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用變秋天為春天的精神“耕耘”一生——紅岩烈士藍蒂裕遺訓《示兒》背後的家風傳承
藍蒂裕烈士。
(紅岩聯線中心供圖)
藍耕荒一家全家福,藍耕荒(左二)、藍蒂裕烈士(右)。
“你——耕荒,我親愛的孩子:從荒沙中來,到荒沙中去。今夜,我要與你永別了。滿街狼犬,遍地荊棘,給你什麼遺囑呢?我的孩子!今後——願你用變秋天為春天的精神,把祖國的荒沙,耕種成為美麗的園林!”這是紅岩烈士藍蒂裕犧牲前在獄中寫給兒子藍耕荒的一份遺囑,一首飽含深情、充滿期望的小詩——《示兒》。4月5日,這首詩經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播出後,感動無數電視機前的觀眾。
那麼,這首詩是如何産生的?它的寓意是什麼,對藍耕荒的人生産生怎樣影響?對於今天的人們有哪些啟示?為此,4月6日,重慶日報記者專門採訪了藍耕荒及相關人士。
口頭傳出的“遺訓”
藍蒂裕是經典小説《紅岩》、電影《烈火中永生》中“藍鬍子”的人物原型。他出生於墊江一個貧農家庭,1938年加入中國共産黨從事革命事業,後因叛徒出賣被捕入獄。
1949年初,共産黨在戰場上不斷取得勝利的消息傳到渣滓洞,藍蒂裕和同志們備受鼓舞,組織了一場獄中春節晚會。晚會上,正當大家興致高漲時,藍蒂裕卻神色沉寂。
“有人問他怎麼了。他説,他想念兒子,想給兒子寫首詩作為遺囑。”原紅岩聯線革命歷史博物館館長厲華介紹。
於是,藍蒂裕在一個廢紙煙盒上寫下詩歌《示兒》。後來,詩歌原稿被敵人焚燬,但幸好脫險志士傅伯雍記在心裏帶出。而今,在紅岩革命紀念館存放的是由著名書法家李般木抄錄的《示兒》。
“他沒給我留下什麼財産,只有這首詩,也算家訓吧,是父親留給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對我寄託很大希望。”73歲的藍耕荒在電話裏告訴重慶日報記者。
76個字影響他一生
藍蒂裕參加革命10餘年,犧牲時僅33歲。在世人眼裏,藍蒂裕是紅岩烈士、革命英雄;在敵人眼裏,他是國民黨頑固派的“眼中釘”,而在藍耕荒眼裏,他是一位嚴厲的父親。
“耕荒的本義是開墾荒地,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父親用它給我取名,意味著我的人生要生命不息、耕荒不止,要有這樣的精神。”藍耕荒説,父親期望他做一個正直、善良、不説假話的人。
“‘遺訓’雖然只有76個字,卻像釘子一樣釘在我心裏,這輩子不敢鬆懈。”
“年少時看到這首詩,就想給父親報仇,也想像父親那樣保家衛國。”藍耕荒稱,16歲時,他報名參軍。到了雲南部隊,他去了炮兵部隊最艱苦的兵種——有線通信班,每天負重幾十斤,一口氣跑5至10公里也不覺得苦。因表現突出,他成為《解放軍畫報》的新聞人物。
後來,轉業到四川省公安管理幹部學院工作的藍耕荒對父親遺訓有了更深理解。“當時‘文革’剛結束不久,校園裏一片凋零,學校要求我分管園林綠化,這對炮兵出身的我有些難。”藍耕荒説。
於是,他到園林協會拜師,到重慶、樂山等地考察,用了3年時間讓校園環境變了樣。一位來校學習的學員感慨:沒想到在瀘州嘈雜市區,還有這樣一個幽靜的學習環境。
“聽了這樣的話,我覺得一切都值得,也更深地理解了‘用變秋天為春天的精神’這句話的內涵,就是黨組織安排你做什麼就做什麼,即使困難,只要堅持、用心做,也可以做出一些成績。”藍耕荒説。
烈士家風代代傳
藍耕荒用實際行動踐行父親遺訓,還嚴格要求下一代。“你們是藍蒂裕的後代,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一定要清楚。”藍耕荒經常用這樣的話教育自己的兩個女兒。
“願你用變秋天為春天的精神,把祖國的荒沙,耕種成為美麗的園林!”每每讀到父親生前未寄出的這封“絕筆家書”,藍耕荒都感慨頗深,“這首詩不是寫給我一個人的,而是父親那一代革命先烈對我們後輩寄予的希望和重托。我們要牢記父輩們的教誨,不能只圖享受,不能忘記他們的心願,要努力奮鬥,把他們的精神傳承下去,永遠跟黨走,把國家建設好,讓祖國強大起來。”
厲華認為,這首詩還告訴我們,要踏踏實實做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平凡的人生也有很多閃光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