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慶奉節:兩岸青山“護”東流
人民網  2018-08-28 17:06:53

  原標題:地處三峽庫區腹地,怎樣擔當“上游責任”,築牢生態屏障——重慶奉節:兩岸青山“護”東流

【能源環保 圖文摘要】【區縣聯動】【奉節】重慶奉節:兩岸青山“護”東流

為了一江碧水,奉節縣環衛所清漂工平均每年要清漂兩萬餘噸。羅嘉 攝

  站在白帝城遠眺,滾滾江水直瀉夔門峽谷,又呼嘯奔騰東去,一幅氣勢磅薄的長江三峽奇景盡收眼底。

  壯麗異彩的重慶奉節,地處長江上游,是重慶全市河庫密度最大的區縣,境內長江幹流達43公里,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及以上河流30條,岸線長1535公里;水庫53座,山坪塘4236口。如何站好長江上游的生態“崗哨”?推行河長制以來,這裡江面的清漂工用上了“千里眼”,岸上的光頭山變身經濟林種出“搖錢樹”……

  “清掃江面也能實現精準作業了”

  “嘟嘟嘟......”伴隨著船舶汽笛聲,平靜的江面掀開一浪浪漣漪,47歲的李先太駕駛著21號機械化清漂船行駛在江面上,夫唱婦隨,妻子何登群則在一旁當助手,一幹已經8年。

  上船見到這對當地唯一的“夫妻清漂工”時,兩口子已經在江面作業多時。“天氣太熱,我們通常是早晨7點上船工作。”何登群用脖子上圍著的汗巾擦拭著汗水道,“今天主要的打撈地就是瞿塘峽口。”

  “為何是這裡?”

  “因為我們‘長’著一雙智慧雙眼。”奉節縣環衛所清漂隊隊長王軍笑著道,為了提高長江干支流的清漂作業效率,去年,縣環衛所成功建成一套三峽庫區水域清漂數字化監控平臺,實現境內一江四河重要地段攝像頭全覆蓋,讓清漂用上了“千里眼”。

  “這徹底告別了以往人工四處找漂浮物的時代。”王軍説,通過這個平臺,可以隨時查看垃圾漂浮物過境過程和堆積地點等,實現清漂的精準打撈。

【能源環保 圖文摘要】【區縣聯動】【奉節】重慶奉節:兩岸青山“護”東流

通過“千里眼”,清漂工可以實現精準打撈。羅佳 攝

  李先太是三峽後靠移民,生在長江邊、長在長江邊,與江“共舞”47年,早已習慣江面生活,熟悉奉節境內流域很多河流的“前世今生”, 受回流影響,這裡一直是一個漂浮物聚集點,不僅有暴雨沖刷下來的樹枝、殘渣,還包括消落帶的庫岸垃圾和退潮期間農戶搶種的短期農作物殘留物。

  “江清岸潔四個字,説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陽光灑在長江水面上,一身汗水的李先太邊一打撈朽木,一邊解釋,奉節地處三峽庫區腹地,清漂工承擔著水面漂浮垃圾、消落帶庫岸垃圾“打掃”工作,平均每年清漂兩萬餘噸。“常年在一線的清漂工只有20余人。”李先太説,每年5—10月汛期,清漂任務最重,每天清理出的垃圾至少有150噸,17艘清漂船都得滿負荷運轉,大家個個早出晚歸。

  現在輕鬆多了。2017年7月,奉節縣投資4989萬元,建成奉節縣船舶廢棄物接收處置暨清漂專用碼頭,用於三峽庫區奉節段水域清漂垃圾和船舶廢棄物的接收、上岸裝卸和轉用,為清漂工作帶了不少便利。“清漂用上了高科技,工作得心應手,空出來的時間還可以照顧家裏的農作物。”何登群笑著道,家裏有8畝地的果園,這段時間主要採摘葡萄,為了不耽誤工作,兩口子天剛亮就起床,把採摘的新鮮水果送到需要的門市,“今天一早就摘了200多斤,批發價格為每斤7元。”

【能源環保 圖文摘要】【區縣聯動】【奉節】重慶奉節:兩岸青山“護”東流

江河岸邊種植上了油橄欖,實現生態和經濟雙豐收。彭國威 攝

   “復綠實現了生態和經濟雙豐收”

