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慶江津區“集收運處”一條龍處理農村垃圾
2018-04-04 11:02:03  |  來源:光明日報  |  編輯:高爽

  原標題:打響一場鄉村“顏值”保衛戰——重慶江津區“集收運處”一條龍處理農村垃圾

【聚焦重慶】重慶江津區“集收運處”一條龍處理農村垃圾

重慶江津區德感污水處理廠 光明圖片

【聚焦重慶】重慶江津區“集收運處”一條龍處理農村垃圾

重慶江津區“河小青”青年志願者在長江沿岸撿拾垃圾。光明圖片

  【農村垃圾處理新探索系列報道】

  3月30日上午,保潔員周長宏在重慶市江津區鼎山街道仙池村收運完垃圾後,照例與圍攏在農村垃圾收運車旁的村民聊聊天。春雨初歇,村裏的農民新居散佈在綠樹繁花間,空氣清爽宜人,仿佛置身仙池。

  “一個車兩個保潔員,每天要跑100公里左右,轉運七八噸垃圾。為了錯開早高峰,我們都是早上四五點開始工作。2016年剛搞垃圾收運時,村民還不習慣將垃圾丟進垃圾桶,每天工作量特別大。現在所有的垃圾都進了垃圾桶,每天兩次收運,村裏看起來漂亮整潔多了,真正屬於農村的那種味道也出來了。”周長宏説。

  “以前這個時候,蚊子蒼蠅已經一群一群到處都是了。”村民陳貴全説,“現在垃圾收運車每天來兩趟,沒有垃圾圍村了,住起來確實舒服多了。”

  幅員3200多平方公里的江津,在重慶既是工業大區又是農業大區。江津多數村社位置偏遠分散,基礎設施配套缺失,居民環保意識較差,過去普遍存在垃圾多、存量大的問題。垃圾圍村讓許多村莊看起來“面目可憎”,一些原本“天生麗質”的鄉村也因為不得不“與垃圾共舞”而只能勉強“臭美”。近年來,江津區根據中央和重慶市委市政府美麗鄉村建設的部署全面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在公路沿線建立垃圾收運系統,為各鎮街配備垃圾收運設備,構建起農村生活垃圾“戶集村收鎮運區處置”運行模式。“集收運處”一條龍讓江津的垃圾得到有效處置,“洗面美容”後的村莊也成了美麗鄉村的“顏值擔當”。

  卡進口 斷後路 暢出口

  每年油菜花開的時候,石蟆鎮的鄉村公路都像一條條銀色的綢帶飄落在金色的海洋。但這樣的美景真正變成引人入勝的風景,還是在近兩年農村生活垃圾集中治理之後。

  與江津的其他鄉村一樣,石蟆鎮的生活垃圾以前大多通過露天堆放、就地填埋、焚燒等3種方式處理,不僅侵佔了大量土地,而且成為影響農村居民生産、生活和身心健康的污染源。2016年以來,江津連續3年將建設城鄉垃圾收運系統列入年度重點工作,並連續出臺多個文件著力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本”專項整治。

  治理農村生活垃圾的關鍵是實現高效收運,面臨的第一道難題是如何處理以前隨處堆放的大量生活垃圾。江津按先易後難原則,首先,收集處理了全區農村公路沿線可視範圍內的白色垃圾;其次,將小規模存量垃圾轉運至垃圾處理場無害化填埋處置,對大規模存量垃圾就地進行科學填埋消殺處置;最後,開展對田間地頭、竹林溝渠、房前屋後等衛生死角的大清理、大整治,強化日常保潔管護、規範垃圾投放。據江津區城市管理局相關負責人秦燕介紹,3年來全區已徹底整治農村存量垃圾約33.7萬噸,整治後的農村地區環境衛生明顯改善,許多像石蟆鎮一樣的鄉村“顏值”明顯提升。

  江津還按照方便群眾和方便垃圾清運車作業的原則,在全區29個鎮街及3個工業園投入1.2萬個垃圾桶、近千個垃圾箱,配備90多輛垃圾收運車全天候收運,還按照地域分佈建立了4個日處理能力超過550噸的垃圾填埋場。目前各鎮街已建立總共近1200人的前端收集保潔收運隊伍,全區所有行政村都已開展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基本實現了垃圾入箱入桶。

