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慶兩江之星”火箭今日升空
重慶日報  2018-05-17 09:32:36

  原標題:“重慶兩江之星”火箭今日升空 好消息!總裝演練近10次,每次誤差都在0.01毫米內 火箭分四段運輸,過載環境數據低於設計值 更多好消息今天揭曉……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018-05-17-0042

“重慶兩江之星”號火箭發射模擬圖。(本版圖片由零壹空間提供)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018-05-17-0043

固體火箭發動機。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018-05-17-0044

處於總裝合練狀態的OS-X火箭。

  5月17日早晨,中國首枚民營自研商業火箭——“重慶兩江之星”號將完成首飛,火箭發射準備工作做得怎樣?

  5月16日上午,重慶日報記者來到西部某發射基地的廠房內,對“重慶兩江之星”發射前的準備工作,進行了現場採訪。

  ▶▶▶火箭已完成總裝 安裝誤差精確到0.01毫米以內

  16日上午,在西部某發射基地的廠房內,重慶日報記者看到了已總裝完成的“重慶兩江之星”號火箭。此時,9米長的火箭“平躺”在平板車上,平板車下面是方便滑動的軌道。

  零壹空間總團團隊成員蔡昊介紹,火箭在發射前,必須要在專門的總裝廠房進行組裝、測試,然後再運抵發射臺,進行最後的測試和發射。

  從總裝廠房到發射臺一般都有一段較長的距離,使總裝廠房遠離發射臺以保證其安全。這段距離大約在1000米左右。

  火箭從總裝廠房到發射臺,可以採取兩種運輸方式:一是運載火箭進行水準組裝、水準測試,並通過平板車或軌道運輸車水準運輸到發射臺,然後起豎;一是運載火箭採用垂直組裝、垂直測試,並通過專門車輛垂直運輸到發射臺。

  兩種方式各有利弊——

  前者對總裝廠房高度沒有過高的要求,建造成本較低,而且火箭水準組裝、水準測試給各項工作帶來了便利。火箭組裝測試完畢後,水準運輸也比較容易。缺點是當火箭運到發射臺前,必須經過複雜的起豎過程,而水準測試完好的火箭部件很可能在起豎過程中出現插頭鬆動、連接件鬆動等不易察覺的問題,嚴重時會導致發射失敗。

  後者由於組裝、測試和運輸均為垂直狀態,所以在運輸過程中不大會出現插頭、連接件鬆動一類問題,發射可靠性能夠保證。其缺點是需要建造高大的總裝廠房,而且又高又重的火箭垂直運輸也相當困難。俄羅斯的大型運載火箭大多采用水準運輸方式,而美國大型運載火箭多采用垂直運輸方式。中國運載火箭以往也主要採用水準運輸方式。

  重慶日報記者在現場看到的情況,“重慶兩江之星”號火箭採取的是水準組裝、水準測試並且通過平板車或軌道運輸車水準運輸到發射臺的方式。

  蔡昊稱,零壹空間對火箭總裝非常嚴苛,之前已進行過近10次演練,各項組件的安裝誤差都精確到百分之一毫米以內,其誤差空間甚至容不下一根頭髮絲。

  ▶▶▶火箭運輸全程監控 分四段運到發射基地

  火箭為何要在發射前進行總裝?蔡昊介紹,“重慶兩江之星”號的部件分別在北京、江西等地製造,于半個月前分尾段、發動機、控制艙、荷載艙四段運到發射基地。

  火箭運輸到發射場通常有三種運輸方式——公路運輸、鐵路運輸、海上運輸。

  在三種運輸方式中,海運是目前最理想的選擇。

  “火箭走公路、鐵路,就像坐‘硬板床’;乘船走海運,就好似坐‘沙發’。”蔡昊説,運輸方式是否平穩,有一個重要的考量項目——過載環境。過載環境,簡單地理解就像開車時,遇到的加速行駛、緊急剎車等情況,過載環境差會危害火箭的結構。

  由於此次發射地點在內陸地區,火箭選用公路運輸,這為控制過載環境增加了難度。

  “我們選用了具有特種運輸資質的公司承運,並採用儀器對運輸全程,進行過載環境監控。”蔡昊説,運輸車輛的啟動、加速、制動都會留下過載環境數據和振動環境數據,為讓火箭平穩運輸,運輸車的行駛速度被嚴格控制在80公里/小時以內。

  “總體而言,這次火箭運抵發射基地的過載環境數據大大低於我們的設計值。”蔡昊説,過載數據值越小,火箭的運輸環境就越平穩,對火箭結構的影響就越小,這有利於火箭安全抵達目的地。

  ▶▶▶十所國內頂尖航空航天院校在箭身貼校徽

  16日上午10點,零壹空間還舉行了“先進空天技術驗證飛行聯盟”啟動儀式,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南京理工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廈門大學、浙江大學、中南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十所國內頂尖航空航天類院校的相關負責人,將各自學校的校徽貼在了火箭身上。

