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1個防空洞改建 打探國內首個洞穴抗戰博物館
2018-04-08 15:04:18  |  來源:人民網  |  編輯:高爽

  在重慶九龍坡區的繁華樓宇之下,隱藏著一座神秘地下城,它曾經是近代中國規模最大的輕武器兵工廠之一,這裡至今昂揚著一種精神,叫中華不屈。

  2017年,九龍坡區政府與“中國民間博物館第一人”樊建川合作,共同打造抗戰兵工遺址,將21個防空洞改為重慶建川博物館,並擬展出一萬多件文物。

  如今,博物館即將竣工開放,記者就此進行了全面探訪。

【行遊巴渝 標題摘要】21個防空洞改建 打探國內首個洞穴抗戰博物館

建川博物館的前的雕塑。唐浩 攝

【行遊巴渝 標題摘要】21個防空洞改建 打探國內首個洞穴抗戰博物館

建川博物館打造的兵工署第一兵工廠舊址博物館已經基本成型。唐浩 攝 

  傳奇遺留

  神秘地下城隱于繁華城區

  4月的一天,陽光明媚,位於九龍坡區鵝公岩大橋下的重慶建川博物館工地一派忙碌:工人們正在進行布展,墻上“精忠報國”四個大字格外耀眼;旁邊一塊刻著“重慶建川博物館”幾個大字的石碑已經完工,石碑頂立著雕塑——一名戰士正手持漢陽造對著天空射擊。

  九龍坡區謝家灣是重慶主城區繁華地帶之一,鮮為人知的是,在燦爛的霓虹下卻隱藏著一座龐大的地下城。史料記載:抗日戰爭爆發後,兵工企業大舉內遷,其中,位於湖北的漢陽兵工廠工人們輾轉千里,遷入謝家灣這塊棲息地。

  在謝家灣建起的這座巨型兵工廠,不僅是當時中國少有的可以生産各式陸軍用輕武器的兵工廠,也是近代中國規模最大的生産輕武器的專業兵工廠之一。抗戰時期,無數武器從這裡源源不斷地生産,送達前線將士手中。

  隨著時光推移,昔日的兵工廠變為了重慶建設廠的生産廠房。2008年,兵工廠遺址隨著建設廠的搬遷而安靜下來,但遺存的51個防空洞以及龐大的兵工遺址讓人倍感滄桑。人們在那深幽的防空洞、停止喧囂的車間中,仍然感受到這座地下城曾震驚世界的輝煌,感受那“漢陽造步槍”“捷克式輕機槍”凝固下來的傳奇。

【行遊巴渝 標題摘要】21個防空洞改建 打探國內首個洞穴抗戰博物館

建川博物館打造的兵工署第一兵工廠舊址博物館。唐浩 攝

【行遊巴渝 標題摘要】21個防空洞改建 打探國內首個洞穴抗戰博物館

建川博物館打造的兵工署第一兵工廠舊址博物館已經基本成型。唐浩 攝

  重獲新生

  改建全國首個洞穴抗戰博物館

  兵工廠就這樣隱於世間。直到2017年,寧靜被打破,這處抗戰遺址的命運在這一年被改變。

  被譽為“中國民間博物館第一人”的樊建川,早年因在成都建造建川博物館而名揚海內外。2017年7月,九龍坡區計劃打造“謝家灣兵工抗戰旅遊景區”,目標是依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兵工署第一兵工廠”遺址,完成文化遺産的傳承與創新。

  雙方一拍即合,很快走到一起。

  “這裡是全國首個洞穴抗戰博物館。”博物館相關管理人員介紹,重慶建川博物館一共有8個陳列館,分別是重慶故事博物館、中醫藥文化博物館、抗戰文物博物館、兵工署第一兵工廠舊址(漢陽兵工廠)博物館、兵器發展史博物館、中國囍文化博物館、祈福文化博物館、票證生活博物館。目前已經完成了4個陳列館的裝修,其他幾個還在趕工期。“預計今年5月中旬就可以與觀眾見面。”

  九龍坡區房管局相關人士介紹,目前圍繞博物館周邊已經打造了商業街,未來還將引進文創産業,進行“博物館+市場”的探索。“利用抗戰兵工基地,讓文物活起來,這是對烽火歲月的有益重讀,也是重慶抗戰遺産文化保護中的一次新突破。”

  建川博物館工程部負責人介紹,防空洞裏潮濕、滲水,甚至可能落石,塌陷,對藏品和參觀者來説都極為不利。對於洞頂滲水問題,設計團隊花了幾個月時間,給所有洞頂都裝上了水流引導系統,並且配置通風除濕系統。“為了不破壞整體觀感,這些管道都設計得相當隱蔽,看上去就像防空洞的一部分。”

  另外,為了防止地面滲水,館裏設計安裝了鐵皮地板,這可能在全國博物館裏都是獨一無二的。同時,所有洞內不僅加刷了混凝土灰漿,還用雙層的鋼絲網加固。“這些安全措施,完全能保證參觀者安全與文物不受環境損害。”

【行遊巴渝 標題摘要】21個防空洞改建 打探國內首個洞穴抗戰博物館

建川博物館打造的兵工署第一兵工廠舊址博物館已經基本成型。唐浩 攝

【行遊巴渝 標題摘要】21個防空洞改建 打探國內首個洞穴抗戰博物館

  殲-5戰機與T34坦克壓陣

  將展出一萬多件文物

  “再過幾天,你們來就能看到坦克與飛機了。”博物館工作人員指著正在裝修的遊客中心大門説,坦克是二戰中著名的T34,飛機則是上世紀50年代中國單座單發第一代戰鬥機殲-5。屆時,這幾尊龐然大物將成為博物館的“守衛者”。

  據了解,開館後的博物館擬展出一萬多件文物,其中有60件是國家一級文物。

  這些文物許多都彌足珍貴。其中有眾多具有重慶色彩的珍貴文物。如抗戰時期的防空警報器,導演陸川拍攝《南京南京》時曾專門借用;如當時防空委員會下屬的掘埋大隊的花名冊,上面有幾百人的名字,記錄了被日軍轟炸死亡的人名……

  為了更真實還原歷史,博物館還保留了當年兵工廠的眾多裝備,其中就包括1937年兵工廠的機床等。這些設備雖然有近百年曆史,但工人師傅説維護一下都還可以使用,足見其品質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