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殿勳:智博會將面向全球集聚創新資源
新華網  2018-08-23 09:28:47

  原標題:專訪重慶市副市長李殿勳:智博會將面向全球集聚創新資源

  新華網重慶8月22日電(劉剛 李元元  王龍博)2018中國國際智慧産業博覽會(簡稱智博會)將於8月23日至25日在重慶舉行。智博會為何落地重慶,重慶將如何通過舉辦智博會引導智慧要素向西部聚集?重慶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李殿勳日前接受了新華網專訪。

【要聞 摘要】李殿勳:智博會將面向全球集聚創新資源

重慶市副市長李殿勳接受新華網專訪。新華網 李相博 攝

  新華網:重慶為什麼要申請舉辦智博會?與其他以智慧化為主題的展會相比,中國國際智慧産業博覽會的特點是什麼?目前確認參與智博會的嘉賓有哪些?

  李殿勳:重慶申請舉辦智博會,首先希望面向全球、集聚創新資源。聚集創新資源之後緊跟著就是想辦法促進創新合作,但合作不止是創新項目的洽談與簽約,也包括國內外一大批創新領域的頂級人才,要傳遞當今世界最前沿的創新理論、創新知識、創新技能、創新經驗、創新模式。通過舉辦智博會,展示重慶的創新形象,以傳達我們依靠創新驅動,推動轉型發展特別是推動高品質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的決心和信心。實現這些目標,為重慶、為西部,甚至為全國依靠創新驅動、推動轉型發展提供有效的動力支撐和平臺服務。

  我們認為本屆智博會有五個特點:一是主題鮮明,本屆智博會以“智慧化:為經濟賦能,為生活添彩”為主題,聚焦大數據智慧化引領創新發展,既順應全球産業智慧化發展的創新大勢,也契合改革發展關鍵時期的重慶實際。

  二是聚焦智慧産業,全方位展示智慧領域最前沿最炫酷最新鮮的産品和技術,為智慧化“賦能經濟、添彩生活”提供方法論,為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實體經濟提供路線圖。

  三是突出開放性。立足西部、面向全球搭建開放性合作平臺。期間,將舉辦全球數字經濟百人會和友好城市市長圓桌會;還將為參會參展國家、地區及兄弟省市提供洽談簽約服務。

  四是注重體驗感,一方面在全國率先增設未來智慧生活體驗展區,智慧科技應有盡有。另一方面,讓人臉識別、智慧泊車、AI諮詢等智慧會務服務貫穿全程。

  五是嘉賓更具代表性。目前,確認參會重要嘉賓超過800名,覆蓋政、産、學、研多個領域。具有以下特點:一是層次高。有部分外國政要及官員、國際組織(機構)相關負責人;有部分國家部委負責人、國家部委所屬機構負責人;有部分兄弟省區市負責人。二是專業強。有一批國外知名專家、國家級行業協會負責人、國內知名專家特別是智慧産業領域“兩院”院士;有一批世界500強企業、全球創新領軍企業、相關領域中央國有企業負責人。一大批國外知名企業高管和絕大多數國內創新領軍企業主要負責人確認參會。三是體現國際化。確認參會嘉賓中,有國外嘉賓超過200名,佔確認總人數的26%。

  新華網:重慶正在實施以大數據智慧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為什麼重慶在未來發展中如此看重大數據智慧化?

  李殿勳:按照中央的決策部署,推動重慶經濟轉型升級與高品質發展。這首先是順應全球創新大勢。以海量、多源、異構、時效為特徵的大數據,已經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性戰略資源,成為經濟轉型升級與社會治理變革的新動力、新途徑、新機遇。智慧化成為繼機械化、電氣化與自動化之後最為重要的技術特徵。

  同時也將推動重慶産業轉型升級。從製造業來看:儘管重慶市2017年戰略性新興産業增加值增長超過25%,但新興産業規模依然較小,産值和增加值佔比均為17%左右,帶動經濟增長的能力較弱。全市企業整體創新能力還不強,2017年規模工業企業R&D投入強度1.35%,有研發機構的企業佔規上企業的比重為17%,相較東部發達地區仍有較大差距。從服務業來看:2017年,全市服務業增加值9564.04億元,但生産性服務業佔比較低。

  此外,也可以促進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重慶地處長江上游、屬於大庫區這一客觀現實,決定了我們一方面要大力淘汰落後産能,另一方面又要大力發展低碳綠色産業。大數據智慧化本身的綠色産業性質和綠色發展方式,就成為我們的現實選擇。

【要聞 摘要】李殿勳:智博會將面向全球集聚創新資源

重慶市副市長李殿勳介紹智博會籌備情況。新華網 李相博 攝

  新華網:目前重慶大數據智慧化産業總體上達到一個什麼水準?

