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巴南二聖鎮:集體式發展打造生態“明星村”
華龍網  2018-05-24 14:21:26

  華龍網5月24日6時30分訊(通訊員 張薄)曾幾何時,重慶巴南二聖鎮集體村千畝山地荒涼一片,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年輕勞動力大量外流,留守村裏的人數不足500人……

  正是這個積貧積弱的“小荒村”,卻在近幾年以“黑馬”之姿,一路披荊斬棘,連續拿下全國現代生態農業示範基地(西南片區唯一)、中國最美休閒鄉村、全國生態文化村、全國生態休閒旅遊示範村等多項榮譽。

  一個佔地不足10平方公里的“小荒村”,如何蝶變成遊人如織的生態“明星村”?近日,筆者走進集體村,近距離體驗“集體生活”,解開鄉村振興路上的致富密碼。

【區縣聯動】【巴南】巴南二聖鎮:集體式發展打造生態“明星村”【區縣聯動列表】巴南:集體式發展打造生態“明星村”

二聖鎮集體村村民開辦農家樂致富增收 (資料圖)

  集體“定制”

  萬畝佈局精準激活“荒村”活力

  初夏已至,天坪山蜿蜒的山澗公路旁繁花盛放,農民在盛放的花裏勞作,獨成一派美景。

  “大夥快起來,該施肥了。”一大早,村民王大力就開始吆喝鄰居們幫忙給自家的梨樹施肥,這是筆者走進集體村看到的第一幕。

  “不要看如今村裏很熱鬧,2002年的時候,村裏基本只有老人和小孩,是個地道的‘留守村’。” 村黨委書記鄭孝前坦言,為了改善貧困落後的局面,幾經摸索,村裏提出了“農業穩村、旅遊興村、生態強村”的發展思路。

  “這裡海拔高,土壤肥沃,特別適合種植茶葉、果樹等農産品。”鄭孝前看著路邊成片的梨樹回憶道,2002年至2008年,集體村開啟“農業穩村”的發展計劃。所謂“農業穩村”,就是將所有村民集中起來,因地制宜發展大規模項目,集體生産一種或幾種農産品,所以當時村裏號召留守村民一起,流轉4000畝土地集體種植高山梨。

  “在發展初期,我們完全按照集體大家庭的模式,實行統一設施建設、統一技術培訓和信息傳遞、統一病蟲害防治、統一産品包裝和銷售,同時分戶按技術標準細化管理、分紅分利,小戶散戶向大戶集中,集中採購生産資料。” 鄭孝前説,這樣的模式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效果。如今,集體村已形成8000畝高山梨、3000畝花卉苗木、3000畝茶葉三大主導産業,藍莓、葡萄、草莓、高山生態魚等100畝以上的特色産業,形成“四季有花、四季有果、四級有菜”的農業産業業態,打造出一批如“巴南銀針”“高山梨”等全市知名的農産品。

  集體“下海”

  千戶村民每年接待上百萬遊客

  大規模産業佈局之後,該如何實現農戶收入的多樣性,如何在基層農村實現一産帶動三産的難題?

  集體村給出答案:旅遊興村。

  “‘旅遊興村’是既定的發展思路,從2008年後,我們將産業佈局的重點轉移到旅遊節會開發上,依靠梨花、茶葉等大規模産業,開發了梨花節、採梨節、格桑花節、採茶節。同時發動全村村民集體創業,在增産的同時保證增收。” 鄭孝前説。

  在“旅遊興村”的背景下,村民的生活過得如何?

  沿著集體村盤山公路往下走,各類農家樂像滿樹梨花遍佈整個集體村。農旅産業起步,一大批在外務工的村民開始返鄉創業,集體村常住人口激增,潘仁勝就是其中之一。

  “沒有打工的壓力,在家門口賺錢反而更加容易,現在終於深刻理解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義了。” 潘仁勝説,聽説村裏開發了許多産業,他和妻子返鄉後,用所有積蓄一口氣流轉了20畝土地種植梨樹。

  “這些年梨樹逐年增産,當季就能賣完,我還辦起了農家樂,每年還能多賺近10萬元的外快。”説起現在的生活,潘仁勝的臉上綻放出笑容。

  據介紹,集體村種植的高山梨價格從2008年每斤1元增長到2017年每斤6—8元,村民年均收入增長達20%,2017年村民年均收入達5萬元,現在村裏有農家樂28家,常住村民從幾百人增長至2000多人,所有村民都在産業鏈上。

  集體 “奔富”

  村民人均年收入五年翻四番

  “鄉村變景區,一到週末到處都是遊客。”村民萬正秀興致勃勃地説,以前家裏主要靠種地為生,自從2002年村裏流轉土地集體種茶後,一年能收穫好幾季,家裏開辦的農家客棧,每到週末都能住滿。

  在集體村,像萬正秀一樣“鼓了腰包”的村民比比皆是。

  2000年,集體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1000余元。這一數字在“集體”發展後驟然上升,根據鄭孝前提供的數據顯示,通過農村集體經營發展,2017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0600元,再加上農家樂、家禽類農産品,每戶村民每年收入至少10萬元以上,五年幾乎翻了四番。

  “賣花、賣果只是一個看點,我們通過各種節慶,更是宣傳了一種生態、一個品牌,讓市民發展到農戶家裏,深度接觸鄉村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 鄭孝前説,這就是生態強村的理念。

  如今,以原生態的鄉村産業、美景為核心,以特色節慶和地域文化為載體,集體村已經成為集田園風光欣賞、特色文化展示、鄉村休閒體驗于一體的農業旅遊示範地。同時,品牌傳播既帶來社會效益,也實現經濟效益;既為當地農業帶來蓬勃生機,也帶動廣大農民增收致富。據介紹,2008年至2017年集體村已成功舉辦十屆梨花節、採梨節和三屆格桑花節,使田園變公園、田間變市場、農房變客房、農産品變隨手品。

  “以農促旅,以旅強農。” 鄭孝前談起未來,以此路徑,集體村將努力建設成為立足重慶、服務周邊的休閒農業示範區和鄉村旅遊目的地,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旅遊增色。

編輯:高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