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山裏的“背簍檢察官”
重慶日報  2018-05-14 14:06:02

  原標題:黔江是土家族聚居地,背背簍出行是當地人的習慣。要做好檢察工作,首先要了解當地的風俗民情,融入當地老百姓——大山裏的“背簍檢察官”

【焦點圖】大山裏的“背簍檢察官”

五月十日,潘珂(右)抱著檢徽,同事舉著流動檢察室的牌子,兩人用背簍背著日常辦公用品深一腳淺一腳地行走在田間地頭。記者 齊嵐森 攝

  5月10日,雨後清晨,雞鳴聲應和著阿蓬江的流水聲響徹山谷。

  眼前,一座吊橋懸挂江面,看上去有些歲月了——一塊塊手掌寬木板拼接成的橋面,附生著少許青苔,透過木板間的空隙向下看,翻滾的江水從腳下奔流而過,連續幾天的雨水,讓江水越發湍急。

  兩位背著背簍的男人,一前一後走上吊橋,橋面搖晃,“吱嘎吱嘎”作響。

  走近了,兩人一身西裝領帶,肩上背著竹編背簍,這“混搭”模樣不免讓人覺得好笑。可當地村民看到他們,就像見了親人一樣,稱他們為“背簍檢察官”。

  背簍裏的筆記本

  李福生住在黔江東面的濯水鎮,老白住在西面的大山裏。他們雖從未打過照面,互不相識,但他們都認識一群“背簍檢察官”。他們的“煩心事”也都記錄在黔江區檢察院派駐檢察室主任潘珂的筆記本裏。

  潘珂,37歲。他的一項工作就是輪番帶著檢察室裏6位90後檢察幹警走鄉串戶。這不,他又帶著檢察幹警鄭宜龍到李福生家中回訪。

  見到潘珂兩人,李福生趕緊搬出兩個木凳,用袖子在板凳上連擦了好幾遍。

  “老輩子,您先坐,給我們説説您案子的還款情況!”遇到村裏年紀大的人,潘珂總習慣稱他們為“老輩子”,他説,這樣老百姓才不覺得“見外”。

  潘珂讓李福生先坐下,自己則坐在樓梯臺階上,從背簍裏拿出筆記本,邊聽邊記。

  “上個月還了我15萬啦!”李福生雙手抱拳,感激地説。

  原來,6年前李福生把全部積蓄45萬元借給了同村村民陳某普做工程,但陳某普拿到錢後卻消失得無影無蹤。

  去年,李福生趕集時遇到正在集市“擺攤”——開展“莎姐”大普法活動的潘珂。了解情況後,潘珂和檢察室的幹警們及時為李福生提供了法律服務。

  “老輩子,第二筆執行款有沒有説麼子時候還您?”潘珂是吉林人,此時他突然把普通話換成了黔江方言問道。

  李福生笑了,“7月份就還我20萬,年底之前把剩下的還完。”

  “過段時間我們再來,有麼子問題您隨時給我打電話。”潘珂做完記錄,關上筆記本説。

  背簍裏的貴重豆腐乳

  50齣頭的老白和李福生一樣,也是在集市上認識的潘珂。

  去年底,老白娶了個外地媳婦,卻在遷戶口時遇到了困難。

  老白下山趕集,看見潘珂的“攤位”前圍著不少人,便湊了上去。

  “化解矛盾,服務民生,法律監督的大事、小事,我們流動檢察室都可以管。”犯愁了好幾個月的老白聽到這話,一下子動了心思説:“我媳婦遷不了戶口,你們管不管?”

  “管!”潘珂在筆記本裏記下了老白的“煩心事”,啟動檢察室多方聯動化解矛盾機制。這事兒三天后順利解決。

  今年春節剛過,老白提著兩塊用樹葉包裹的豆腐乳來到檢察室。面對這個“謝禮”,潘珂婉言謝絕。

  老白急了,把豆腐乳往桌上一放,説:“豆腐乳是我自己做的,吃了不會拉肚子,你們不收,就是嫌棄我的豆腐乳臟!”

