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日報訊 (重慶日報記者 申曉佳)文物往往意味著歲月滄桑,但在博物館,文物的“生命”仍在延續;依靠科技,文物也能顯示出“不老”的一面。6月30日和7月1日,重慶科技館舉辦“文物若有張不老的臉”科技·人文大講壇主題活動,邀請到重慶建川博物館館長樊建川和著名古建築學家郭黛妲團隊核心成員李公立,為市民講述建造博物館和數字技術修復圓明園背後的故事。
重慶建川博物館的8個主題館分別建在8個兵工生産洞內,共有各類文物藏品4萬餘件,國家一級文物67件。包括抗戰、兵工、民俗、紅色年代等近現代史料、物品,囊括從辛亥革命到改革開放百年間的中國歷史積澱。
樊建川介紹,兵工生産洞原始濕度最高達到99%,自前期籌備階段,博物館就採取了相應的技術手段,比如安裝抽濕機、文物展櫃中全部放置硅膠乾燥劑等,配合通風換氣、排水堵漏等措施,文物保存狀況良好,未受濕熱影響。
李公立則介紹了“重現圓明園”項目團隊十多年來的實踐探索和研究成果。基於1萬餘件歷史檔案,4000多幅復原圖紙,2000多座數字模型,該項目讓圓明園跨越百年時光,以三維建模、VR、AR的形式數字化重現盛世之景。
除了講座,重慶科技館還策劃了“3D列印建築文物”和“再現圓明園”體驗活動,現場觀眾可用3D列印筆勾勒出建築輪廓,體驗設計之美;也可以通過虛擬導覽的方式,親眼見證圓明園復原後的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