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返鄉書記闕興國 讓2500畝閒置地變李園
重慶日報  2018-06-21 14:49:49

【社會民生】返鄉書記闕興國 讓2500畝閒置地變李園

今年三月底,闕興國在李園查看李樹生長情況。記者 彭瑜 攝  

  6月,渝北區古路鎮烏牛村,有一片李園,果子挂滿枝頭。

  這種李子很特別,是由美國布朗李與本土桃子“仙桃一號”嫁接而成,因而被稱為“仙桃李”,其形狀似桃子,最重的有近半斤,每斤最高能賣到30元。

  村民王久海告訴重慶日報記者,是烏牛村黨總支書記闕興國,帶領村民在荒廢的土地上摸索種出了仙桃李,讓大家增加了收入。

  多組對比試驗培育仙桃李

  1989年,闕興國高中畢業就遠赴湖南做水産生意,經過多年打拼,有了一定的積蓄。2003年,他放棄年收入20多萬元的生意,回家建起了年出欄生豬2000多頭的養豬場。也是在2003年,闕興國擔任了烏牛村文書,2007年開始擔任村黨總支書記。

  “大多數村民都外出務工,有的還在主城區買房安了家,土地閒置越來越多。”闕興國回憶,2010年時,全村5000畝土地中,有3800畝都處於閒置狀態。

  就在闕興國與村支兩委為此焦心的時候,鄰村村民陳希科拿來一種新培育的李子給闕興國與同事們品嘗。這種李子就是由美國“布朗李”與本土桃子“仙桃一號”嫁接而成的仙桃李,味道不錯、個頭很大,每斤可賣20元,但種植面積只有100畝。

  在對仙桃李有了進一步了解後,闕興國決定拜陳希科為師,他要將村裏閒置的土地都利用起來,將仙桃李發展成全村脫貧致富的支柱産業。

  在自家田地裏,闕興國開始了仙桃李的多組對比試驗,同時將養豬産生的糞便當作有機肥施用。從營養土到嫁接,到防病治蟲,他一個環節一個環節的試驗探索。除了虛心向陳希科請教,他又外出考察學習,深入鑽研。歷經3年,闕興國終於選育出最好的果苗,果實從果型、味道、重量上都有了很大改善。

  從“不願種”到“爭著種”

  果苗選育成果,闕興國就與村支兩委成員商量決定,利用閒置的土地,在烏牛村規模化發展仙桃李,並成立股份公司,村民以土地入股佔比50%、村集體佔比10%、村民個人以資金入股佔比40%。

  闕興國説,一開始,村民都擔心這個“土洋結合”的李子水土不服不好種,擔心果子賣不出去。他就先將自家的土地拿出來種植仙桃李,又動員親友和村裏的黨員幹部先行先試,並統一建蓄水池、山坪塘和産業路。

  在他的帶領下,全村有123戶村民共種植了300多畝仙桃李。2016年,第一批仙桃李初挂果,拿到市場試賣,每斤可賣20元。當年雖然産量不多,入股村民一畝地僅分到了500元,但群眾的積極性一下子就調動起來了,都爭著種植仙桃李。

  村民龔廷舉原本並不看好仙桃李,2016年,他見別人種的仙桃李個大、好吃,還不愁銷路,主動在自家田地裏種上了60株仙桃李。

  目前,烏牛村共有518戶村民以土地入股加入了股份公司,共發展2500畝仙桃李,去年産量達到10萬斤,銷售收入150余萬元,盈利約100萬元,村集體分紅10萬元,入股農民每畝分紅1500元。

  把李子園打造成田園綜合體

  隨著烏牛村仙桃李越來越出名,其銷售方式也從村民運到城裏去賣,漸漸變成水果商上門收購,去年,還有市民進村到李園裏採摘仙桃李。

  “下一步,我們要實施農旅結合,把李園打造成田園綜合體,立足産業基礎和都市人群發展鄉村旅遊。”闕興國説,烏牛村距江北機場約20公里,再加上仙桃李比一般李子要晚熟一個月左右,成熟期時甜度達到18.6度,這些條件,足以吸引城裏人前來。

  據了解,烏牛村所在的古路鎮,擁有多寶湖、玉峰山森林等自然資源,還有主城最大的紅楓基地、慈孝園以及“重慶牛背山”周家山大橋攝影基地。市民在採摘仙桃李之餘,還可以在多寶湖休閒垂釣,賞田園美景,品農家美食。

  現在,烏牛村村民在闕興國的帶領下,一方面擴大仙桃李的種植規模,同時對農村院落進行環境整治和立面改造,並計劃在烏牛村設鄉村書院、健身小道,發展觀花採果基地500畝,讓市民來了有玩的、有住的、有吃的,讓農民腰包鼓起來,爭取把烏牛村建成市級集體經濟示範點。

  目前,烏牛村已完成對閒置農房的摸底,先期將對近30戶農房進行統一打造,修舊如舊,還原田園生活。

  “以前村裏到處是土石雜草。”村民龔庭福説,現在荒地變成了仙桃李園,農家庭院也光鮮起來,城裏的人也開始進村了,“空村有了人氣,我們的收入也增加了。”

 

編輯:高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