次性捐出80元支援國家農業建設。

  此後,捐贈成為陶老生活的常態。近年來,陶老先後4次向市扶貧基金會捐贈,算上此次捐贈的5萬元,陶老在市扶貧基金會的捐贈金額已接近15萬元,在基金會以個人名義捐贈排名第一。

  除扶貧外,陶老還有許多次捐贈。

  2007年7月,重慶市遭受特大暴雨洪災,陶老眼見居民家裏被淹、良田被毀,便找到單位捐出了1.5萬元;

  2008年汶川大地震後,陶老在第一時間捐出了1萬元和部分衣物;

  2009年雲南旱災,他通過組織捐款1萬元;

  2010年,青海玉樹發生7.1級地震,他主動捐出5000元,同年,又向沙坪壩區紅十字會捐款1萬元;

  2011年酉陽酉水河鎮大地村受災,他捐出2.5萬元,為兩戶村民修繕了房屋,讓100位貧困兒童用上了新書包、新文具……

  同時,原本每月只需繳納80多元黨費的他,還分3次上繳特殊黨費5萬元,以此響應中組部“關愛生活困難黨員”的號召。

  為支持愛人伍桂元家鄉湖北省京山縣發展,陶老亦先後捐款20萬元。

  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陶老的捐贈金額已達30多萬元,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展現了一名老共産黨員心懷大眾、愛灑天下的高尚情懷。

  “愛心長跑”仍將繼續

  是什麼讓他一次又一次地拿出退休工資進行捐贈呢?

  交談中,重慶日報記者得知陶老生於1921年。1939年,不到18歲的他就參加了新四軍第五師,翌年加入中國共産黨,先後參加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老革命。他見證了黨領導人民群眾消滅壓迫消滅剝削,翻身當家作主的偉大歷程。或許,正是因為這段經歷,讓他對黨、對貧困群眾有了特殊的感情。

  陶老有六個子女,最大的73歲,最小的62歲,都已退休且退休工資不高,但身為父親,陶老卻幾乎沒有接濟過他們。他説,兒女們不用贍養我,他們的退休工資也夠用了,但貧困群眾則不一樣,他們一年起早貪黑地幹,收入也只有寥寥數千元,當然更需要幫扶。

  陶老自己的生活也很節儉。老伴2008年7月去世至今10年,他沒有請過一天保姆,而是儘量事事自理。6個子女中有兩個在重慶,每逢一三五,二人就會輪著來給陶老做一頓飯,剩下的飯菜,陶老就自己用微波爐熱一下。

  陶老的行為,也讓身邊的一些人感到不解,有人説他“愛顯擺”,有人説“掙表現”。對這些,陶老笑稱自己當作“耳邊風”,絲毫影響不了他的心情。

  “困難老黨員,我扶助他一把,他的日子就能好過一點;困難學生,我托他一把,他就能上大學,這能為國家培養多少人才啊。”採訪最後,陶老動情地説:“自己將繼續捐助下去,為公益事業獻上微薄之力!”(記者 顏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