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涪陵區武陵山鄉以旅遊為“媒”助農增收
重慶日報  2018-05-14 13:44:29

  原標題:一條大裂谷 為成千上萬村民帶來幸福生活——涪陵區武陵山鄉以旅遊為“媒”助農增收

【區縣聯動】【涪陵】涪陵區武陵山鄉以旅遊為“媒”助農增收

武陵山鄉村民搬遷安置點。記者 栗園園 攝

  巍峨蒼茫的青山、長長的地縫、平坦的臺地……各景觀高低錯落有致,引人入勝。這裡,便是涪陵區武陵山鄉武陵山大裂谷。

  重慶日報記者5月7日在此採訪時了解到,近年來,通過對武陵山大裂谷自然環境資源的保護性開發,僅10平方公里的裂谷景區,就帶動了面積200多平方公里的武陵山旅遊區鄉村旅遊蓬勃發展。

  以旅遊為中心,易地搬遷、産業結構調整、鄉村治理等工作隨之有序開展,為當地成千上萬村民帶來了美好新生活。

  “古老傷痕”上開出“旅遊之花”

  武陵山鄉地處涪陵區東南端,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和邊遠高寒地區。

  約2.5億年前,地殼運動在武陵山鄉石夾溝村留下了一道“傷痕”——長約10公里的裂谷。經過自然演化,形成了如今的壯美景色。

  “幾十年前,村裏就想對這個景點進行開發,但資金不夠,因此一直擱置。”武陵山鄉宣傳統戰委員龐久權介紹,2012年,在區政府支持下,涪陵區交旅集團開始著手對景區進行開發、打造,旅遊業迅速發展起來。

  為保護生態環境,涪陵區交旅集團在開發過程中十分注重對動植物的保護。如今,步行在景區內,沿途隨處可見黑殼楠、香樟、水杉等珍稀樹種。“這裡面還有刺猬、野豬、獼猴等不少野生動物。”龐久權介紹,據統計,景區內的動植物種類超過2000種。

  景區內海拔最高近2000米,氣溫比山下低10℃左右,夏季非常涼快,直到10月份都屬避暑遊旺季。

  旅遊業火了,特色農産品跟著走俏

  通過旅遊發展帶動村民增收致富,是武陵山鄉打造武陵山大裂谷景區的初衷。因此,近年來,隨著旅遊業發展逐步成熟,全鄉的産業規劃也隨之進行了調整。

  “城裏的遊客來了之後,對我們的土特産喜歡得很。”龐久權説,為滿足遊客需求,當地原來種植的傳統玉米如今已被糯玉米取代。此外,高山晚季節蔬菜、高山土雞、野生蜂蜜等特色産業也得到迅速發展。

  如今,武陵山鄉許多村民的身份已悄然轉變,從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搖身一變”成為賣土特産的生意人、開農家樂的小老闆、餐館廚師、酒店保安……

  “我現在在景區接待中心做綠化工作,離家只有10多分鐘路程,每月工資2000元左右。”武陵山鄉武陵山村的王永福告訴重慶日報記者,在扶貧幹部的指導下,他將原來種植的傳統玉米改換成糯玉米,還發展了6畝白菜、近40箱蜜蜂,加上在景區務工所得,年收入達6萬多元,去年已成功脫貧。

  據初步統計,依託旅遊業發展,近年來武陵山鄉累計流轉土地1.15萬畝,種植高山反季蔬菜5000畝、糯玉米3560畝。其中,建卡貧困戶發展蔬菜近160畝、糯玉米近400畝,養殖土雞3700多只、蜂蜜104桶。

  為方便特色農産品交易,該鄉還建起了一個佔地3200平方米的武陵山山貨交易市場。每到夏季傍晚,村民和遊客聚集在此,買賣農産品。

  任治國的幸福生活:年收入10萬

  在武陵山大裂谷景區開發過程中,還有100多戶農戶從大山裏搬出來。鄉里為他們規劃了搬遷安置點,除了根據原有房屋結構、大小進行一定補償外,還給予每人30450元的搬遷安置費。

  在安置點,重慶日報記者見到了當地村民任治國。剛從山裏採挖野生竹筍歸來的他,指甲裏還全是泥巴。

  “我現在每天都在山裏找‘活路’,挖野筍、蘭花,收購村民的糯玉米,然後賣給城裏來的遊客。”任治國笑呵呵地説,今天他挖了45斤野筍,收入近200元,“每年我能挖兩個多月的筍,僅這一項就能賺2萬元左右。”

  “一年下來我開車從村里拉出的糯玉米就有5萬斤!”任治國説,如今他每年純收入10萬元左右,比以前在山裏靠燒炭維持生活好上太多了,“還住上了這麼好的房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編輯:高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