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萬州在1.2萬餘畝柑橘園中推廣“以蟲殺蟲”綠色防控技術 小小捕食螨 很有“正義感”
捕食螨(左)正在捕食紅蜘蛛。(萬州區植保植檢站供圖)
一隻芝麻大小的米黃色捕食螨,能捕食比自己個頭大兩三倍的紅蜘蛛;一個小袋子中的1500隻捕食螨,就能讓一棵柑橘樹上所有的害蟲銷聲匿跡……
2017年,萬州區植保植檢站在1.2萬多畝柑橘園中投放捕食螨超過10萬袋,利用“嫉惡如仇”、極具“正義感”的捕食螨,防治柑橘全爪螨、始葉螨、紅黃蜘蛛等病蟲害,有效減少約30%的化學農藥使用量。
“萬州是我市的柑橘主産區之一,柑橘的蟲害較多,施用的農藥也比較多,對環境造成一定危害。”萬州區植保植檢站站長喬興華介紹,中央第五環境保護督察組于2017年4月12日向我市反饋督察意見時提出要控制農業面源污染,為此,萬州區通過推廣“以蟲殺蟲”綠色防控技術,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保護生態環境安全。
如果解決過冬和抗藥性兩個問題 “以蟲殺蟲”是可以實現的
“以蟲殺蟲”,説起容易做起難。
從2008年開始,萬州區植保植檢站的技術人員就開始在柑橘樹上試點“以蟲殺蟲”。
“從廣東引進的捕食螨,學名叫巴氏鈍綏螨,在我區甘寧鎮西部農業果園試驗了100畝柑橘。”萬州區植保植檢站高級農藝師顏邦榮記得,當時很多人對“以蟲殺蟲”持懷疑態度:
“還能用蟲子來防治柑橘蟲害?”
“芝麻大小的蟲子還能吃掉米粒大的紅蜘蛛?”
讓所有人沒想到的是,幾個月下來,芝麻大小的巴氏鈍綏螨真的吃掉了比自己大很多的紅蜘蛛和其他害蟲。可是一個冬天過後,所有的柑橘樹上一隻巴氏鈍綏螨都找不到了。
這是怎麼回事呢?顏邦榮和同事們反復查看和分析後,找到了原因,“兩個因素導致了巴氏鈍綏螨的‘全軍覆沒’。”一是巴氏鈍綏螨是外省物種,不適應重慶冬天的氣候,在降溫時大量死亡;二是果農在給柑橘噴灑農藥防治蟲害時,也導致了巴氏鈍綏螨大量死亡。
雖然第一次試驗並不成功,但卻讓顏邦榮和同事們看到了希望,“如果能夠解決過冬和抗藥性兩個問題,‘以蟲殺蟲’是可以實現的。”
然而,從2008年至2012年,連續5年的試驗始終沒有解決這兩個難題。
在2000畝柑橘園推廣“以蟲殺蟲” 農藥使用量減少約1/3
就在顏邦榮和同事一籌莫展時,2013年,西南大學柑橘研究所在巴氏鈍綏螨的基礎上培育成功抗藥性巴氏鈍綏螨,將“以蟲殺蟲”朝著應用性推廣方向推進了一大步。
“當年,我們就引進了抗藥性巴氏鈍綏螨,並在西部農業果園等地的500畝柑橘園裏進行了試驗。”顏邦榮介紹,當年的試驗結果表明,抗藥性巴氏鈍綏螨對一般的化學農藥有很強的耐受力,同時也較為適應重慶的氣候,在冬季存活率較高。
到2015年,萬州區植保植檢站已經在2000畝柑橘園裏推廣應用抗藥性巴氏鈍綏螨,“以蟲殺蟲”的效果不錯;在試點的柑橘園裏,農藥使用量也減少了約1/3。
儘管“以蟲殺蟲”效果明顯,但抗藥性巴氏鈍綏螨依然存在自然死亡率偏高、産卵率低、擴散力不強等缺點,給“以蟲殺蟲”的大面積推廣造成了一定的困難。
在1.2萬餘畝柑橘園 推廣使用捕食螨超過10萬袋
“如果蟲子能克服這些缺點,就能實現‘以蟲殺蟲’的應用推廣,切實減少使用化學農藥造成的環境污染。”西部農業果園裏,喬興華帶著重慶日報記者在柑橘樹上仔細尋找著,“看,這裡有一隻。”
順著喬興華的手指看去,重慶日報記者好不容易才發現了一隻芝麻大小的蟲子——它靜靜地爬在樹榦上,一動不動。
“我們現在放置的捕食螨學名叫‘抗藥性巴氏新小綏螨’,是2015年下半年中國農科院柑橘研究所在抗藥性巴氏鈍綏螨的基礎上培育成功的。”喬興華介紹,抗藥性巴氏新小綏螨自然死亡率低、産卵率高、擴散力強,同時具有較強的抗藥性,對重慶的氣候也極為適應。
抗藥性巴氏新小綏螨的這些特點,讓“以蟲殺蟲”真正具有了大面積推廣應用的價值。僅在2017年,萬州區就在1.2萬多畝的柑橘園裏推廣使用捕食螨超過10萬袋,能産出超過1.5億隻抗藥性巴氏新小綏螨。
同時,萬州區還在葡萄、茶葉、草莓等種植中推廣使用“以蟲殺蟲”技術,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