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從“洗腳進城”到小區自治負責人
重慶日報  2018-08-13 10:28:49

  原標題:從“洗腳進城”到小區自治負責人——以為城郊村民的三次“城鄉融合”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c03fd5f6044e1cd9ac0f62

劉倫學查看小區住戶的水錶。通訊員 崔景印 攝

  儘管融入城市已經幾十年了,但南岸區長生橋鎮還是帶著些許城鄉接合部的味道。這裡,既有城市的喧囂和車水馬龍,又有農村的人情世故和生活習慣。

  看著街上的一草一木,再回顧自己進城30多年的經歷,長生橋鎮江南麗景小區黨支部書記劉倫學感慨萬千。

進城謀生

她把老公一個人留在了農村

  時光回到上個世紀80年代,工業化、城鎮化強勢推進,許多村民既想到外面的世界闖一闖,又擔心自己在陌生的環境裏待不下去,矛盾的想法在腦海中交織。

  1984年,長生橋還屬於當時的巴縣管轄,是鄉制。那時撤鄉建鎮,鄉里動員村民到鄉場上建房。為了調動大家的積極性,政府專門出臺了政策,為村民建房提供無息貸款。但即便這樣,觀望的人還是很多。

  劉倫學成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也經歷了自己的第一次城鄉融合。

  “當時,我舅舅聽説後,極力勸阻説:‘你在那個光石板的地方,吃啥子喲’。”劉倫學説,儘管親朋好友都不支持,但她還是決定去試一試。

  建房並不貴,每平方米土地價格才兩三元錢,每家人只準佔30平方米的地,最多只能修兩樓一底。劉倫學當時家裏條件還不錯,建房的幾千塊錢沒有貸款。他們這一批人修的房子,多年後成為了長生橋鎮的老街。

  雖然進城看起來毅然決然,但劉倫學還是長了個心眼,“我把老公留在村裏繼續當放映員,直到第二年才把他轉出來。”

  進城之後,找工作是當務之急。農校畢業的劉倫學在鄉場上沒了用武之地,只得另謀職業。看到場鎮建設搞得火熱,她花了8400元買了一輛“小山城”牌貨車跑運輸。

  “生意很好,每個月可掙上千元。”她説,這在當時是筆很了不起的收入。於是,半年之後,劉倫學貸款1.98萬元,總共花費2.48萬元將小貨車換成了一台二手的大貨車。這一次她沒有看清車況,貨車毛病不少,修的時間比在路上跑的時間還多,“虧到了唐家沱。”

  沒辦法,劉倫學只好把大貨車打折處理,自己在場鎮上擺起了煙攤,這一擺就是十多二十年。

二次搬遷

她看不慣小區的臟亂差

  進入2000年後,中國城鎮化的進程顯著加快,長生橋鎮也概莫能外。

  2007年,劉倫學又一次面臨搬遷。這一回,長生橋鎮將他們原來修建的房屋集體拆遷,並按照面積還了江南麗景小區的房子,劉倫學因此成了小區住戶。在這裡,她經歷了第二次城鄉融合。

  江南麗景的住戶,95%以上是失地農戶,自然帶來了不少老家的習慣。

  “到處亂扔、亂吐、亂畫,搞得小區臭味滿天,垃圾滿地。”

  “不少人搬家的時候,把什麼鋤頭、鐮刀都帶了過來。”

  “公共區域裏,喂雞喂鴨的有,種菜的也不少。你家的雞把我家的菜吃了,我又下點藥把你家的雞藥死了。産生了不少矛盾。”

  ……

  劉倫學儘管來自農村,但在鎮上已經住了20多年了,生活習慣早已改變。她對這些行為很看不慣,有時候會勸幾句,但不少人反懟她:“我在農村隨便哪個角落都可以丟垃圾,沒得人管我。現在我地也沒得了,到這裡哪個都管不到我。”

  江南麗景小區按照0.5元/平方米收取物管費,但只收了6個月就收不上來了。

  沒有收入,物管公司很快就不堪重負而撤場。後來長生橋鎮政府又從江北區請了一家物管公司過來管理,這個物管公司只堅持了26天。從此,小區的臟亂差更甚,路燈和樓道燈都停了,一到晚上小區漆黑一片。

參與管理

她成了小區的黨支部書記

  這種狀況持續了好幾年,讓好脾氣的劉倫學忍無可忍。她像“牛皮糖”一樣,經常到社區、鎮裏找領導協調解決問題,大有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勢頭。

  不久,劉倫學聽説長生橋鎮準備在小區裏試行“131”院落自治模式。“1”即“黨組織領導”,“3”即“議事會民主商議+業委會決策執行+監委會全程監督”,最後一個“1”即形成長效管理機制。通過這樣的方式,形成“小區事務大家商量大家辦”的理念,從根本上改變小區物業無人管、無法管、無錢管的狀況,促進小區自治管理有章可循。

  因為經常和鎮裏打交道,入黨多年的劉倫學被群眾選為小區的黨支部書記和業委會主任,成了小區居民的主心骨,也開啟了她的第三次城鄉融合。

  雖然平時吼得兇,但真正接手小區自治的擔子時,劉倫學不得不冷靜下來思考:“這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我們的當務之急是增加收入。”

  他們想了許多辦法。例如,把每個單元的樓梯間以100元/月的價格,出租給小區住戶堆放物品,以此解決清潔工的費用問題;又如,在政府的支持下,劃出了103個停車位,長租的話,每個停車位每年收300元費用(後漲到400元),臨停則每24小時不超過10元,以此支付公共區域的維護費用;對租用小區門面的商戶,每月每平方米收取0.4元的物管費,這又為業委會帶來3000多元/月的收入。此外,在劉倫學的帶頭下,小區還成立了一支四五十人的義工隊伍,一方面節省開支,另一方面也和諧鄰裡關係。

  就這樣,業委會每年有了6萬多元的收入,這筆錢用於小區的清潔衛生、公共區域維護等,並定期公佈明細。即使現在江南麗景小區依然不收取物管費,但小區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乾淨整潔、鄰裡和諧、綠樹成陰、鳥語花香,很難想像這是一個由居民自己管理出來的小區。

  從“洗腳進城”到融入城市再到成為自治隊伍的負責人,劉倫學的故事還在繼續……

編輯:高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