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慶回聲|以道德力量引領社會風尚
2018-03-14 10:05:52  |  來源:重慶日報  |  編輯:高爽

核心提示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重慶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既講法治又講德治,重視發揮道德教化作用,引導全社會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良好道德風尚,要多積尺寸之功。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公民道德建設給予了高度重視,總書記多次發表重要講話,強調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魂聚力,更好地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和道德滋養。在基層,有很多默默無聞的群眾,他們用實際行動,踐行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著周圍的人,樹立良好的道德風尚。

【焦點圖】重慶回聲|以道德力量引領社會風尚

趙慶華(右三)帶領年輕護士查房。首席記者 崔力 攝(資料圖片)

  第45屆南丁格爾獎獲得者、重醫附一院護理部主任趙慶華

用醫德感化每位患者

  “習近平總書記參加重慶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重視發揮道德教化作用,這給我們衛生計生行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45屆南丁格爾獎獲得者、重醫附一院護理部主任趙慶華説,對廣大醫務工作者來説,要加強自身醫德醫風建設,塑造衛生計生行業新風尚,努力為群眾創造高品質的健康生活。

  “她是一個視護理事業為生命的人。”這是醫院領導、同事們對趙慶華的評價。因為醫德高尚,她也被大家稱為“提燈女神”。

  1982年,18歲的趙慶華從重醫護理學院畢業後,成為重醫附一院心內科一名護士。面對一個個病人渴盼康復的眼神,學生時期便經常誦讀南丁格爾“人道、博愛、奉獻”之誓言的趙慶華被深深觸動了:“也許我救不了所有患者的生命,但我希望在幫助他們恢復健康、減少痛苦的過程中,做力所能及的事。”

  在心內科病房當普通護士的10餘年間,無論酷暑炎夏、寒冬臘月,趙慶華總是全力以赴地工作。1991年初,一位罹患胃平滑肌肉瘤合併冠心病的患者入住心內科,護理任務十分艱險,很多護士退縮了。這時,已有身孕的趙慶華毅然站出來,承擔起該患者長達8個療程期間的化療護理工作。

  在擔任護理部副主任後,趙慶華結合多年臨床經驗,提出並推行“接待熱心、治療細心、護理精心、解釋耐心、徵求意見虛心”這一“五心”護理理念,讓護理服務流程漸趨規範,患者滿意度大幅提升。

  趙慶華告訴重慶日報記者:“對醫務工作者來説,救死扶傷是天職,也是醫德,我們要用醫德感化每個患者。”(記者 李珩)

【焦點圖】重慶回聲|以道德力量引領社會風尚

張銀清在修補損壞的路面。通訊員 代莉 攝

  墊江桂溪街道西山村老黨員張銀清

20年守護兩公里山路

  在墊江縣桂溪街道西山村,一位有著52年黨齡的老黨員張銀清,20年如一日地維護著一條兩公里長的懸崖路,用自己的道德力量感染了無數人。

  3月12日,大雨如注,在西山村上拱橋,75歲的張銀清正揮舞著鐵鍬,清理堡坎上垮下的泥石。

  “您歇一下,小心感冒了!”西山村村委會主任譚彬奪過張銀清的鐵鍬,將他接到附近村民家中休息,又安排了村裏幾名年輕黨員接著清理泥石。

  張銀清就住在西山村三組。這裡山高坡陡,以前不通公路時,村民出行極為困難。1992年,張銀清組織附近群眾,花了兩年時間,從懸崖上打通了從上拱橋至下拱橋的兩公里機耕道。

