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慶縣城餐桌上的折耳根三分之二來自這個村
2018-02-22 10:23:00  |  來源:重慶日報  |  編輯:高爽

  原標題:縣城餐桌上的折耳根三分之二來自這個村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018-02-22-0042_副本

曹禮雲正在田裏挖折耳根。記者 陳維燈 攝  

  清早的霜,白了屋瓦,也白了山野。正月初四,雖已是雨水時節,但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涂市鄉地靈村依舊寒冷。

  山野間,三組村民、47歲的曹禮雲扛一把鋤頭,走過滿是白霜的田坎,來到自家的田裏。田地間到處都是枯草,看似一片荒蕪。

  “這些年來,我一直在看種什麼才能找到錢”

  在田地裏,曹禮雲揮起鋤頭挖開了一塊草根裹著的黑色泥土,一股魚腥味撲面而來。她捋去草根上的枯葉,抖落泥土,將一把把草根放在身後。

  “等一會有人來拉,要100多斤,得趕緊挖出來。”曹禮雲挖出的“野草”草根,學名蕺菜,又名魚腥草或折耳根,川渝黔等地的人們常將其作為蔬菜。

  如今,這種原來只在山野間生長的折耳根,已不僅僅是人們餐桌上的蔬菜,更是地靈村村民增收致富的特色産業。

  “春節期間,折耳根價格要高些,1斤10塊錢,而平時只有4塊錢左右。”天寒,挖完一畦折耳根的曹禮雲將鋤頭橫放,坐在鋤柄上休息,喘出的氣凝成一團白霧,“去年種了兩畝多,有近3萬元的收入;今年準備種6畝。”

  曹禮雲的丈夫因務工受傷,喪失勞動力,一家三口的生活就靠她一人,她家也成了村裏的貧困戶。

  儘管生活艱難,但曹禮雲卻不甘於貧困,她説:“種苞谷、洋芋、紅苕,只能填肚子,這些年來,我一直在看種什麼才能找到錢。”

  這個問題困惑著曹禮雲,也困惑著當地的幹部:在海拔800多米、交通不便的地靈村,如何才能讓村裏63戶、248名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想不到,這野草根還管錢呢”

  村民張洪濤在無意間推開了一扇門。

  “前些年在湖北宜昌打工,看當地人種折耳根,一畝能産萬把斤,銷路也好。”張洪濤想著,酉陽人也喜歡吃折耳根,而且老家地靈村滿山遍野到處都有野生的折耳根,自己能不能也種折耳根呢?

  這麼想著,在打工的間隙,張洪濤就特別留心觀察宜昌當地人種植折耳根的情況。一年下來,他發現,只要水源充足、肥料充足,折耳根一年四季都能種植,“在地裡長8個多月就能收。”

  2013年年初,張洪濤在老家試種了5畝折耳根,“和蔬菜間種,種苗都是我到山上去挖的。”

  整土、掏溝、施牛糞等有機肥,張洪濤細心呵護著折耳根。8個月後,這5畝折耳根為他帶來了近6萬元的收入,“畝産3000斤左右,批發價1斤4塊錢。”

  第二年,村民張如意、張洪燈效倣張洪濤,每戶種了10畝折耳根,剔除肥料和勞務等支出,每畝純收入近5000元。

  2015年,更多的村民加入了種植折耳根的隊伍。

  2016年,曹禮雲也試種了1畝多的折耳根,當年收入1萬多元。

  “想不到,這野草根根,還管錢呢!”陽光,從山巔露出,像曹禮雲的笑驅散著寒意。挖完兩畦的曹禮雲將挖出的折耳根打捆,空氣裏滿是折耳根撲鼻的魚腥味,“背回去清洗,分成小把紮好,一會兒車子就來拉了。”

  有市場調查為依據,種植折耳根不愁銷

  地靈村折耳根種植規模逐年擴大,會不會影響折耳根的價格和銷路?地靈村村幹部專門進行了一次市場調查。

  “野生折耳根由於肥料不足,莖和葉細小,吃起來口感較差。家種的折耳根因選擇肥沃的土壤進行種植,再施以農家肥,根莖粗壯,吃起來也更加香脆,很受市民歡迎,市場需求較大,行情較為穩定。”地靈村扶貧專幹冉相介紹,有了市場調查為依據,再加上種植折耳根不費重體力,婦女、老人都可以參與生産,有利於産業發展,有助於村民增收,地靈村村幹部一商量,組織村民成立了酉陽春露農業專業合作社,大家抱團種植折耳根,並把銷售觸角延伸到涪陵、吉首、懷化及重慶主城等地。

  “曾經的山間野草,已成了村民的致富草。”冉相告訴重慶日報記者,如今,地靈村折耳根的種植面積已有近百畝,年産量超過30萬斤,每年給村民帶來了150多萬元的收入,“酉陽縣城吃的折耳根,三分之二都是由地靈村供應的。”

  現在,已經有52戶農戶加入了春露農業專業合作社,其中有21戶是貧困戶。

  地靈村村民委員會副主任張洪燈介紹,今年,村裏將擴大折耳根種植面積至120畝。同時,針對地靈村折耳根畝産量較低的情況,村裏將組織專人到湖北等地學習先進的種植技術,爭取畝産量能翻一番,達到6000斤左右,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增加村民的收入。(本報記者 陳維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