  據了解,“先進空天技術驗證飛行聯盟”是由零壹空間發起,致力打造的一個創新、共享、開放的前沿科技驗證平臺。該聯盟以OS-X系列化飛行試驗平臺為依託,希望通過低成本、高頻次、組合式飛行試驗,降低技術驗證的經費門檻,加速空天技術的有效轉化,從而豐富國家在空天領域的成熟技術儲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相關負責人表示,以前各大高校想做試驗,只能通過電腦模擬等方式進行。而零壹空間的X系列火箭平臺,則給高校們的飛行試驗提供了一個更真實的環境,如此一來,各大高校便能進一步驗證自身的研究成功。他表示,飛行聯盟的成立有助於整合高校資源,集各高校之力推動航天領域的發展。

  飛行聯盟是一個開放、創新、共享的平臺,2020年將實現“三個一百”:聯盟成員單位達到一百家,X系列平臺每年完成一百個科研任務,單發飛行試驗裏單項技術驗證經費在100萬元以內。

  展望>>>

  下一次發射可能在衛星發射中心

  “重慶兩江之星”號是亞軌道火箭,未搭載衛星,所以未在衛星發射中心發射

  5月17日,中國首枚民營自研商業火箭——“重慶兩江之星”號,在中國西部某發射基地發射。零壹空間有關負責人表示,這次發射的是亞軌道火箭,飛行高度還達不到人造衛星最低軌道高度。

  這次,“重慶兩江之星”號未搭載衛星,所以不用到衛星發射中心發射。一旦民營商業火箭搭載衛星上天,就需要到中國四大衛星發射中心進行發射。它們分別是: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始建於1958年,是主要擔負測試及發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中低軌道的各種試驗衛星、應用衛星、載人飛船和火箭導彈的主要基地。

  太原衛星發射中心

  始建於1967年,是主要擔負測試及發射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資源、通信等多種型號的中、低軌道衛星和運載火箭的主要基地。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

  始建於1970年,是主要擔負測試及發射廣播、通信和氣象等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的主要基地。

  文昌衛星發射中心

  始建於2009年,是主要擔負測試及發射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大品質極軌衛星、大噸位空間站和深空探測衛星等航天器的主要基地。

  解密>>>

  零壹火箭核心技術的5宗“最”

  本報首席記者 陳鈞 記者 楊駿

  零壹空間的X系列火箭——“重慶兩江之星”號首飛時間臨近,越來越多的人更加關注零壹空間的火箭技術究竟有“幾斤幾兩”。5月16日,重慶日報記者通過採訪零壹火箭有關專家,為你解密零壹火箭核心技術。

  1 自主掌握固體火箭發動機技術

  零壹空間X系列火箭發動機已于2017年12月22日成功完成整機聯合試車。發動機工作35秒後關機,試驗取得了圓滿成功,這也是國內首臺商業固體火箭發動機。到現場指導的發動機老專家以“三個之最”給以本次試車總結:第一最:從項目啟動到發動機聯合試車僅用了9個月,週期之短創中國航天史上之最;第二最:採用精簡研發團隊及試驗隊配置圓滿的完成了任務,人員之少創航天史上之最;第三最:將火箭上電氣核心産品綜控系統的重量縮減至傳統産品十分之一,集成度之高創航天史上之最。

  2 燃氣舵經受高溫考驗

  2017年4月,零壹空間成功完成了燃氣舵力熱聯合試驗,燃氣舵經受住了高溫考驗。零壹空間在本次試驗過程中同時搭載測試了公司自主研發設計的燃氣舵及其測力系統。燃氣舵測力系統用於測量燃氣舵在發動機燃氣流中所受力和力矩,目前國內僅有少數單位具有該測試能力,且成本巨大。

  3 綜合控制系統僅1.8公斤

  綜合控制系統是火箭的“大腦”。零壹空間的綜合控制系統,不僅是其自主研製,而且在技術層面上有了很大的創新。該綜合控制系統採用集成化設計思路,整合了傳統控制系統飛控解算、時序控制、供配電、GPS接收以及遙測系統的數據採集、編碼調製等功能,重量僅1.8公斤,通過集成化設計大幅減少箭上設備重量和成本。

  4 造首個商業化飛行試驗平臺

  OS-X系列火箭是國內首個商業化飛行試驗平臺,主要用於滿足客戶的飛行試驗需要。

  “在國內,很多客戶也是有飛行試驗需求的,但是國內卻沒有這樣的平臺。”零壹空間相關負責人表示,市場也是他們決定打造這一平臺的原因。

  5 首飛承載多項研究任務

  本次“重慶兩江之星”首飛,零壹還要進行國內首次“箭上無線通訊”“減阻桿”“低成本能源”等創新技術的研究,為簡化火箭系統設計、降低研製成本打下了堅實基礎。

  “重慶兩江之星”火箭簡介

  結構:尾段、發動機、控制艙、荷載艙4段

  高度:約9米

  發射:火箭水準組裝、水準測試,並水準運輸到發射臺,然後起豎發射

編輯:朱明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