  下午4點過,迎著湖面吹來的絲絲涼風,康樂鎮長沙村一山坡上,滿山遍野的油橄欖隨風搖曳,重慶麗春農林集團有限公司管理員盧正在種植基地裏轉悠。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盧正説,幾年前,公司在這裡流轉土地1000畝種植油橄欖,一舉實現了多贏。他指著100多米遠的梅溪河道,現在天氣熱,小苗子不像大苗子耐旱,每天至少澆水一次,我們把水泵往湖裏一放,清澈的湖水沿著管道,不到一分鐘就能澆灌到地裏。“這是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盧正介紹説,“明年有200畝的果樹可以全面挂果,每棵樹至少能産40斤橄欖果。”

  “以前這裡的土地主要種植一些玉米、土豆等,一遇暴雨,泥土流失嚴重,對河水帶來的污染也重。”長沙村二組的涂流珍説,有企業進行專業化種植後,乾脆把家裏4畝多地流轉了出去,種上果樹後,江岸綠了,還能防風固土。

  最讓她高興的是,現在每年可收租金4000多元。同時,老兩口解放出勞動力後,自己平時在家打理家務,偶爾還能到基地打工,每天能掙下50元錢。老伴則到縣城打小工,每月有1800元收入。

  為了助推脫貧攻堅,當地對利用經濟林為庫岸進行復綠的種植戶,還有一定的政策支持。“對自主發展油橄欖及中藥材種植的,實行政府種苗價格補貼,補貼對象為農戶和大戶,特別是貧困戶。種植油橄欖3年生以上大苗,品種由縣林業局負責把關,每畝栽植40株,做到拉線打窩、橫豎成行,每株苗木政府補貼5元,群眾自籌不超過1元。”年僅23歲的奉節縣林業局産業科工作人員李中彬張口即來,“我們對新建産業基地,屬地鄉鎮(街道)只要組織農戶或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落實管護措施,相應還配套了基礎設施和物資補助,吸引了不少‘土專家’和‘田秀才’。”

  在甲高鎮,村級幹部還創新思路、不斷探索,以政策性資金股權化模式為出發點,2017年上半年,引入奉節縣光訊農業有限公司在山灣村、寨溝村發展油橄欖種植基地2000畝。村集體以20萬資金入股到企業,由企業負責苗木栽植和管護5年。5年內,村集體按照20萬入股資金的5%,每年固定分紅,用於扶持深度貧困戶。5年後,按照企業純利潤的比例分紅,農戶得80%、村集體得10%、企業得10%。目前,鎮上2000畝油橄欖基地已全部建成,實現了深度貧困戶脫貧工作的精準發力。

【能源環保 圖文摘要】【區縣聯動】【奉節】重慶奉節:兩岸青山“護”東流

奉節縣唯一的“夫妻清漂工”。羅嘉 攝

  “擾民15年的老碼頭主動搬啦”

  在奉節縣水務局辦公室,記者見到全縣河長制的一個整體目標,核心是“一個不低於”“三個只增不減”:確保長江幹流水質不低於來水水質,朱衣河、梅溪河等29條河流達到水功能區水質目標的河流長度只增不減,確保河道內生態基流只增不減,確保全縣河庫水域面積只增不減。

  “大家的生態發展理念增強了,現在工作起來也順利多了。”縣水務局辦公室主任劉賜堯説。

  烈日下,沿著朱衣河岸線步行,一排排整齊的人行道樹,讓人賞心悅目,又倍感清涼。行到白帝天下附近,突然出現的一個400多米長的圍墻讓綠化帶首尾不能接,使得不少過往行人心頭納悶。

  “企業主動為生態發展讓路,這裡很快就要復綠了。”奉節縣港行管理處副處長黃星睿解釋説,圍墻內是一個存在了近15年的老舊碼頭,一直以來,噪音、灰塵、污水帶來的污染,讓附近居民民不堪其擾。“現在河長制整合了執法權,解決了以往河道巡查‘能查不能管’的困境,一些佔用河道岸線的不規範行為正得到全面整頓。”

  “各個部門各司其職,不到三天時間,這個碼頭長期存在的舊疾基本得到解決。”黃星睿説, 2017年夏天,經過多方協商,很快確定了“徵用”方案,作為水域主管部門,港航局及時停止了附近區域的船隻通航;作為地面主管部門的城管局,則用圍墻暫時封閉了岸上運載車輛的進入。

  在這個碼頭上,以往用來吊裝的設備早已停擺,在唯獨能夠進行碼頭的一個臨時通道旁,豎著一個醒目的標牌:應急清漂專用通道,其它車輛禁止入內。能給予清漂工這樣的“特權”,這座城市“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可見一斑。

編輯:高爽