  李殿勳:從企業層面看,全市已集聚大數據智慧化領域相關企業3000多家;從技術層面看,包括中科雲叢、中科睿光、海雲大數據等企業在相關技術領域處於國內領先水準;從平臺層面看,重慶市已成功入圍全國五個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頂級節點城市之一,已佈局數字經濟示範園區,已啟動江南智谷和仙桃數據谷建設,中國汽研“智慧汽車與智慧交通應用示範區”已開展無人駕駛通信、控制等各種性能測試評價。

  新華網:請介紹一下重慶在發展大數據智慧化方面的目標和路徑。

  李殿勳:今年3月,重慶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重慶市以大數據智慧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8-2020年)》,提出到2020年,大數據智慧化對創新驅動發展引領帶動作用顯著提升,智慧産業體系基本建成,大數據智慧化應用更加廣泛深入,基本建成國家重要的智慧産業基地和全國一流的大數據智慧化應用示範之城,打造“數字經濟”先行示範區。要實現這一目標,從路徑上看:

  一是要大力推進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技術研發。啟動實施人工智能重點研發專項與人工智能重點平臺專項,引領和支撐技術創新與産品開發。

  二是要大力推進以智慧製造為主體的産業升級。一方面,加快發展大數據、人工智能、積體電路、智慧超算、物聯網、智慧網聯汽車、智慧製造裝備、數字內容等智慧産業,打造具有競爭力的智慧産業集群。另一方面,加快以大數據智慧化改造傳統産業和傳統企業。推廣智慧製造、服務型製造、工業互聯網等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推動傳統産業生産過程智慧化改造和産品智慧化升級。2020年前,全市要建成真正具有示範作用的20家智慧工廠、200個數字化車間和2000條數字化生産線。

  三是要大力推進以智慧城市為基礎的應用示範。重點聚焦産業融合、政府管理、民生服務、社會治理等板塊,加快實施智慧政務、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教育、智慧醫療智慧旅遊、智慧農業等專項行動。

  與此同時,注重構建高速、移動、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為大數據智慧化發展提供可靠支撐。注重産業政策創新,整合政府資源向大數據智慧化領域傾斜,引領社會資源向大數據智慧化領域集中。

  可以預見,未來五年,重慶大數據智慧化産業必將呈現美好的發展前景,其中智慧産業將突破1萬億元規模。

【要聞 摘要】李殿勳:智博會將面向全球集聚創新資源

重慶市副市長李殿勳介紹重慶大數據智慧化發展路徑。新華網 李相博 攝

  新華網:重慶是一個科研實力並不突出的城市,在發展大數據智慧化産業的過程中,重慶怎樣來克服這一短板?

  李殿勳:圍繞大數據智慧化轉型發展,重慶將從構建智慧産業創新生態入手,著力辦好技術供給和資本來源兩件事情。

  第一件事:大力培育創新主體,解決技術供給問題。

  一是培育科技企業特別是高技術性企業和高成長性企業,儘快形成高新技術企業頂天立地、科技中小微企業鋪天蓋地的發展格局。

  二是培育高等學校特別是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注重基礎研究與前沿探索,增強創新的源頭供給。

  三是培育科研院所特別是新型高端研發機構,集聚創新要素、整合跨界資源、支撐産業技術創新。

  當然,科技創新的核心要素是人才,缺乏人才特別是高層次創新人才,創新驅動將成為無源之水,這一點全國已形成足夠的共識。

  在培育以上創新主體的同時,要更好地解決“技術供給”問題,還需要政府制定和實施必要的産業安全政策、産業環保政策、産業規模政策、産業技術政策與産業金融政策,以普惠性的財稅激勵、競爭性的績效獎勵與實施結構性的重大産業技術創新主題專項,來引導和激勵各類創新主體實施産業技術創新和進行與之關聯的基礎研究與前沿探索。還需要充分發揮我們的體制優勢,通過重點實驗室、重點科學專項、重大科技裝置,整合資源,集中力量,協同攻關,突破産業創新短板。

  第二件事:加快完善創投體系,解決資本來源問題。

  科技創新型企業大多是以輕資産為主,融資更加困難,急需通過花大力氣推進科技金融改革,顛覆傳統金融模式,加速完善創投體系。概括起來,重點是構建三個體系:

  一是股權投資體系。需要針對科技型企業不同成長階段的特點和需求,探索設立種子投資引導基金、天使投資引導基金和風險投資引導基金,以引導和撬動全社會創投資本投資創新創業。

  二是債權融資體系。需要探索依靠商業大數據應用+專利軟體化評估構建知識價值信用評價體系和輕資産融資模式,讓大批科技型中小企業依靠其人才團隊、研發投入、知識産權、創新産品、創新服務等創新要素生成的知識信用價值獲得相應額度的信用貸款。

  三是資本市場募資體系。需要探索建立以科技研發與成果轉化所需的資本眾籌為功能的科技創新板,構建以知識價值為核心的新資本市場。

  新華網:作為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戰略支點,重慶將如何帶動智慧要素向西部重慶集聚?

  李殿勳:要引導和帶動智慧化領域的創新要素向西部、向重慶集聚,最根本的是四措並舉、構造創新生態,形象地説,就是要解決好創新所需要的“陽光、土壤、空氣、水分”四個方面問題。

  創新産業政策就是解決好“陽光”問題,整合政府資源向大數據智慧化領域傾斜,引領社會資源向大數據智慧化領域集中。搭建創新平臺就是解決好“土壤”問題,比如打造資源共享平臺和協同創新平臺、建設技術轉移平臺和培育新型孵化平臺、科學定位和高端謀劃創新特區等。營造創新氛圍就是要解決好“空氣”問題。最後搞好創新服務就是要解決好“水分”問題。陽光、土壤、空氣、水分是構建一個優良生態的四個必備要素,所以重慶將堅持四措並舉,打造西部一流創新生態,引領、支撐和帶動各類創新要素向西部聚集、向重慶聚集。(完)

編輯:朱明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