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重慶景區要挖掘“二次消費” 讓遊客帶走更多記憶
來渝遊客“二次消費”潛力巨大。 上游新聞記者 楊新宇 攝
2017年,重慶遊客接待量和旅遊總收入分別排全國第14位和第24位、西部第4位和第7位。
其中,旅遊消費人均僅為160元,遠低於全國1051元的平均水準。其原因包括:“門票經濟”依賴比較重,娛樂、購物等其他旅遊要素發展相對滯後,旅遊商品研發、生産、推廣、銷售體系不健全,相關業務、增值服務的收入不多,往往只看到遊客人數爆表,卻沒留下多少消費。
如何解決這種尷尬?今天我們推出系列報道之二,聚焦旅遊“人多消費少”。
“帶走的不應只是照片,留下的不該只有腳印。”説起目前重慶各大景區的現狀,市政府旅遊發展高級顧問、重慶旅遊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羅茲柏説,面對逐年上升的行銷指標、運營成本,景區如果過於依賴門票收入,必然要求門票上漲,而這一舉動又會阻礙遊客的腳步,造成惡性循環。
要想跳出這一“怪圈”,勢必要挖掘景區收入中的其他部分——二次消費。
“二次消費”低
已成重慶景區“怪圈”
數據顯示,國內大部分景區的二次消費佔景區收入不到10%,而國外許多景區的主要收入都是由二次消費構成,巨大的差異説明瞭國內景區挖掘二次消費的巨大潛力。
羅茲柏説,二次消費被納入了4A景區的評定標準,在評分細則中“旅遊商品”這一項最多可得15分。相較于其他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的項目,在這可以拿高分的項目上,投入無疑要小得多。
儘管刺激二次消費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景區在實際操作中依然存在一些困難。
羅茲柏説,首先遊客在景區停留的時間有限,但在節假日,遊客寶貴的時間很多都浪費在排隊等待上,不僅損害遊客體驗,更重要的是佔據了遊客本可以用於消費的時間。
其次,遊客購買的不是紀念品,而是旅行體驗、回憶。高度同質化的紀念品對遊客毫無意義。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遊客,但仔細回想,當你在每個景區看到的紀念品都是大同小異,甚至一模一樣時,你還願意浪費金錢和體力去購買嗎?肯定不會。”羅茲柏説,作為一個特色景區,不僅本身要有特色,就連紀念品也應該獨具風味,才能刺激遊客打開錢包。
開發特色文創産品
讓遊客能夠流連忘返
説起特色文創産品的巨大消費帶動力,羅茲柏舉了故宮博物院的例子。
“喜歡去故宮,或者曾經去過故宮的遊客都知道,故宮裏琳琅滿目、獨具特色、種類齊全的文創産品,已經成為這個景區最大的消費帶動力。”羅茲柏説,涵蓋全年齡段、各個層次遊客需求的故宮文創,幾乎讓每一位遊客都會掏錢消費。
“其實故宮的成功之路,已經給了我們很好的借鑒範本。”羅茲柏説,目前我市部分景區已經開始重視自己特色文創紀念品的開發,但這種開發還多停留在文化類景點之中。
“據我所知,目前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重慶圖書館等文化類場所,都已經開發出了大量屬於自己的文創紀念品,而這些小‘玩意兒’,也開始逐步吸引遊客駐足購買。”
可是,景區該如何開發自己的紀念品呢?羅茲柏建議,景區的運營者應該深度挖掘屬於自己的特色文化,“比如火爆全國的重慶輕軌,就可以打造屬於自己的特色文創産品,將自己的輕軌車廂、輕軌站臺,甚至穿樓而過的場景,設計成獨具風味的文創産品,依託輕軌遍佈全市的網絡站點進行銷售。”
開發文創産品,重要的是文化和創作。羅茲柏説,由此可見,挖掘文化,創新開發是關鍵。“只有將自己景區特色的文化底蘊充分挖掘出來,再依託專業團隊進行打造,才能真正讓遊客願意在景區內進行‘二次消費’。”(李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