  這兩公里機耕道,連通了墊江前往四川大竹、鄰水的道路,來往車輛多,導致路面很快變得坑坑洼洼,一遇雨天就泥濘不堪,通行困難。

  1998年,張銀清自掏腰包買來鐵锨、鋤頭、簸箕等工具,開始義務養護這條道路。“就是為了讓大家出行更方便、更安全一些。”張銀清説。

  由於山勢險要,缺少植被,只要下大雨,該路段都會出現山體滑坡。為防止山體滑坡對過往行人、車輛造成傷害,他又在公路沿線危險路段修建了9處堡坎。

  2002年,一場大雨後,山體滑坡,泥石掩埋了路面,3米多寬的上拱橋也岌岌可危。那段時間,張銀清掏完滑坡泥沙,又自掏腰包砌成了一座7米多寬的新拱橋。

  去年,墊江縣開展“康養墊江、清潔家園”行動,張銀清頂烈日、冒風雨,用了7個月時間,將這段公路沿線的雜草清除乾淨,並將部分彎道、狹窄路段擴寬。

  “這條路不算長,但老人讓大家看到了一個普通黨員堅守的力量。”譚彬説,這些年,老人修建上拱橋、堡坎和養護道路,已花去自己5萬多元積蓄。在此過程中,他還根據不同的地形、路面,探索總結出了改水法、墊高法、剷平法、取高補低法等一套完整的路面養護方法。

  如今,這條兩公里的懸崖路已經硬化完成,但張銀清老人依然堅守在這條道路上,清掃垃圾或落石。老人告訴重慶日報記者,作為一名基層黨員,他就是要從小事小節做起,有多大勁兒出多大力,為人民服務、為黨旗增輝。(記者 彭瑜)

【焦點圖】重慶回聲|以道德力量引領社會風尚

楊安容在打理自己的花店。通訊員 何乾健 攝

  涪陵翠茂苗木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楊安容

高位截肢的她將荒山變“寶山”

  十多年來,高位截肢的楊安容不僅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還帶動周邊群眾一起致富。

  49歲的楊安容是涪陵區龍潭鎮大寨村村民,1999年患上動靜脈血管瘺,在政府救助下,她實施了高位截肢手術。

  高位截肢後的楊安容很快振作起來,于2003年貸款承包了200畝荒山,養殖山羊,種植桂花樹等。

  楊安容與丈夫一起在山上修圈養羊,沒錢修房子就用竹木作支架,稻草代瓦片,蠟燭當電燈,孤寂了就唱山歌。然而,由於缺乏管理技術,她辛苦栽植的上千株桂花樹苗在一年後全部死亡。那年除夕,楊安容兜裏只剩下兩元錢,她用這兩元錢買了一串鞭炮放了,以此給自己加油鼓勁。

  楊安容開始學習和鑽研種植技術,慢慢地,樹苗成活率越來越高。經過多年打拼,400多畝的荒山上種下了數萬株桂花、紅楓、花椒等,荒山變成了“寶山”。

  “我生病時,是政府救了我的命;創業之初,又是政府給我送來了資金、樹苗,做人不能忘本。”2011年,取飲水思源之義,楊安容成立了涪陵區楊思源花卉種植園,並註冊成立了涪陵區翠茂苗木種植專業合作社,帶動當地老百姓脫貧增收。鄰村的張平也是殘疾人,楊安容為他免費提供了幾百株樹苗和一些肥料。如今,張平靠著4畝多花卉苗木,已能自食其力。

  目前,楊安容的合作社已有528戶村民參與,其中殘疾人31戶,貧困戶228戶,種植面積達2200余畝,被評為重慶市先進合作社。楊安容也先後獲得“感動重慶十大人物”,重慶第四屆勞動模範,全國“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稱號。

  楊安容説:“我要繼續保持奮發向上的拼搏精神,並傳遞給村民,讓大家不等不靠,脫貧致富。”(記者 顏安)

【焦點圖】重慶回聲|以道德力量引領社會風尚

王宣玲在照顧姐姐。通訊員 高祎恩 攝

  全國“孝親敬老”之星王宣玲

願當“吸鐵石” 吸引更多人行善

  “作為全市道德模範,我不僅要做好自己的事,還要當一塊‘吸鐵石’,吸引更多人主動做善事。”3月12日,第六屆全國“孝親敬老”之星、第五屆重慶市道德模範王宣玲這樣説。

