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慶稻種技術助孟加拉110萬畝水稻增産
重慶日報  2018-06-11 10:30:28

  原標題:重慶稻種+重慶技術 助孟加拉110萬畝水稻增産12.5萬噸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018-06-11-0046

市農科院專家(左三)在孟加拉稻田裏進行技術指導。(市農科院供圖)

  重慶日報訊 (記者 羅蕓)“今年我的水稻單産,又比別家的高出30%!”6月10日,孟加拉水稻種植大戶Kesshed給重慶市農科院援孟專家發來喜訊。過去兩年間,該國至少有110萬畝稻田使用了“重慶稻種+重慶技術”,增産總量達12.5萬噸。

  孟加拉是“一帶一路”沿線重要國家,水稻種植面積在全球居第四位,但由於人口增速快於糧食增速,每年都要大量進口稻穀。此外,作為亞洲最大的服裝加工基地之一,該國也需要通過提高水稻單産,助推其城市化發展。

  2015年,有著8年在孟加拉推廣水稻新品種、新技術經驗的重慶市農科院水稻研究所,通過競標獲得中國商務部援助孟加拉水稻技術合作項目。

  市農科院水稻研究所所長鐘世良介紹,項目于2016年2月開始實施,為期兩年,所裏派出9位專家,與孟加拉國家水稻研究所聯合進行品種選育和技術推廣。

  “儘管孟加拉水稻種植面積大,但缺乏好的品種和技術,産量並不高。”項目駐孟負責人楊勳毅説,該國水稻畝産量只有300多公斤,遠低於中國平均水準。

  駐孟專家、29歲的陳香穎稱,剛開始推廣技術時,中方顛覆了當地傳統種植方式,受到不少人的懷疑:中國專家引進水稻機械化生産,改用育秧盤育秧;移栽時,不用鐮刀割根取苗,而是將秧苗連根拔起;栽插入泥深度只有三四釐米,遠淺于孟加拉傳統的10釐米……

  “但一到收穫時,大家都非常信服我們重慶的水稻品種和技術。”陳香穎自豪地説,秧苗返青速度快、分蘗數量多,後期長勢整齊、穗粒飽滿……示範區畝産達到664.8公斤,大面積畝産達到570公斤,分別比該國對照品種高出36.9%和26.3%。這讓當地專家和大戶都露出驚訝的神情,隨後紛紛伸出大拇指“點讚”。

  在項目開展的兩年間,中孟雙方聯合育種為孟方篩選出具有推廣價值的35個雨季品種及13個旱季品種,其中市農科院水稻研究所的SQR-6、Q108、Q12品種已通過該國審定,並在孟加拉全國範圍內推廣,累計種植面積達到110萬畝,水稻累計增産12.5萬噸。同時指導當地農業企業制種2100畝,帶動周邊1萬餘畝制種基地的發展。

  向援孟專家發來喜訊的種植大戶Kesshed,從2016年開始向中國專家學習制種,品種就是SQR-6。第一年他種植的面積只有300畝,畝收益比周邊制種基地高4100塔卡,約合人民幣308元。2017年他又將制種面積擴大到720畝,再次取得大豐收。“中國專家、中國技術都是非常棒的!”Kesshed誇道。

  據了解,2002年以來,重慶市積極參與農業領域的對外交流合作,在“一帶一路”沿線的越南、孟加拉、坦桑尼亞等國開展農業新品種培育、新技術推廣等,既推動了當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也幫助中國樹立了良好的國際形象。

編輯:朱明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