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慶一深度貧困鄉蛻變為"萬畝藥鄉”
華龍網  2018-05-08 12:04:15

  原標題:用好這“三招” 重慶這個深度貧困鄉蛻變為藍天白雲下的“萬畝藥鄉”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cd05aa82ab51c5a911f1c

中藥材前胡種植基地。 記者 馮司宇 攝

  華龍網5月7日訊(記者 馮司宇)作為重慶市18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的石柱縣中益鄉,“兩高五差”是該鄉深度貧困的主要原因。“兩高”即貧困人口占比和貧困發生率高,“五差”即生産條件差、交通條件差、住房條件差、産業結構差、部分貧困群眾發展意識差。面對這一難題,中益鄉從調整産業結構入手,將“溫飽型”糧食作物調整為“小康型”經濟作物,並穩妥推進“三變”改革,帶領村民共同奔小康,石柱縣中益鄉正揚長避短,進行著脫貧攻堅戰中的華麗蛻變。

   第一招:克服壞環境利用好資源 因地制宜科學制定産業規劃

  石柱縣中益鄉幅員面積160.5平方公里,海拔在800——1930米之間,因基礎設施建設落後、産業發展起步慢、貧困發生率高、人均可支配收入低等原因,使得全鄉轄7個村就有4個貧困村,戶籍人口3042戶8172人,建檔立卡貧困對象就有537戶1832人。自全市深化脫貧攻堅工作以來,該鄉就被列為重慶市18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兩高五差”是造成深度貧困的主要原因。

  面對這一挑戰,中益鄉黨委書記譚燕子不禁發起了愁,怎樣突破現存的難題,帶領老百姓增收致富?後來中益鄉共同積極謀劃,通過邀請西南大學等的專家深入進行論證,因地制宜,根據中益鄉的現有條件科學地制定了産業規劃,“我們堅持問題導向,以深度調整産業結構為脫貧攻堅抓手,將‘溫飽型’糧食作物調整為‘小康型’的經濟作物。”譚燕子高興地説,老百姓實現增收致富有希望了。

  此外,中益鄉按照農、文、旅融合發展思路,發展中蜂、中藥材、果蔬三大特色産業,重點佈局“增收、觀賞、蜜源”三合一價值的中藥材和經果品種,精準勾畫全鄉熟田熟地、荒坡荒山各類地塊,形成全鄉土地空間和産業佈局一張圖。同時,堅持短期增收與長久致富相結合,精選品種、合理套種,以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

   第二招:招攬人才回鄉發展 創新思維培育經營主體

  五月的某個早晨,高山上,望著中益鄉龍河村的前胡種植基地,付滔滔心裏有説不盡的感慨,從小生長於此的他,對家鄉的一草一木有著特殊的感情,而如今家鄉的改頭換面更讓他欣慰與驕傲不已。

  曾經的龍河村在耕土地有200多畝,主要種植玉米、水稻、土豆、紅薯等傳統農作物,且産量較低、價值不高,村民的收入主要依靠外出務工,而付滔滔自己就是一名留守兒童,爸媽因常年在外打工,家裏只剩他和外婆生活在一起,整個龍河村還因交通不便一度成為一個閉塞的小村莊。

  2005年順利從西南農業大學畢業的付滔滔希望用所學的知識改變家鄉,但在經歷首次創業失敗後不得不選擇外出務工,用收入還清負債。2017年8月的一天,他從電視上看到我國提出要在2020年實現全民奔小康的宏偉目標,緊接著又在家鄉微信群看到因扶貧開發需要,村裏要招一名本土人才的消息,短暫思考後,他抑制不住興奮的心情,毅然決定回家發展。

  一個月後中益鄉脫貧攻堅秋季攻勢誓師大會召開後,致力於調整農業結構,不久後,縣裏又成功引進太極集團等知名企業,與本地企業及7個村集體經濟組織深度融合,積極參與全鄉産業發展。

  自此,龍河村開始種植“藿香正氣液”的主要原料——前胡。

  但萬事開頭難,龍河村在進行全村産業結構調整的階段遇到了困難,因村裏發展中藥材前胡種植,農戶以前沒種植經驗,擔心無收益,許多農戶乾脆什麼都不種,工作推進一度緩慢。在了解到具體情況後,付滔滔組織流轉村民的閒置土地,讓土地合理利用起來,還跟藥材公司派來的技術員討教前胡種植的技術要領,並隨時提醒村民怎樣除草、打藥,以及補苗,最大程度地提高前胡的發芽率,帶動鄉親積極種植,實現增産增收。

  時下,全鄉已落實各類特色産業20647畝(含套種5171畝),其中前胡、瓜蔞等中藥材12942畝,貧困戶落實特色産業4686.221畝,其中中藥材2835.811畝,經果林658.5畝,“後備箱”經濟作物1191.9畝,糧經比從9:1調整為1:9,實現了貧困戶産業發展全覆蓋。

   第三招:未來創新機制 穩妥推進“三變”改革

  談到未來,中益鄉鄉長譚雪峰滿懷憧憬地表示,中益鄉將按照“深度推進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要求,圍繞盤活農村資源、資金,引入成熟的市場主體、加快優勢産業發展、建立農民增收長效機制,把握核心要義,聚焦關鍵環節,積極穩妥推進農村“三變”改革,激活“人地錢”等資源要素,以此促進農民增收、産業增效、生態增值,讓人民群眾在改革中擁有更多獲得感。

  如何提升這份獲得感?不斷深化利益聯結機制,充分借鑒貴州“三變”改革經驗和石柱縣“1+4”資産收益扶貧模式,將有土地、有勞力的農戶轉化為“股份農民”,對缺技術、缺勞力的農戶實行“代種代管”“聯養合作”,對“三無”深度貧困戶實行“兜底分紅”。目前,已有11家龍頭企業與1000余戶農戶建立起穩固利益聯結機制,實現全覆蓋,為農戶增收和貧困戶穩定脫貧奠定了良好基礎。

  此外,中益鄉不斷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並積極開展生産和代銷農特産品、勞務和運輸服務、撂荒地收儲利用等經營項目,確保經過一年時間實現自我造血發展,成為引領鄉村振興的新引擎。

  據了解,目前中益全鄉7個村集體經濟組織已收儲耕地和撂荒地1000余畝準備開發,代銷農産品30余萬元,3支集體機耕隊實地翻地收入20萬餘元,預計2018年村均集體經濟可實現分紅7萬元。

編輯:高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