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南大學教帶領團隊深入雲貴川渝 為國家精準扶貧提供第一手資料
重慶日報  2018-08-22 11:28:06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018-08-22-0014

廖和平帶領團隊走村串戶做調查評估。受訪者供圖  

  三年來,她先後帶領1000余名師生和志願者深入雲、貴、川、渝600余個行政村,走訪36500余戶村民開展精準扶貧評估,形成一套比較完備的報告,為國家精準扶貧工作提供了第一手資料。今年暑假期間,長期深入基層從事脫貧攻堅調研工作的她,受黨中央、國務院的邀請,到北戴河享受了為期一週的休假。

  她就是西南大學精準扶貧與區域發展評估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心”)主任廖和平教授。8月20日,休假歸來的廖和平教授接受了重慶日報記者的專訪。

  選調查對象有講究

  54歲的廖和平是重慶璧山人,在西南師範大學地理系(今西南大學地理科學學院)讀完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至今。

  三年前,西南大學通過競標,參與並承擔國家精準扶貧工作成效第三方評估以及國家貧困縣退出專項評估檢查任務,廖和平是該項目的主要負責人。

  根據相關標準,該中心對精準扶貧工作成效和貧困縣退出評估制定了詳細的調查問卷。比如國家貧困縣退出專項評估,對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問卷涉及教育、醫療、住房等幾大類共166個問題。

  中心骨幹成員李濤博士説,在進行國家貧困縣退出專項評估時,團隊走訪戶數近2000戶。在選擇調查對象時,團隊細化了選擇的標準,比如零散戶、偏遠戶、小姓戶、外來戶等等。

  除了入戶調查,團隊還會對基礎設施建設、教育、社會保障等方面進行評估,通常選擇當地變化最小、最薄弱的方面進行評估調查。

  為貧困村提供脫貧經驗

  “評估檢查應堅持‘短板理論’,只有最低水準的貧困戶達標了,才是真正的脫貧。”廖和平説,比如調查組去貴州省赤水市海拔1530米的牛青山組,往返要步行20公里,但這才能掌握基層最真實的情況。

  在評估過程中,除了政策落實、減貧成效、精準幫扶、資金管理等方面的評估外,廖和平帶領團隊也在總結成功的脫貧做法,為當地政府提供值得推廣借鑒的經驗。

  貴州省安順市平壩區的塘約村,只用了三年時間,就將農民年人均純收入由不到4000元提高到去年8000元,實現了從國家級二類貧困村向“小康示範村”的嬗變。

  廖和平認為,塘約村飛速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於,當地土地産權改革盤活了土地資源。

  “比如當地以4畝土地為一股,讓老百姓以自己的承包地入股,規模化打造獼猴桃、辣椒等産業基地。”廖和平説,同樣,宅基地也可入股相應公司,進行民宿打造和包裝;林地則用於開發鄉村旅遊等。“老百姓是經營自己的公司,因此積極性非常高。”

  幫巫山農民發展産業

  廖和平團隊也致力於用專業知識幫助重慶探索高品質脫貧方式。

  2016年12月,廖和平帶領團隊深入巫山縣鄧家鄉開展精準扶貧調查評估時發現,這裡大部分居民靠種土豆、藥材生活,在海拔1550米的大山中,土地貧瘠,石多土少,不要説運輸農耕機器,就連下山趕集都要走1個小時。

  通過廢棄村莊用地復墾和低效宅基地再利用等方式,該團隊為當地完成了《巫山縣土地整治規劃》編制工作。“比如一家4口人,他們原有的宅基地(包括房屋、院壩、豬圈等)加起來可能有300平方米。”廖和平解釋説,在扶貧搬遷時,如按每人25平方米的標準進行安置,那麼這戶人家還有200平方米的宅基地可使用。而這200平方米,可以按照重慶市有關政策進行交易,成為城市新增建設用地計劃。

  目前,鄧家鄉已實現了兩個復墾項目,面積達93余畝,涉及農戶156戶,農戶獲得909萬餘元,集體獲得505萬餘元。運用這些資金,當地可以進行産業發展、基礎設施改造等。

  此外,團隊還通過探索農戶共享産權的投資、以地入股和以房聯營等方式,幫助當地發展鄉村旅遊業和特色民宿産業。

編輯:高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