  “老輩子,不激動,我們收!”潘珂趕忙安慰説。

  “這兩塊豆腐乳是我們收過的唯一禮物,也是最貴重的禮物。”潘珂告訴重慶日報記者,老白的豆腐乳,代表了老百姓對檢察室工作的認可和信任,太珍貴了。他們能夠做的就是更好地為老百姓服務,切實為他們解決問題。

  背簍裏的“高科技”

  去年12月,潘珂組織檢察室開始著手開展環境公益訴訟線索摸排工作。今年4月初,他們從村民口中得知,某飲用水源的上游河道出現水體發黃、發臭的情況。

  嗅著臭味沿河而上,潘珂一行找到了“污染源”——河道上游一處排污管堵塞,造成生活污水直接流入河中。

  “從現場水質情況可以判斷,污染源已存在有些時日了。”潘珂很著急,馬上找到當地的村幹部了解情況。

  村幹部跟著潘珂查看現場水體情況後,抓了抓頭説:“額……這水應該是達標的吧?”

  潘珂沒接話,只是從背簍裏拿出一個杯子,彎腰從河道裏舀起一杯水,遞到村幹部面前問:“那你敢不敢喝一口?”

  “這個水啷個敢喝嘛!”村幹部看了一眼杯中發黃的水,連連擺手。

  “這是飲用水源,你都不敢喝,還敢説達標?”潘珂這一問,村幹部不開腔了。

  見村幹部承認水質有問題,潘珂抓緊時間進行現場取證,作了現場筆錄,並當場發出了環境公益訴訟訴前檢察建議,要求當地政府部門在2個月內整改達標。

  一個月過去後,潘珂再次來到現場。他從背簍裏拿出一個精緻的銀色箱子,打開一看,竟是一架無人機!

  “呼呼呼呼……”在潘珂的操作下,飛機的螺旋槳開始轉動,機體離開地面朝著河道中間飛去。

  “你們檢察官也玩遙控飛機?”一旁看熱鬧的村民問。

  “我們利用無人機拍照取證,能更清晰查看水體是否還存在污染情況。”潘珂解釋説。

  “唷,檢察官的背簍裏居然裝著高科技!”村民驚嘆説。

  無人機飛回後,潘珂告訴重慶日報記者,一個月前,河道上還有柴油船漏油的情況。現在船被封停,全部改裝成了電動馬達,已見不到水面油污了。

  隨後,潘珂又來到堵塞的排污管附近。“從肉眼判斷,整改效果不錯,管道已經疏通,附近的水體也已恢復正常。”潘珂説,2個月整改期滿後,將會同環保部門再進行專業檢測,確保整改達標。

  背簍裏的“陸毅同款”

  “你們的背簍裏還有什麼‘高科技’呀?”重慶日報記者問。

  “我們還有‘陸毅同款’的執法記錄儀!”潘珂説,這個記錄儀,承載著鄭宜龍的夢想。

  1992年出生的鄭宜龍原本在廣州從事互聯網工作,未曾想到,一部《人民的名義》,改變了他的人生規劃。

  “陸毅扮演的檢察官侯亮平辦大案,太威風了!”鄭宜龍萌生了“要當侯亮平那樣的檢察官”的念頭。

  去年8月,鄭宜龍夢想成真。穿上檢察制服那天,鄭宜龍對著鏡子,拿著陸毅的劇照反復對比,“嗯,挺帥的!”他滿意地笑了。

  不過,鄭宜龍上班第一天,就徹底“懵”了!“我滿腔熱血,想像中我會像侯亮平那樣風風火火,做大事辦大案。沒想到來檢察室找我解決問題的都是當地村民,為的只是吵架、鄰裡不和等雞毛蒜皮的小事。”鄭宜龍説。

  接下來的幾個月,鄭宜龍很鬱悶——不愛與大家説話,常常呆坐一旁。

  潘珂注意到鄭宜龍“不對勁”,多次找他談話。可鄭宜龍總説:“沒得啥子。”

  直到今年1月,一位80多歲的老人來檢察室求助,接待人正是鄭宜龍。老人名叫侯紹清,無兒無女,生活困難,而一對不講誠信的夫妻卻遲遲不還老人2000元欠款。

  鄭宜龍將此事向潘珂彙報後,兩人背著背簍走進山村,從一個個細小的線索中找到了欠老人錢的兩口子——黃某夫妻。

  10天后,黃某來到檢察室,接受了批評教育,並將2100元錢交到了侯紹清老人手中。

  “這多的100元是向您表達我們的歉意,實在對不起!”黃某夫妻道歉後離開。

  “年輕人,謝謝你們……”侯紹清握著鄭宜龍的手,聲音哽咽起來。

  送侯紹清回家的返程途中,鄭宜龍問:“潘哥,2000塊並不多,老人家卻這樣感激我們。我突然覺得,我以前認為的‘雞毛蒜皮’事,對老百姓來説都是大事呀。”

