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慶巫溪:“小土豆”做出“大産業”
人民網  2018-05-15 14:38:52

  5月的田野,隨處可見細嫩的土豆苗隨風搖曳,見到謝進軒時,他正和鄉親們一起修建自家上百平方米的分選場,不遠處,幾間偌大的低溫儲藏庫早已落成。“除了自己投資,政府還有一定補貼。”笑容滿面的謝進軒説,“今年擴大了種植面積,得提前做好準備,方便收成時裝卸及儲藏。”

  謝進軒是重慶巫溪縣梓樹村遠近聞名的“土豆哥”,在家靠種馬鈴薯,年收入也能凈賺15萬元。

  巫溪縣地處三峽庫區腹地,梓樹村更是遠在大山“深處”,在以前,馬鈴薯都是當地農民賣不出錢的口糧,鄉親們是如何打贏這場“翻身仗”的?

【聚焦重慶】重慶巫溪:“小土豆”做出“大産業”

巫溪縣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中心技術人員正在觀察試管苗長勢。巫溪縣委宣傳部供圖

  科技助推

  高産良種扭乾坤

  輕輕在地裏刨出一個土豆,謝進軒説,這是經過脫毒技術培育的優質馬鈴薯原原種,到8月底,就能成熟出土了。

  “什麼是脫毒馬鈴薯?”

  見記者滿臉疑惑,謝進軒解釋,當地農民過去傳統的播種薯,都是將上一年收穫的馬鈴薯留下一部分,到播種時,切下帶芽眼的小塊後播進地裏,種薯自身攜帶的病毒一代傳一代,若干年後,就會導致品種嚴重退化和減産。

  為了突破瓶頸,從上世紀70年代起,有著土壤、氣候優勢的巫溪縣就開始研究馬鈴薯脫毒技術,2010年,巫溪縣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中心成功建成。“我們的品種主要來自這裡。”謝進軒道。

  走進繁育中心組培室,只見技術人員身穿白大褂,頭戴口罩,左手拿鑷子,右手拿剪子,熟練而又小心地進行馬鈴薯試管苗擴繁接種。 “我們先要將馬鈴薯的芽通過莖尖剝離技術培養成試管苗,試管苗通過病毒檢測後便成了脫毒苗,接下來便可以規模化的生産。”繁育中心技術經理梁峰銘説,“這是脫毒技術的關鍵,所有過程均要求無菌操作,稍有不當就有可能前功盡棄。”

  與這棟樓一路之隔,是約四萬平方米的溫室大棚。不斷擴繁的試管苗,之後會移栽在這裡,經過幾個月的無土栽培管理,就生産出了脫毒微型馬鈴薯,俗稱原原種。“都是論個賣,一顆原原種的價格在0.4元左右。”小心翼翼地從土裏拔出一顆鵪鶉蛋大小的原原種,梁峰銘解釋,雖然貴,但這麼一塊“小個頭”進入農戶大田後,就能種出0.5至1斤的“大個子”原種馬鈴薯,繼而再繁殖10至20斤良種,産出200至400斤左右的商品薯,最終走上餐桌。

  “以前種植一畝土豆,收成只有1000斤左右,除開成本,基本沒有剩餘的錢了。”謝進軒説,日積月累,大家慢慢失去了信心,年輕人都出去打工,從而出現不少土地荒蕪的現象,在科技帶動下,他和很多村民一樣開始重拾信心。

  因為在品種更新方面發揮了引領作用,“巫溪洋芋”品牌效應日益凸顯,先後拿到不少“金字招牌”, 2017年還被農業部推薦為中歐互認農産品。

【聚焦重慶】重慶巫溪:“小土豆”做出“大産業”

巫溪縣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中心航拍。巫溪縣委宣傳部供圖

  保底回收

  百姓無需愁市場

  “我們現在都是免費給農戶種植,然後再保底回收。”巫溪縣薯光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秦開菊説,作為唯一被授權生産、經營“巫溪洋芋”地理標誌産品的國有企業,為了履行社會責任,公司探尋了一條“公司+基地+大戶+散戶”的發展道路,實現了脫毒種薯的産業化生産。

  “如果沒有企業的幫扶政策,我也不會過上這樣的好日子。”在深圳打工多年的謝進軒儘管沒有攢下多少錢,但見過世面,他果斷把自家的20多畝土地全拿來種上了馬鈴薯,當年就嘗到了甜頭。

  不擔憂起步資金,創業路上沒了攔路虎,平日裏吃苦耐勞,又愛琢磨事情的謝進軒激發了熱情,在摸索中,掌握了密植技術,一畝地的産量平均能達到4000多斤。

  中午時分,坐在寬敞的院壩裏小憩,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2017年在村裏和周邊流轉地土地有150畝,土豆産量有約50萬斤,公司以保底0.9元的價格回收,總共賣了45萬元左右,除去租地、人工等成本,一年下來的純收入超15萬元。

  “我們自家的土地有3畝多,種植原種土豆,種子都是免費領取的,收成後,我們只要把企業提供種薯斤數還了就行,富餘的都歸自己,去年實際進腰包的有8000多斤,公司按照0.7元每斤回收,僅這個就賣了5000多元。”致富不忘相鄰,謝進軒幫扶的貧困戶姚勝明在一旁笑得合不攏嘴,“我們平日裏來他這裡打工,每天還有70元工錢。”

【聚焦重慶】重慶巫溪:“小土豆”做出“大産業”

安裝在田野裏的馬鈴薯晚疫病監測預警系統。巫溪縣委宣傳部供圖

  生態種植

  農戶勞作有尺規

  在謝進軒的田地裏,一個帶著小型光伏板的監測預警設備異常醒目地架設在綠野中。“這可是全縣種植戶的寶貝疙瘩。”拉記者進入護欄,打開儀器,裏面各種數據不斷閃爍著。

  謝進軒解釋,這是縣裏為了提升科技防禦水準,特意引進的馬鈴薯晚疫病監測預警系統,通過對這一片的溫度和濕度等的檢測數據,進行智慧匯總分析,可以第一時間向用戶手機發出災害預警等,從而指導農民對大面積馬鈴薯晚疫病進行科學防治。

  “朝陽鎮玉皇村于4月10日首發中心病株,比去年推遲發生8天……”打開手機,全縣各地的各種預警信息一目了然。謝進軒一邊翻閱,一邊解釋,縣裏同時還有一套健全的技術管護體系,包括耕作標準、施肥標準、收挖標準和貯藏標準等,種植戶只要按照“尺規”執行,收成就有保障。

  “什麼時候要幹啥,都有統一指揮。”姚勝明的老伴插話説,過去種馬鈴薯,最怕得“瘟病”,一旦發生,當年的收成就會“打水漂”,現在省事了,施肥、打藥,不僅有科技人員上門服務,農戶還有一定的費用補助。

  “我們對規模種植馬鈴薯地塊實施全程科技保護,先進實用技術應用率達95%以上,保護地塊畝均增産20%左右。”秦開菊説,只有避免少施肥,亂打藥,生産的土豆才能更生態。目前,巫溪縣馬鈴薯播種面積達50萬畝,年産鮮薯達80萬噸左右,位居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第一位。

編輯:高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