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黔江:返鄉青年把“工廠”搬進農戶家
2018-02-12 10:19:16  |  來源:重慶日報  |  編輯:高爽

  原標題:帶動貧困戶增收脫貧 返鄉青年把“工廠”搬進農戶家

【區縣聯動】【黔江】黔江:返鄉青年把“工廠”搬進農戶家【區縣聯動】黔江:返鄉青年把“工廠”搬進農戶家

村民邊烤火邊幹活。 記者 蔡正奮 通訊員 李詩素 攝

  2月10日,一場大雪紛紛颺颺,海拔1900余米的黔江區五里鄉境內灰千山,一片銀裝素裹。位於山下的五里社區格外寂靜,路上幾乎看不見行人。重慶日報記者和通訊員來到一處木屋院落,推開房門驚訝地發現,屋子裏是另一番勞動場面,男女老少圍著火爐,忙著加工小小的電子配件。

  “把‘工廠’搬進農戶家中,農民搖身變工人。這是我鄉返鄉創業青年李朝洋,為全鄉精準脫貧找到一條村民增收、貧困戶脫貧不返貧,坐在家裏烤火取暖也能掙錢的路子。”五里鄉黨委書記王兆平説。

  他把“工廠”搬進農家

  “這些村民加工的小配件叫‘電感器’,是電腦裏面的一個部件。”負責生産這款電子配件的李朝洋説,從去年11月開始,他在五里鄉胡家壩村新註冊了一家電子科技公司後,試著把用手工穿套管、剪線腳的工序,發放到這些農戶家去完成,效果特別好。

  李朝洋還告訴重慶日報記者,這款小配件,從最初加工到成品有七道工序。而村民坐在家裏操作的兩道工序,簡單易學,一看就會。即使是小學文化的人也能完成,眼力好的老人也能上手。

  李朝洋是80後青年,家住五里鄉胡家壩村七組,17歲到廣東一家電子廠打工。10餘年來,他從一線員工成長為工程師。後來,他憑著過硬的技術和客戶資源,辭職與朋友合夥做起電子産品貿易,把承接的訂單交給一些廠家加工,從中賺取業務費。

  去年春節,李朝洋回家,看到很多留守家庭,老人和小孩在家無人照顧,他便萌生了一個想法,回黔江開一家電子廠。

  不久,李朝洋就投資80萬元,在家鄉黔江區正陽工業園區電子信息産業園,創辦了一家電子科技有限公司。

  “廠家要的量大,就是人手有限,加工跟不上。”李朝洋説,在精準脫貧工作中,很多貧困戶已越線脫貧,但還有一些家庭沒有走出貧困線,他於是決定,把手工加工的環節發放到村民家裏,以帶動貧困戶增收脫貧。

  100余個農戶家庭開展務工

  “想不到如今坐在家裏,就能掙到以前進廠打工的錢,還可以照顧老人和孩子!”在五里社區一組的楊玉梅一邊嫺熟地剪去電感器的線腳,一邊對重慶日報記者説。楊玉梅是酉陽人,2015年嫁到這裡,老公在外打工,她在家照顧兩歲的孩子和年逾八旬的爺爺奶奶,爺爺右眼失明多年。

  “我從去年11月份開始領配件做,每天輕輕鬆鬆可掙到60塊錢。”楊玉梅説,她大部分時間是在晚上等小孩睡著後,才靜下心來做幾個小時。

  重慶日報記者走進該社區一組的低保戶劉桂榮家,只見劉桂榮帶著3個外孫,圍坐在烤火爐旁,穿套管時的神情特別專注。婆孫4人很少説話,只有劉桂榮的眼睛不時左顧右盼,生怕孩子把穿過管的配件放錯位置。

  “我做夢都沒想到,60多歲了,還能找到一份掙錢的手工活。”劉桂榮説。

  而今,在五里鄉五里社區和胡家壩村,共有100余個家庭開展務工。這些家庭大多是留守家庭、建卡貧困戶和低保戶。

  精準脫貧新途徑

  當看到村民一家老小圍坐在火爐旁,邊烤火邊掙錢,人人臉上洋溢出幸福的笑容,李朝洋打心眼裏高興。

  “這種運作模式,就相當於把工廠搬到了農戶家中,為這些家庭提供一個既可以掙錢,又可以照顧家人的就業平臺,吸引更多在外務工的村民回到家鄉打工,讓全鄉的留守家庭越來越少。”李朝洋説。

  這種企業與農戶接軌的運作模式,李朝洋目前只是試運行,針對人口集中地和公路沿線的農戶,還沒有全面鋪開。一旦成功後,李朝洋打算在全鄉的五村一社區,實現家家都有一個掙錢的“手工坊”。

  王兆平説,李朝洋把“工廠”搬進農戶家中,這種企業與農戶的共贏模式,為全鄉精準脫貧送來及時雨,成為鞏固貧困戶脫貧不返貧的助推器。鄉黨委政府將在全鄉五村一社區大力推廣,延伸到千家萬戶,使農戶脫貧增收更加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