  當天,重慶日報記者走進王宣玲家中時,她正默默收拾著被姐姐王宣翠弄臟的屋子,又端來熱水給71歲的姐姐洗手洗臉。

  55歲的王宣玲是大渡口區茄子溪街道濱江社區石棉一村居民。從18歲起,她就接過父母手上的“重任”,並信守自己在父母臨終時許下的承諾,照顧患有精神分裂症和肢體殘疾的姐姐。即便後來丈夫有意見和她離了婚,她依然對姐姐不離不棄,還把兒子拉扯成人。

  家人説她是操勞命,鄰居説她是好妹妹,但她自己卻説:“你未好,我不離。”

  王宣玲的故事漸漸在社區傳開,大渡口區文明辦工作人員聽聞後找到王宣玲,想請她出面給更多人講一講自己的故事。

  “我照顧姐姐是自傢俬事,也是應該的。但區裏勸我,道德模範有責任引領社會風尚。”兩年前,王宣玲鼓起勇氣,陸續參加了身邊好人微訪談、榜樣面對面等活動。如今,她的故事在大渡口已家喻戶曉。

  前段時間,一個“群體性愛心事件”,更是讓王宣玲領略到道德教化的力量。

  當時,附近園林社區一名智力殘疾人因丈夫去世,生活頓時陷入無助狀態。熱心的王宣玲走進她家,每天抽出時間給她送兩頓飯。

  在王宣玲帶動下,鄰居們也行動起來,有的去幫忙做清潔,有的送去新鋪蓋新衣服,有的主動接下送飯任務。前前後後,有十幾位鄰居伸出援手。

  “我們的一言一行時時刻刻都在影響著身邊的人,大家看我做實事、做善事,慢慢地他們就主動跟著我做好事。”王宣玲説,自己要讓愛心從“個體”放大為“群體”。(記者 張莎)

【焦點圖】重慶回聲|以道德力量引領社會風尚

王緒田到學生家裏為他們輔導功課。記者 崔力 攝(資料圖片)

  巫山巫峽鎮陳家村村小教師王緒田

做木匠活掙錢資助貧困生

  如何重視發揮道德教化作用?對此,巫峽鎮陳家村小教師王緒田在接受重慶日報記者採訪時認為,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都有著影響,每位教師都要“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當好學生成長路上的引路人。

  海拔1950米的巫山縣巫峽鎮陳家村村小是巫山縣海拔最高的村小。1978年,初中畢業的王緒田成為陳家村村小一名民辦教師,從此,他在這個講臺上,一站就是39年。

  以前,在這個偏遠貧困的山村,由於繳不起學費,每學期都有兩三個學生輟學,學生越來越少。於是,王緒田靠祖傳的木匠手藝,開始走村串戶做木匠活掙錢資助那些貧困學生上學。

  如今大學畢業在金坪村當老師的馬興美清楚地記得,2002年家裏四姐妹同時都要上學,開學總計要交600多元學雜費。父母只好讓她們輟學,是王老師二話沒説把學費全墊上,一直墊到四姐妹小學畢業。

  陳振存2003年考上初中,但家裏沒錢,父母不得已動了讓她輟學的念頭。“只有讀書,娃才會有出息。”王緒田三番五次上門作工作,並拿出自己的積蓄為他墊付學費,並帶著陳振存到處去申請貧困補助。如今,陳振存已成為巫山大昌鎮白果鄉一名小學老師。

  重慶日報記者了解到,陳家村原來只有3名初中畢業生,自從王緒田來此任教後,村裏走出了近20個大學生。如今1000多個孩子走出大山讀初中、高中,用知識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現在,雖然不會再有學生因為經濟壓力而失學,但王緒田仍然兢兢業業、教書育人,並不時幫助需要幫助的學生。他先後獲得重慶市“五一”勞動模範、“重慶好人”等榮譽稱號。不少村民和學生都坦言:王老師的言傳身教影響了我們,他是村子裏最受尊敬的人!

  “師德對一名教師來説尤為重要。首先要成為一個好人,才能教導學生去做好人。”王緒田認為,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潛移默化影響著學生,“我熱愛自己的本職工作,真心、真情、真意地去教育學生,學生才能成長為自尊、自愛、自信和有能力的社會主義接班人。”(記者 李星婷 2018全國兩會重報集團全媒體中央廚房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