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如何實現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看重慶這張“作戰圖”
萬州區大周鎮五土村村民在長江邊種植中山杉,江對岸山體裸露的部分就是消落帶。(資料圖 冉孟軍攝)
人民網重慶6月21日電 (彭國威)《重慶市實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0年)》20日正式發佈,為全市打響生態環保攻堅戰勾勒出一幅“作戰圖”。
重慶地處長江上游和三峽庫區腹心地帶,肩負著保護好長江上游生態環境的歷史重任。《行動計劃》要求全市必須強化“上游意識”,擔起“上游責任”,體現“上游水準”。主要目標是到2020年,生態系統得到全面保護,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51%以上,城市建成區綠化率達到42%;城鄉環境品質持續改善,全面消除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納入國家考核的42個斷面水質優良(達到或優於Ⅲ類)比例穩定達到95.2%以上,全市年空氣品質優良天數穩定在300天以上,土壤環境保持穩定,全市生態環境安全得到保障;綠色發展水準顯著提升,全面融入長江經濟帶戰略,全市戰略性新興産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15%,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55%,信息化發展指數躍居全國前列,第三産業增加值GDP比重達到50%以上。同時,多方聯動格局基本形成,生態文明體系加快形成。
整個《行動計劃》包括28項工程、119項具體工作任務,確保了一張藍圖幹到底。
長江雲陽段“一江碧水 兩岸青山”。(資料圖 熊彬攝)
提升山水“顏值”
築長江上游生態“屏障”
圍繞“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實施産業準入控制工程,嚴格執行産業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嚴格限制“兩高一資”項目,堅決禁止在長江幹流及主要支流岸線1公里範圍內新建重化工、紡織、造紙等存在污染風險的工業項目、5公里範圍內新佈局工業園區。
同時,實施長江岸線整治保護工程,實現長江幹流和主要支流沿岸1公里範圍內有污染的企業,以及未入合規園區的化工企業、危化企業、重點風險源全部“清零”;主城“兩江四岸”108公里岸線內所有危化品碼頭、砂石碼頭全部退出或搬遷,範圍以外不再新增。
發起重慶“生態島”建設,加強廣陽島、桃花島、九龍半島、釣魚嘴等主城區範圍內兩江上下游江心島與半島的保護,突出生態功能。強化釣魚嘴片區的生態功能,調整中壩島、桃花島的規劃用途,加強主城以外長江、嘉陵江的島嶼和半島的生態保護和空間管控。
向山水要“産值”
栽下效益林喜生“錢”景
堅持綠色發展,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主動實施生態經濟工程。發展生態旅遊、觀光休閒農業、中醫藥産業。深入實施生態旅遊扶貧工程,培育形成精品生態旅遊線路。推進經濟林、中藥材等七大主導産業,積極實施一批特色效益林業工程。
壯大節能環保産業、清潔生産産業、清潔能源産業,培育一批專門從事生態環保修復的專業化企業、一批節能環保龍頭骨幹企業,打造一批具有國內領先或先進水準的節能環保技術裝備産品品牌,形成一批産業鏈條完整的節能環保産業集群。
啟動綠色金融工程,開展綠色金融示範區建設,加大支持綠色信貸、綠色保險、綠色債券、綠色擔保和綠色産業基金的發展力度,建立綠色金融統計、綠色金融信息數據庫等綠色金融基礎設施體系。
同時開展綠色工廠、綠色園區試點示範,推動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大力開展園區循環化改造、低碳城市建設,有序發展可再生能源。強力推進公共機構和相關企業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在主城各區積極開展居民生活垃圾強制分類示範試點。
打造“生態名村”
下活鄉村振興新“棋局”
通過實施生態文明意識提升工程,推動全民在衣、食、住、行、遊等方面加快向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轉變,引導居民踐行綠色消費方式,創建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
同時通過落實鄉村振興戰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實施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推進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推動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向農村延伸,推進廁所革命等。開展村落“凈化、綠化、亮化、美化、文化”五化行動,建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與休閒農業、鄉村旅遊等農村新業態發展良性互動的格局。
積極開展生態文明建設主題年活動,一年一個主題,集中力量重點突破,形成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
在生態文化培育上,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態價值觀念為準則的生態文化體系,鼓勵將綠色生活方式植入各類文化産品。加強歷史文化名鎮、名村、街區和文化生態的整體保護,打造一批特色文化生態景區。
向改革要“動力”
建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三年裏,重慶將將積極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通過深化環評審批制度和排污許可制改革,推動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協調機制,探索建立跨界河流上下游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改革全市環境監測品質保障機制。
完成重慶市自然資源資産管理和自然生態監管機構改革,構建自然資源資産産權制度。完善水資源管理、垃圾強制分類等制度,在全市河庫全面推行河長制。
同時實施後果嚴懲工程,進一步健全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銜接機制,加大刑責治污力度;完善環境監察制度體系,在全市範圍內試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完善企業環境信用評價指標體系及評價辦法,完善資金分配政策。
圍繞《行動計劃》,重慶還出臺了《重慶市污染防治攻堅戰實施方案(2018-2020年)》,以持續改善環境品質為核心,統籌“建、治、改、管”,通過加強突出環境問題治理、加快補齊環保設施“短板”、強化環境全過程管理和深化環境監管制度改革,真正讓重慶山水“顏值”更高,讓重慶大地“氣質”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