  破瓶頸 解難題 謀長遠

  農村垃圾收運距離長、成本高,治理的一大瓶頸就是資金投入不足,垃圾收運後如何處置也是一大難題。江津在重慶率先探索城鄉生活垃圾和餐廚垃圾收運PPP模式,由中標企業重慶市環衛集團有限公司負責江津全區垃圾收運系統項目建設和運營,通過“建設—擁有—運營—移交” 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為全區城鄉生活垃圾、城鎮餐廚垃圾提供無差別收運服務。

  “PPP模式有效解決了農村垃圾收運面臨的資金瓶頸問題。江津的生活垃圾收運自2017年1月移交給重慶環衛集團以來運行良好。”據秦燕介紹,江津區按照協議將已有環衛設備按評估價轉讓給了重慶環衛集團,政府將在25年的特許經營權有效期內按垃圾實際運量計價購買服務。有了25年的經營許可,企業可以大膽投入提升運營管理服務能力,對江津的農村垃圾治理進行長期、專業的統一籌劃。項目交給企業,政府只投入較少的資産就由過去的大包大攬轉為了對企業的日常監督,從實際運行情況來看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為了趕上第一趟垃圾收運車,吳灘鎮郎家村保潔員劉位益每天大清早就開始清掃村裏的便道。“這份工作給我帶來了穩定的收入,也讓我自己居住的環境更美更乾淨。村裏的人都很高興,我當然更滿意了。”劉位益笑著説。據秦燕介紹,按協議重慶環衛集團還將投入9300萬元配置垃圾收集桶近1.3萬個,勾臂箱約900個,垃圾收運車160輛,今年還將新建1座豎式垃圾轉運站。江津引進企業建設的餐廚垃圾處理廠目前也已進入內部試運行階段。這個廠平均每天能處理110噸餐廚垃圾,處理這些垃圾能獲得2噸工業混合油和1萬立方米沼氣。

  靚“面子” 轉觀念 實“裏子”

  龍華鎮以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為切入點推動美麗鄉村建設,短短幾年便建成了榮獲住建部首批田園建築優秀作品的燕壩巴渝新居等基礎設施,燕壩村還獲得了全國首批5個村級土地利用規劃示範村、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全市巾幗示範村、全市十佳農民新村、美麗鄉村市級示範村等多個榮譽稱號。附近的雙溪重慶民居雖然沒有這些榮譽,但居民談起這幾年的變化仍是喜悅之情溢於言表:“小區有物管,門前是花園,出門是公路,健身有廣場,燒天然氣,喝自來水,住得乾淨舒心——現在的生活真是了不起!”

  為倡導更多的人參與農村垃圾治理,龍華鎮的鄉親們自己編了順口溜四處傳唱:“生活垃圾別焚燒,幹的垃圾放桶裏,果皮剩菜去堆肥,雜草就地掩蓋好,柴草打捆碼整齊,美好環境人人享,美麗鄉村歡迎你。”這樣通俗易懂接地氣的順口溜、快板書、三字經,如今在江津的鄉村隨處可聞。

  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既要講“面子”,更要有“裏子”。要實現“內外兼修”,最關鍵的是引導村民養成文明衛生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區裏借助節假日、趕場日和“流動文化”進村等各種時機和平臺開展“全民動手·清潔家園”活動;入村入戶入院壩宣傳,讓農村生活垃圾治理“人人知曉、個個參與”;評選“美麗院落”“整潔庭院”“星級衛生戶”等示範戶,激勵大家比學趕幫超。四面山景區還在景區內設立了幾家“垃圾銀行”,遊客不僅可以在“垃圾銀行”領取環保塑膠清潔袋,還可憑裝滿垃圾的清潔袋數量到“垃圾銀行”兌換相應的紀念品。據秦燕介紹,江津區財政已安排專項資金用於獎勵餐廚垃圾問題舉報和跟蹤查處,餐廚垃圾收運將納入鎮街年度綜合考核,區級相關職能部門也將按職能職責對垃圾收運處置進行規範管理、聯合執法,建立運行、管理、監督、考核配套的長效機制。

  “改變最大的還是生活習慣。”龍華鎮雙溪村村民藍傑説,“以前丟垃圾只要不丟在自己跟前就行,自從環境變好後,大家都不亂丟垃圾了,看到路邊有垃圾還會撿進垃圾箱。”(記者 張國聖 通訊員 黃柏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