  “小鄭,老百姓的事沒有小事。為他們辦事,是我們的責任和使命。”潘珂鼓勵鄭宜龍。

  此後,鄭宜龍像換了一個人似的,工作積極認真。一天,他拿著《人民的名義》中陸毅的劇照,指著陸毅胸前的執法記錄儀對潘珂説:“你看,好帥哦,我們檢察室也能申請一個嗎?”

  沒多久,潘珂向院裏申請到了“陸毅同款”執法記錄儀。“小鄭帶上後,特別精神,走路時背挺得特直!”潘珂笑著説。

  “侯亮平辦的是大案,我辦的是大事。”鄭宜龍告訴重慶日報記者,現在的他,又燃起了當初報考檢察系統時的那股熱血。

  今年上半年,佩戴著執法記錄儀,背上背簍,幾位年輕檢察幹警跟著潘珂進村到戶54次,受理信訪接待22件,化解鄉村鄰裡矛盾糾紛17起,收集各類線索40余條。

  簍裏的代代傳承

  1994年出生的譚森明,是檢察室裏年齡最小,也最“講究”的人。

  “背背簍?這太土了吧?”所以,背背簍出門這件事,譚森明一開始是拒絕的。

  “小譚,以後你跟我出去,就背你自己的包吧。”潘珂的話,讓譚森明松了一口氣 。

  一次在走訪中,譚森明獨自向村民了解情況。沒想到,一開口就被當成“騙子”。

  “沒關係,被拒絕很正常,你留在這裡,我去試試。”讓譚森明驚訝的是,沒過多久潘珂便向他招手,還帶他進了村民的院壩。

  看著潘珂從背簍裏取出檢徽,挂在窗戶樑上,又與幾位村民圍坐在一起,開起了院壩會,譚森明崇拜之情油然而生。

  誰家佔用基礎農田,誰家常年不和,誰家有留守老人小孩……這些信息和問題都記在了潘珂的筆記本裏。

  離開時,潘珂從背簍裏又拿出自製的檢民聯繫卡,發給每一位村民。“這上面有我的電話,有什麼事隨時打給我。二維碼可以讓您家在外打工的小孩掃一下,如果出什麼事,我可以提供免費法律服務。”

  “潘哥,您太厲害了!”譚森明發自內心地佩服。

  “小譚,老百姓不拒絕我,這背上的背簍可起了大作用啊!”潘珂向一頭霧水的譚森明講起了背簍的故事。

  2015年,由於工作調動,潘珂被調到檢察室當主任。講著一口地道東北話,身穿檢察制服的他,背著背包下鄉,處處被當成騙子“驅逐”。

  當時,檢察室有位叫徐維新的老同志,總背著背簍走鄉入戶,和村民打成一片。

  “徐老,您的秘訣是什麼?”

  “把你的背包換成背簍試試!”

  徐維新告訴潘珂,黔江是土家族聚居地,背背簍出行是當地人的習慣。要做好檢察工作,首先要了解當地的風俗民情,融入當地老百姓。

  潘珂開始跟著徐維新走訪村民,慢慢也總結出許多的“秘訣”:

  ——和村民打交道要説當地方言;

  ——喊年紀大的老人為老輩子;

  ——村民一般一天兩頓飯,早飯9點,晚飯4點,走訪要掌握時間,防止農忙、吃飯時間打擾村民……

  幾個月後,徐維新退休了,他的背簍如今背在了潘珂的肩上。聽完背簍的故事,譚森明若有所思……自此以後,江上吊橋、山間石階、田坎小道上,都可以看見譚森明跟著潘珂背著背簍的身影。

  “背簍檢察官來了!”背簍裏的檢徽和“流動檢察室”的牌子,村民們老遠就看得見……

  據了解,去年,該檢察室進村到戶72次,受理信訪接待54件,化解鄉村鄰裡矛盾糾紛38起,召開院壩會77次,收集各類線索50余條。

編輯:高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