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綦江石角水文站站長譚波 祖孫三代接力守護蒲河
譚波和父母在蒲河邊。記者 龍丹梅 攝
7月19日早上8點,重慶綦江區石角水文站站長譚波測量完當日蒲河水位、流量後,便匆匆離開,去綦江城區做腎結石衝擊波碎石手術。
臨走前,他做了三件事:第一,確認未來幾天都是晴天;第二,打電話向市水文局請假;第三,將當天站上的工作交代給母親張素英。幾個小時後,做完手術輸完液的他又匆匆趕回水文站。
蒲河是綦河的支流,而石角水文站正位於綦江區石角鎮桃花村蒲河邊,承擔著向國家防總、長江委水文局、三峽梯調中心、重慶市水文局、綦江防辦等單位的實時雨情報汛預報任務。它提供的每一個實時水文數據,都直接關係著綦江城區的安全。
從1962年起,譚波的外公、母親便相繼在石角水文站工作。2004年,30歲的譚波又從退休的母親手中接過“接力棒”,繼續守護蒲河。
祖孫三代都是水文工作者
石角水文站成立於1958年,是國家基本水文站。這是只有一個正式編制的水文站,卻有三個人在這裡工作、生活。
兒子譚波,44歲,石角水文站站長,負責測量蒲河水位、降水、流量及洪水預報等。母親張素英,69歲,石角水文站退休員工,退休後義務留在水文站幫助兒子完成日常工作。父親譚德堯,74歲,除幫助兒子做一些接電話、搬測量儀器之類的簡單活外,閒暇時還開荒種地,負責整個水文站的“後勤保障”。
石角水文站距石角場鎮5公里。對水文工作者來説,這近1小時的步行時間便意味著“與世隔絕”,工作、生活都在遠離人群的角落,但譚波從小便習慣了這份孤獨。
譚波告訴重慶日報記者,他的外公張源開解放前就搞水文,是一名具有豐富經驗的水文工作者。1962年,外公從當時的四川省水文總站長江上游幹流區分站調往石角水文站工作,家裏至今還保留著外公當時因工作勤勉、辦站勤儉而獲得的獎狀。後來,外公又先後去其他水文站工作,在水文戰線一直幹到退休。
1972年,23歲的張素英頂替父親進入江津沙灘水位站,在這裡與任小學老師的譚德堯結婚並生下譚波。1980年,張素英被調往石角水文站工作,在這裡一直幹到退休。父親也帶著譚波來了,譚波從小便在石角水文站長大,幫媽媽扶水尺、計算水位就是他童年最有趣的遊戲。
1998年,張素英獲得全國水利系統先進工作者稱號。那一年,24歲的譚波也加入水文戰線,進入南川鳴玉水文站工作。2003年4月,譚波被調往石角水文站,從此與母親張素英“並肩作戰”。但母子倆正式“並肩作戰”的時間並不長,2004年,張素英退休,石角水文站的正式員工便只剩下譚波一人。母親擔心兒子忙不過來,便留在站上幫忙。後來父親也退休了,一家三口便一起在這裡工作、生活。
洪水來臨時,蒲河就是一家人的“戰場”
水文站有著江河“哨兵”之稱。尤其是在汛期,水文站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他們上報的每一次實時數據,都在為地方政府、防汛部門進行防汛搶險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在汛期上演著與洪水賽跑的“生死時速”。而這份“哨兵”的工作,便是由一次次不分晝夜的測報來完成。
2016年,受超強厄爾尼諾事件影響,蒲河在一個月內出現了2次超保證水位、1次超警戒水位洪水。每一次洪水幾乎都要持續兩天一夜,在這3個兩天一夜的週期裏,一家三口幾乎都不眠不休,連下碗麵條的時間都顯得奢侈。6月28日上午10點,當最後一次洪峰水位出現時,譚波懸了三天的心終於放下了,當時他的第一反應是睡上三天三夜。但這時,電話響了,對方告訴他,由於搶測的流量資料及時,石角水文站下游的石角鎮安全轉移了4000多人,且無一人傷亡。巨大的成就感讓譚波一下興奮起來,他招呼父母去休息,自己又獨自走向了值班室。
那一個月裏,一家三口搶測的流量資料達到了64份。每一份資料的背後,都是一家三口連續兩三個小時的測量工作。
希望女兒“接力”擔當蒲河守護者
隨著科技的飛速進步,過去的手搖纜車已換成電動纜車、原始的人工觀測也已陸續被自動雨量計等先進設備取代。但在這個三代人持續“接力”的水文站裏,老一輩的傳統經驗與現代專業技術融合,從而讓水文數據更加精準。
投放浮標是一種傳統的測洪方式,其原理是通過人工製作和投放易於觀測、能隨水漂流的物體來測量流速的數量測驗,如今已被全自動纜道使用鉛魚取代。但在石角水文站,至今仍保留著浮標投放器。譚波告訴重慶日報記者,在2016年那場洪水中,正是這傳統的浮標派上了大用場。
原來,由於當時洪水漲速快,水流湍急,投放鉛魚可能造成纜道斷裂。當時,在母親的建議下,他們使用了浮標測流。這套設備必須3個人合力完成,父親投放浮標、譚波觀察流向、母親則記錄浮標流經斷面的時間。通過這套浮標設備,3個人準確完成了測量,確保了水文數據不因特殊情況而缺失。也正是憑藉著三代人的經驗積累和這些年的不斷鑽研,譚波成長為既擁有上一輩老水文人的傳統經驗,又掌握新型專業技術的業務能手,他先後獲得“全市防汛抗旱優秀工作者”和“重慶基層水利實干家”的稱號。在一家三口的“接力”守護下,石角水文站被水利部評為“全國先進報訊站”。
今年夏天,譚波18歲的女兒剛剛經歷了高考,在選擇學校和專業時,從小耳濡目染水文工作的女兒也優先選擇了水文專業。譚波説,希望女兒能接過守護蒲河的“接力棒”,成為譚家第四代水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